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3/10 17:18:44
来源:今日教育 选稿:陈乐
冯恩洪,1946 年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享有“北魏南冯”(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的美誉。
冯恩洪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他首创并践行“合格+ 特长”的办学理念,推行“选课制”“走班制”,在实践中探索出“建平模式”。2003 年,他从校长岗位退休后,为教育梦想云游四方,投身于更为广阔的教育改革天地间。
教育,是继续过往的事业,更是创造未来的工程,需要梦想和远见。1993年,当时的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发表长达四万余字的报告《合格+特长、规范+选择——建平教育模式》,向全国推出“建平教育模式”。上海市建平中学以自身的改革“在微观领域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而这一切的发轫,正是建平中学的领军人冯恩洪,当时“要为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的教育之梦。
时至今日,建平中学虽经改革洗礼二十余载,经历冯恩洪、程红兵、杨建峰三任校长,却依旧引领着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风潮,在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等方面为众多教育人追随。
2003 年,冯恩洪辞去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的职务,在花甲之年以“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己任,布道大江南北,再圆他心中的教育梦。
60岁后,为教育梦想云游四方。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年逾70 开始写作。他的散文《青春》因麦克阿瑟将军的喜爱而出名。文中写到“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王佐良译),60 岁老人超20 岁青年人的改革锐气和坚持,恰恰成了冯恩洪课改领军10 年的最好注解。
2003 年,年近六旬的冯恩洪,将建平中学的接力棒交到了继任程红兵手中。这位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获得“自由身”,走进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社会中。
退休后,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心爱的教育。十年里,他以教育行者的信念跋涉在云、贵、川、渝、冀、琼等中华大地,同时指导着6 个省(市)1344 所学校,累计听课4630节,保持着年均450 节课的听课记录。
每次听完课,他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现场抽查每节课的有效教学率。在四千多节课里,他吃惊地发现,90%的课有效教学率在50% 以下,有效率超过80% 的课,仅占听课总量的5%。
冯恩洪清晰地意识到,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与核心在课堂,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中“教材、学生、教师”三大关系之间的组合出了问题。
1997 年以来,处于长江上游、位于大西南的重庆,在直辖政策的推动下,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迅猛。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成为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一致呼声。2009 年,重庆市教委起草一项全市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在对项目进行评审时,重庆市教委邀请了来自上海的冯恩洪,聘请他担任评审委员。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齐聚改革峰”。冯恩洪以他对教育整体改革的“建平探索”,更以他“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情怀,感染了重庆市教委,最后,冯恩洪从评审专家成为了项目首席专家。
作为一项系统改革项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项目学校必须集中发力。为此,协调和组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次,在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的联席会议上,冯恩洪都要参与,并进行具体的项目指导。
2011 年3 月,项目月度推进会9 点在重庆召开。大清早从上海坐飞机的冯恩洪准时到了会场,两个小时的会议中,冯恩洪精神矍铄,指导意见清晰到位。会议结束后,他又坐下午一点的飞机飞往武汉,去那里进行课改项目的指导。这样高密度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对于一位当时已65 岁的人来说,这或许对精力和体力形成了一种挑战。但对冯恩洪而言,“愿为知己者不辞劳苦,愿为教育梦想云游四方”,这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
“三分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2013 年9 月,中央文献研究室、文化部和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暨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在邓小平同志家乡——广安举行,作为教育战线代表,冯恩洪参与了研讨。“如何让‘三个面向’进课堂,让教育改革走向‘三个面向’,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这是冯恩洪的参会感言,更是自勉的一句豪言。
一个充分彰显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内核的高效课堂“三分教育”(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系统构想出现在冯恩洪的大脑里,并逐渐成为冯恩洪课改指导工作的核心思想。
“人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强势智慧,教材是无差别的。在书与人的关系上,走进学生发展为本,需要分层教学,才能实现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能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由忍受课堂、接受课堂,走向享受课堂。信息技术时代,能力比知识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托起能力、情商发展的平台是小组,需要分组学习。人是有潜能的,释放潜能才能让人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释放潜能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需要分类指导。”
