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3/10 15:38:59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本立志做核物理学家,却成了中学教师;讲一口地道的英语,弹一手好钢琴,却是数学专业出身……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他在任期间,带领上中人创造了非凡的业绩。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老部下,一起感受“唐盛昌的高度”。 ——《中小学管理》刊载并推荐
我在唐盛昌校长身边工作已经12年了。2002年,我来到上海中学时,60岁的唐校长已经在这里担任校长13个年头。面试之前,我就知道不仅学校位居上海“四大名校”之首,而且有一个个头高大(身高1.84米)、非常“厉害”的校长。
还记得那次面试后,我们这些应聘者聚在一起猜测唐校长“到底学什么专业”的情形。一位应聘英语教学岗位的说:“唐校长肯定是学英语专业的,他和我对话时,操一口流利、纯正的美式英语。”
一位应聘音乐教学岗位的说:“我本来认为自己钢琴弹得不错,而且我是学钢琴专业的,可唐校长听我弹完贝多芬交响曲后,指出了几个我弹错的地方,还弹了一段给我听,我当时就懵了,唐校长该不会是学艺术专业的吧。”
一位应聘物理教学岗位的说:“唐校长问了我几个关于激光、光纤方面的物理教学问题,我感觉他好像是物理专业的行家。”
深厚的人文素养
其实,唐校长学的是数学专业,但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弹得一手好钢琴,不仅理科功底扎实,而且人文素养也颇为深厚。与他接触多了,你就会惊叹他的知识渊博。谈教育教学问题,他的见解独到就不用说了,聊足球、网球,乃至其他体育话题,也可以说是准专业的。很多老师都喜欢与他交谈。
由于唐校长比较忙,所以我们与他交流,更多的是在食堂一起吃饭的时候。别看他做报告或布置工作时一脸严肃、一丝不苟,但是和大家聊起天来,总是谈笑风生,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有时谈社会热点,有时谈经济与股票行情,有时谈网球天王费德勒,有时还聊武侠、“出老千”等方面的话题……
他经常说:“我们搞教育的,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视野拘泥于教育这一个圈子里,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发现更多精彩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唐校长总喜欢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翻阅,而且大多是教育领域以外的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003年,唐校长作为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家丛书”的首批作者。在参与唐校长《终生的准备与超越》一书的材料收集的过程中,我似乎明白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真谛。
1958年,从上海市延安中学毕业的唐盛昌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原子核物理学家,但是,他想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的想法被来自家庭(因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而影响报考大学)和身体的原因“掐灭”了。
命运在第一志愿的同济大学和最末志愿的上海师范大学之间选择了后者,16岁的唐盛昌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一个原本立志要去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难道只能手握粉笔做一辈子“孩子王”?他开始用消极的态度来回应无法改变的事实,甚至选择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来躲避同学的目光。
然而,很快唐盛昌就开始思考:我怎么能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道无解的方程?他埋首于卷帙浩繁的书籍中去寻找答案。课堂、图书馆、宿舍,成了他苦读的场所;历史书籍、哲学经典、文学名著,成了他解惑的钥匙。
他在书里找到了答案——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关键在于心中的格局决定了人生的图景。大学四年走出低谷后的豁然,让唐盛昌完成了人生重要的积累和磨砺。这是他人生起点上第一次战胜自我!
16岁至20岁的大学四年,锻造出唐盛昌校长内心的“大格局”,他懂得了:一个人要作茧自缚实在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真正困难的是在困惑之后要能够破茧成蝶。
他内心的“大格局”也是最初的这些“课程”锻造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让一个青年开始思考个人在社会、在历史中的责任。这些也成为他日后率先推进学校课程图谱(为学生的志趣与潜能开发提供高选择性的课程)构建、关注科技与人文素养整合的重要基础。
唐校长让许多中外专家刮目相看,与他在国际舞台上流畅的英语表达有很大关系。他走访了60多个国家与地区,出国访问和做学术报告从不需要带随身翻译。1994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召开的题为“2l世纪几何教学展望”的国际数学研讨会上,唐校长用英语做了有关数学发展的专题发言;2008年、2010年,唐校长先后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肯尼迪学院邀请到美国做学术报告,一个是关于数学教育的,一个是从教育文化视野分析PISA上海领先的价值与启迪。
1995年,唐校长出访美国圣·安德鲁学校时,有外国朋友问他:“唐校长,你一定到我们国家留过学吧?”唐校长笑着回答:“没有,我就在中国本土读的大学。”“那你是不是有什么亲属在美国?或者是其他英语国家?”
