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独家专访唐盛昌:民办教育"新政"的权威解读

时间:2017/3/10 13:32:02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下文即为我们根据唐校采访整理出的14个Q&A

1. 前段时间,上海市教委明确回应外资不得举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那么港资、台资算外资背景吗?

唐校长:港资肯定不能算是外资。但是有的学校有可能是算外资的。我国民办教育法明确规定,外资背景的学校不能招收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学生。

2. 如果是中外合资的背景也不能进入义务教育领域吗?

唐校长:我们国家从来没有批准过外资能够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

3. 为什么要在这个阶段做这样的规定?

唐校长:现在的趋势,是一些机构、学校向教育主权的底线冲击。外资不能进入是早就规定的,但是现在就有人想方设法要让外资进入这个(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这些法规早已有之,现在只不过是重申和严格管理。这样的规定很正常,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保证它的教育主权。

4. 有一篇最近流传的对“民促法”的解读文章里说,今后双语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必须用中文教,不能用英文教了?

唐校长:这个解读有问题。实际上我的感觉,比如从课程角度来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以国家课程占主体地位,这是早就明确的。但有一些不会影响到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的课程内容,完全可以用英语教,不然你怎么体现双语特色?不过如果你搞PYP、 MYP(IB课程体系的小学和中学项目),那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5. 如果说只是采用了PYP、MYP的框架,不是全部采用这个课程体系呢?

唐校长:PYP、MYP就是课程体系,不可能是框架。这是明确的。

6. 那么对于很多双语学校搞的融合课程呢?

唐校长:实际上我们要搞清楚,我们要坚持的是什么?

首先,上海课程肯定要占主体地位的。也就是上海本地课程的基本教育目标是要全面落实的。德智体美劳要全面落实,不落实就没有道理。

第二个,基本教育内容,它也规定得很清楚,哪些课,什么内容,规定的内容你一定要覆盖。

第三个,基本教学要求,你应该要达到这个水平,不能说我教了,但是达到什么水平我不管。

这三个基本要求要到位,怎么检验成果呢?

这个检验的标准就是在上海就是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应该参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水平考试。也就是15门会考。会考成绩只分合格和不合格。星河湾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参加学业水平考,初三前的所有考试都参加了,没有一个不及格的,估计初三参加语数外理化考成绩也不会差,合格没有问题。

所以现在上海市教委非常明确,要求全员、全科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这是很合逻辑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每一个学校,不管你是不是融合课程,是一定要做到的。

会考和中考是两个概念

这里要跟家长明确两个概念:“会考”即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中考”即高中阶段学生招生考试,这是两个概念。

目前市教委要求的所有中国学生必须完成的15门是“会考”,是一种毕业考试,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

而“中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参加。

在前段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公众号“解读”里,有的把“会考”理解为高中毕业考试,有的说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中考”,全是误导信息。

7. 有家长担心星河湾会不会有需要大幅整改的地方?

唐校长: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没有问题。星河湾完全没有外资背景,是非营利民办学校,结余都用于学校的再发展,没有参与分红。课程方面,初一的学生就开始全员参加会考,而且我估计会全体合格。德育目标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我们全部都在做。数理化方面,更加没有问题了。

8. 再来,家长关心的,假如学校主体课程都本土化了,那双语部分呢?

我们的中文课程是按照我们国家标准在做,但我们家长的需求跟其他学校不一样,学生不一定参加中考,所以用不着分分计较。在中文的学习上,升学的压力没有了,所以学生能够学得更好。我的方向是真正提高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并不是刷题刷分。

数学的教材内容,有一部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教材是重复的,重复的部分用英语教,也用中文教。比如平面几何,外国教材里面很弱,那我就全部用中文教。我们的学生全部参加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国家规定的所有内容我全学了。但是因为不参加中考,所以数学里过难的、过技巧、过复杂的内容我们把它去掉了。

那么省下的时间提高什么呢?提高这些跟数学相关的内容如何用英语表达。

这样一来,我的双语特色也出来了,对刷分刷题的弊病我也回避了,也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了。

所以我认为“新政”是一件好事。使得民办教育能够更加良性地发展。在整个国家的义务教育的大的体系下面,把大家看得到的弊端,去掉了、解决掉了。而把国际教育里的先进的,好的元素,在主体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地引入进来了。新的政策没有说不允许(你做国际课程),这个课程的操作空间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里面,国家不可能说不允许的。

按照我的归纳,在新的背景下,民办教育有 “三、二、一。”

三个全:国家课程体系的基本教育目标全面落实。基本教学内容全面覆盖。基本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三个全面,非常明确。

二个不:国家的课程体系主体地位不容动摇。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内容和言论不能出现。

一个考: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所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而且要全部达到合格的成绩。

实际上国家的教育新政给我们(民办学校)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你必须做好在国家主体课程不变条件下的整合工作。把先进的,好的元素整合到你的课程里面来,把刷分刷题的东西去掉。只有做好这些扎实的教研开发工作,你才能符合国家的大的方针,也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但这对学校、老师要求非常高,你必须要把教材研究透。如果你不吸取国外教育的优点,双语学校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

而现在的现状是,好多学校是国外的东西没研究透,国内的东西又没好好做,这就误人子弟了。

9.这样看起来,实际上这段时间很多对政策解读的声音,其实都怀有各种不同的目的。比如有人说,新政是对体制内的利好。有人又说,新政是对教育机构的利好?

唐校长:对机构是不是利好,我不确定。不排除这个可能。因为教育机构毕竟不是学历教育,它可以做一个补充。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新政是解决了民办学校和双语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规范和活力的问题。核心在这里。

也就是说,首先你学校必须要规范,但是规范并不是把你搞死,而是有一定的空间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但大的原则你肯定不能违反。

实际上,所有正规的民办学校,如果完全没有自己研发设计课程的空间,也是不可能的。

10.是不是只有教学质量高的民办学校才能达到新政规定的这种规范?