另一个美国人问道。当了解到唐校长完全是在中国本土自学的英语时,众人都惊讶不已。很多人疑惑,在那个全民俄语时代,唐校长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英语水平?说起来,唐校长学英语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是“文革”前后的动荡年代,一个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去学英语?唐校长的回答竟是“直觉”,他甚至到今天都不太说得清楚原因,只是那一瞬间对局势的大致分析。
那时候,我国和前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张,很多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都回国了。对这一事件的认真研判,让唐校长感觉在不久的将来,英语一定会变得非常重要。于是,他从1963年寒假起,走上了长达五年的自学之路。
在这期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看着别人如火如荼地搞运动,他追问自己:我该做什么?大学时代读的那些历史书再次启迪了他,在看过了历代王朝的治乱兴替后,唐盛昌冷静地思考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他判断等到一切都恢复正常以后,这个国家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一定是知识。
于是,在学校搞运动停课的那段时间里,他克服了种种无师的困境,找到了自通的钥匙。他从一个堆满红卫兵“收缴”来的书堆仓库里找到了许多原版英文光碟,便每天反复地听、反复地读,有计划地学习。就这样,他练就了一个日后对上海中学以及中国人自主开办国际教育具有创新意义的本领。
上海国际教育“吃螃蟹者”
如果唐校长不是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与国际友人进行教育对话与交流的话,那么,或许他就不会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带来的发展国际教育的机遇。1993年,上海中学在中国基础教育公办学校领域第一个开办了为外国人子女提供基础教育的国际部,成为公办学校抢滩国际教育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国际部从最初开办时只有18名学生,发展到2013年,已经有来自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3000多名学生在读,学生的IB(国际文凭课程)全科平均分达到了42分(满分45分),开设IB科目23门,单科满分率超过40%;开设了17门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课程,学生的平均分超过4.56分(满分5分),位于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中学国际部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能在校内考IB、AP、TOEFL、GRE、SAT、PSAT的学校,成为公办学校实施国际课程公认的“老大哥”,成为中国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拓展了中国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唐校长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位曾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国际文凭组织亚太地区校长委员会与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中有过委员席位的中国人。
他还有意识地将国际课程与国际教育中好的元素渗透到上海中学本部的教育教学中,如课程的高选择性、双语教学、数字技术与专门课程的整合等,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从智力上,都直接推进了上海中学本部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领先。
如今,学校的高中课程图谱能提供5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方面,除了首创科技班、工程班外,还提供了多个创新实验组供学生选学;数字化校园的“有线网、无线网、MP网”合一以及30多个现代化数字实验室、桌面云系统……这些都处于上海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
唐校长在上海中学推进的许多改革都经历过十年以上的努力,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其中还经历了许多坎坷,甚至遭受了诸多质疑。如学校刚开始办国际部时,被有些人说成是“卖国”,如今已经培养了上万名具有中国情结的国际友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后都从事与中国的外交、经济、贸易有关的工作,传递着来自中国教育的正能量。
2003年,学校刚建现代数字化实验室时,有人质问:花这么多钱(注:这些费用是学校自筹的资金)建实验室,能产生投入效能吗?唐校长的回答是:“花再多的钱来培育学生也不为过,如果这些实验室能够在学生身上播下创新的种子,那么他们以后走入社会,创造的价值就不能用钱来衡量了。”如今,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已经在上海以及其他地区得到了广泛认可与推广。
顽强意志战胜病魔,创造奇迹
唐校长的性格是“越挫越勇,只要认定方向是对的,就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他的坚忍,也与他青年时期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有关。
许多人看到唐校长,除了觉得“高大”外,还有一个感觉是他的“腰”挺得特别直,这与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他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元中学任教,在事业顺利进展的第九个年头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整个脊椎成了可怕的S形,整个腰弯曲下来,直不起来。
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唐盛昌直接面临着手术后变成残疾的可能性。然而,他拒绝了做手术,坚定着“绝不能残疾,我必须战胜它”的信念,选择了保守疗法。在一年多500多个痛苦的日日夜夜,唐盛昌一次次从希望跌入绝望,又一次次在绝望里钻取出希望,意志在冰火锻打中变得强大起来。最终,他在巧遇的一位“高人”治疗下绝处逢生,通过推拿,不仅腰直起来了,而且他的腰椎间盘突出往里长,从此腰挺得更直了。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唐校长在《终生的准备与超越》一书中,还写了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在我与病魔挣扎中,走来了一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与我共渡难关。”这个人就是唐校长的爱人——蔡老师。而立之年的那场磨难锻造了唐校长的意志,让他深切体会到:一旦拥有了顽强的意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带领上中,延续辉煌
每一个老上海中学人都知道,1989年,唐盛昌到上海中学任校长时,当时的上海中学被称为“破落的地主”,正处于发展的低谷,老师的年终奖是“两瓶酱菜”,学校教学质量在上海市重点中学中处于20名开外,在徐汇区也排不上号。唐校长不止一次地谈到他刚到上海中学时学校艰难发展的情形。
1989年1月,唐盛昌从曹杨二中的校长岗位上调任上海中学校长,记得刚迈入上中大门时,眼前的上中让他吃了一惊!
龙门楼由于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外墙上的涂料已经开始剥落;偌大的校园里杂草丛生,野猫老鼠随意出没,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家属区和教学区连在一起,在通往操场的路两边几乎都是教师自家的菜地;操场的地势较低,陪同的老师告诉他,一遇到雨天,附近河里的水就会灌进来,甚至经常能在操场上发现死鱼。
当天下午,他便紧急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在会上,唐校长郑重地陈述了他的“三字”用人原则——诚、信、断。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和敢于决断。如果是他决策上的错误,他个人将承担所有的责任,引咎辞职;他希望所有的中层干部也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他一道,振兴上中。听着唐校长的讲话,不少人用怀疑的眼神打量着他。
第二天,在教师座谈会上,唐校长又一次领教了上中教师的厉害。座谈会很冷清,很多人看唐校长的目光都是怪怪的,见大家不开口发表意见,唐校长说道:“既然大家都不肯说,那还是我先说说吧。的确,我不是老上中,我是从外面调进来的,但我知道要想办好上中,一定要紧紧依靠上中人。”
唐校长的话音还没落,一位老师就“更正”说:“我们上中是百年名校,一直都办得不错,所以无所谓‘要想办好’。至于你能在这里干多久,我们拭目以待。”会议室里的气氛异常紧张,每个人都注视着唐校长的反应。
唐校长微微笑了一下,依然用很平和的语调说:“你真的这么想吗?在座的所有老师都认为上中一直很好吗?”唐校长提升了嗓音问,没有人回答,有些人低下了头。
“的确,上中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我们很清楚;但上中现在怎么样,我们也很清楚。即使现在上中发展还行,难道不需要进一步发展吗?上中现在面临很多问题,这是事实。回避现实对学校发展来说,没有好处,关键是要剖析问题。至于我能在这里做多久,取决于我的作为,有为才有位嘛!”
仍旧没有人出声,唐校长停了一下,继续说道,“如果大家不赞同我的观点,那就如刚才那位老师说的,我们拭目以待吧!”
为了使上海中学快速走出低谷,通过数次摸情况、访教师,唐校长敏锐地认识到,在众多矛盾中,有三个主要矛盾亟待解决:一是凝聚人心,抓好分配制度的改革,合理拉开奖金差距,而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需要学校靠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二是全方位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形成学校良性发展的运作机制;三是抓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中学就迅速回升到上海市领先水平。之后,学校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上海市率先通过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验收的学校。
如果说2003年之前,唐校长引领的上海中学的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高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教育发展上,那么2003年之后的十年,则是上海中学在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国际教育从大到强的十年。
2007年,上海市教委要在科技类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等方面率先开展实验探索,基于唐校长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建树和上海中学学生的良好基础,上海中学被确定为首先开展实验的学校。
从2007年底到2008年5月,我陪同唐校长出席“科技创新班实验方案论证会”,往返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听取专家和教授的意见。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已经65岁高龄的教育人,唐校长仍然保持着对教育改革的无限挚爱。他经常说:“学校集聚了一批优秀的孩子,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多样的环境,是我最大的心愿。”
2008年9月,上海中学首届科技实验班正式开班,开设了物理、化学、工程、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可选课程;之后,节能汽车、金融、法学、微电影、主持与演讲等创新实验组先后开班;2012年,首届工程实验班开班,开设工程、环境、能源、海洋等课程。
唐校长先后与17所大学、科研院所取得了联系,与他们建立了以专门课程开发、实验室建设、课题与项目指导为载体的实质性合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与改革成果。
多年来,唐校长探索出了一条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提炼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
比如:学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飞跃期,把握资优生成长的飞跃期至关重要,合适的群体激发策略是必要的;资优生可能存在单核(在一个学科领域有着优异的潜能)、双核和多核知识结构,个性化的知识构成对他们未来的专业取向与人生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志向的追求与意志品质的坚韧性直接影响资优生潜质开发的高度;资优生志与趣的结合、兴趣与优势潜能的匹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源;促进数字技术与学生感兴趣领域专业知识学习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创新的可能性……
唐校长不仅把上海中学带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而且其创设的许多改革举措发挥着巨大的辐射力量。有人说,他是当今杏坛的“富翁”,教育头衔没有两百字无法涵盖;有人说,他将育人与办学做到了极致,和上海中学彼此成就。
2013年3月,71岁高龄的唐校长主动卸下校长的重担,此时他已经在上海中学校长岗位上履职24年有余。2013年5月29日,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上海市教育学会联合上海中学,共同举办了“高度、前瞻、卓越——唐校长从教51周年教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上海教育》开辟专栏进行长篇报道,评价其开创了上海教育的“唐时代”。
如今,唐校长担任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并继续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外国人子女学校认证专家等职,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