唐校长:其实不是。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真正不合格的比率非常低,一般情况下是低于5%。所以只要是认真学习的孩子,是不可能不通过的。我们的孩子通过更是轻松得不得了。

我个人感觉,我们应该相信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和举措,都是很慎重的。为什么这次规范的问题会提得比较清晰?因为有一些机构和学校真的是在触红线和乱来。这是不可接受的。

上海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双语学校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像星河湾的学费都是经过物价部门审批的。都没有任何问题。

11. 今后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的准入是封死了吗?还是会更严格?

唐校长:资本的问题,我感觉没有封死。但是很重要的是,如果你的资本想做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那你就不能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而要以公益为目的。这是教育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地方。

从国家层面讲,因为义务教育法和其他阶段不一样,所以特别明示出来了。

我个人感觉,不能用纯经济的角度来做基础教育,逐利的资本也不适宜进入教育行业。教育的非营利化的大原则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特别是基础教育,如果你作为一个盈利的工具来运作,这一定不是对的思路。

12. 如果我们预期新政会促进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那么现在的“教育投资热”会不会降温?是不是将来孩子考双语学校竞争越来越厉害?

唐校长:这倒不一定。根据我现在了解的,资本主导的、成功的双语学校不多。不敢说没有,很少。很多原来做得不错的(学校),如果变成了完全由资本控制,从资本逐利的角度去运营,我估计很快也会出问题。所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真正良性的基础教育,相当一部分的民办双语学校,都是以公益作为第一目的的。那么新政对这些学校没有大的影响。

而且经过这样的规范后,会促使有一批课程方面不合格的学校必须提高它的(教研和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民办教育的资源只会是更多更好,而不是完全收缩。还是会良性、稳定地发展。

比如新政对星河湾就没有影响,明年要开办的杭州湾也是做得非常规范的,没有什么影响。

13. 问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星河湾对外一直比较低调,有的家长会说,星河湾的风格是从“中国应试”换成了“洋应试”。包括分层教学,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实际上这种质疑在民间是有的。

唐校长:会说这个话的人,很多情况下,是对所谓的“洋应试”根本没有清晰的认识——要选拔就有应试,但只围绕应试的教育是行不通的,没有“洋应试”教育这一说。

第一,什么是中国的应试?

考试这个东西,都有一定的导向性。因为选拔学生,不可能没有导向。中国在高考改革以前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这就产生了一个缺陷:只看你的分数,不看你的能力。那么这样一种导向是有可能应试的。你考几门,我就盯着几门刷成绩。

但中国高考改革以后,应试思路也“应不了”了,它的可选择性大大提高。比如说像上海的“631自主招生”、浙江的三位一体等政策,不仅要看高考成绩,还要也看学校面试的成绩,面试成绩占30%以上,同时还要看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这些东西加起来看,你怎么“应”呢?连高考也在变。因为高校也要看学生学科的功底,创新的思维。现在高考改革的导向已经非常清晰了。现在你就连用以前的方式应对高考改革,你都已经应对不了了。

那么国外的高校如何选拔??

国外高校的选拔,更不仅是一次考试。海外大学的选拔首先要标准化成绩,SAT、托福等,这只是一个门槛。达到一定分数后,才是第二次、第三次选拔。比如说要看你报考什么专业,你对这个专业做了什么准备,你对社会的诚信怎么样,领导能力怎么样。这都要通过案例来说明。这个如果用应试刷题的方法能去“应”吗?不能的。

当然,外国的选抜体制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空子可钻,也有野鸡大学,但这样的做法已经连应试都说不上了,这类洋钻营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但不在今天我们讨论的范围。

所以我的感觉,一个成熟的考试选拔体制,不管是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它的选拔都应该有明确导向,而这个导向无法用非常规的、对症某个指标的应试手段达到,这就是成熟的选拔体制。所以“洋应试”一说,是在用中国的观念来观察国外的选拔体制,这一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两个申请国外大学的高中生,托福考115分和120分没有差别,他们的差别在于别的指标。所以一个成功的选拔机制,用应试教育那一套是基本无效的。不是说你设想的努力就能解决问题,只有综合的能力发展才是正道。所以我们一直说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教育已经开始改变了,只是你自己的观念没有变。

14.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国际教育收紧了,低龄留学会更热,更多的家长会在小学就送孩子出国?

唐校长:我觉得这个说法很不负责任,完全是主观臆断。前面已经说了,新的政策对正规的民办和双语学校没有大的影响。应该说国家的政策,国家希望做的事情,是把民办教育往更良性的道路引领。如果你弄得我们孩子什么国际竞争力都没有,这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但是一般家长又缺乏基本的判断力,也缺乏真正了解信息的渠道。

而且现在非学历的各种机构,发声的力量太大,在某种程度上,裹挟了中国的教育。某些学校确实在跟这些机构勾兑,里面存在大量的利益链条,这个问题要比前面的那些问题复杂得多,严重得多。

如果新的民办教育法颁布后,民办学校什么都不能做的话,那么外面的机构就什么都敢乱做。

事实上,有一批非学历教育资质的机构就在做学历教育的事情。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学生不拿中国文凭,直接拿国外学历。国外的办学门槛确实也比较低,要知道,在国外要办个学校很容易,要办个好学校很难。这个才是更可怕的事情。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界应该更多从公益的思路考虑办学,从国家大的方针和中国崛起的形势着眼,要有长远发展的胸襟和眼光。只想着赚钱肯定是做不好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