冯恩洪认为,充分释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强势智慧的教育一定是21 世纪最好的教育,“‘三分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这个舞台不小,足以承载每一个教育人的教育梦。”
开县,重庆人口第一大县,一个拥有20 多万学生的三峡库区县。2012 年9 月14 日,重庆市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暨领雁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开县举行,冯恩洪以参观的四所学校为例,阐述了独到的教育改革思路。开县教育管理者们心服口服,决心“借智”“借脑”,引入冯恩洪专家团队智力支持。一方是重视改革、舍得投入的地方政府,一方是怀揣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梦想的专家、学者,二者一拍即合。
“三分教育”成为开县教育界上上下下的共识,并开花结果。全县推进新课改力度空前,共设立高中、初中、小学课改基地校39 所,学校领导、教师人人上课改合格课。开县在全市高中课改、课程开发等会议上经验交流发言10 余次,200 余项课改成果获国家、市级奖励。
从一个人的战斗,到一群人的奋斗。从建平中学的发展细观,不难看出老校长冯恩洪在培养新人、促进建平发展“择高处立”方面不遗余力。如今通过全国竞聘、被邀请担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的程红兵,当年也是经过冯恩洪多次邀请和协助,从湖南走到了大上海。这位“书生校长”很快在全国教育界享有盛誉,将建平中学的课程建设做成了全国学校的样本。
教育是孤寂的事业,但绝不是一个英雄主义者的事业。教育理想需要一群有着相同教育梦想的人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
上海的海派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淀和探索,毫无疑问处在了全国教育改革的潮头。吕型伟、叶澜、于漪等老一辈教育家从这里走向了全国。冯恩洪正是在这样丰厚的土壤中,成长和发展。
当冯恩洪开始在西南地区参与教育改革、指导课改时,上海教育界的仁人志士、各地一线专家学者成为他的坚强后盾。一大批有思想、有行动的校长加入他的指导团队,不辞辛劳地指导项目区域的教育改革。
而这样一批在上海、全国享有较高荣誉的专家、学者,在重庆指导期间却无不例外地“发上等愿、享下等福”,不曾计较工作的辛劳,把与一线的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学生的交流、座谈作为一种享受,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友情。
2010 年起,原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副校长谭淑云参与重庆市领雁工程,选择了开县、巫溪、城口等偏远地区学校进行指导。2012 年,在她积极的倡导下,开县、奉节、云阳多所学校之间形成了“花开课堂”一体化的品牌教研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研水准和教育质量。
对于如何指导校长领导教育教学改革,冯恩洪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不能识之我识之,这是一种见识;人不肯为之我为之,这是一种信念;人不敢为之我为之,这是一种魄力;人 不能忍之我忍之,这是一种气度;人不会做之我做之,这是一种能力。”
重庆市领雁工程现场推进会上,冯恩洪讲到南岸区一所项目学校为一个不幸的孩子带来幸福生活体验时,动情处不觉潸然泪下。而在场的各区县教委主任、校长也深受感染。会后,市教委领导和当地县委领导,称赞冯恩洪道出了一个教育人的纯真心灵。
正是这种朴素、坚韧的教育情怀,吸引了众多校长愿意在冯恩洪门下接受教诲。南川区鸣玉中学校长王麟,是一位被冯恩洪感染,也让冯恩洪感动的校长。在指导鸣玉中学时,冯恩洪对学校提出了项目改进意见后,就急忙赶往另一所学校。谁知道第二天早晨,冯恩洪就见到王麟等在酒店的门口,要向他汇报前一天晚上通宵达旦的思考结果。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是一所地方知名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接待了冯恩洪,面对全国知名专家到访,万玉霞校长有些忐忑。令她意外的是,冯恩洪不但给予学校改革高度肯定,而且表示愿意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从此,冯恩洪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这所学校的课堂与教研活动中。万玉霞也在冯恩洪的激励指导下,担任“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指导专家、“云南省楚雄州现代教育”首席专家等,教育境界更为宽广,治校能力不断提升。
指导期间,每当有校长前来交流和访谈时,冯恩洪从未以繁忙为由拒绝。一杯清茶、促膝而谈,时常忘记了时间和困顿。
师者风范,让教师“目中有书、心中有人”。面对冯恩洪,或许大多数的教师会感到紧张和局促。可是这份顾虑却在亲近交流过后荡然无存。这位生于天津、长于上海的教育人,不失北方人的大气与南方人的细腻,常常让周围人心生敬仰。很多的场合,冯恩洪愿意与教师们交流。而这种交流,让教师们感到的是平视而非仰视,亲近而非敬畏,接纳而非排斥。
每一次参与听课、评课,冯恩洪都坚持“三明治式”的评课风格(优点总是缺点的二倍、三倍)。他时常告诫教师,一定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评课常常是“带着思维远走、低下头来自观”,让教师们不觉压抑,深受感触。
冯恩洪常说:“要让道理入耳入心,需要改进谈话方式:以知识充实,以哲理启迪,以榜样激励,以激情感染。”行程中,常常是他打腹稿的最佳时间;忙碌一天后的夜晚是他阅读的好时光,而阅读的书籍,包括了管理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2012 年《正能量》刚刚出版不久,重庆市领雁工程校长培训会上,冯恩洪已经为参训者分享他的理解和解读,让校长们感受到了“正能量”的引导。
从2010 年担当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到2013 年担任云南省昭通市内涵发展项目专家组组长,冯恩洪与云南的校长、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校长、教师答谢酒面前,冯恩洪多是来者不拒,乐饮乐分享。昭通教育局的张斌更是赋诗一首赠予冯恩洪:
谁道古稀万事无,扬眉脚底踏千湖。
心牵教改重山里,情绕乌蒙晓月初。
袖定斜风红炬耀,手拂幼草绿腰舒。
平生喜在黉门醉,桃李芬芳酒一壶。
十年磨一剑,他还在教育的高地
在一个可以安享晚年的年龄,冯恩洪却秉持着一份纯正的教育理想,奔波于上海与大西南之间,领军一线课改。十年来,点点滴滴的积累发人深思。
他自信地说:“虽然离开校长的岗位,但是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通过十年的教育行走,冯恩洪发现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多数教师对学生生成内容的回应与预设的整合缺乏对策,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内容也缺乏价值判断。
他常常以常识来说明理论。对于课堂中“书”和“人”的关系,他说,同一年级出生的孩子,每个人穿衣穿鞋的尺码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而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是每一个人的多元智能并不一样。有些人逻辑和语言天赋很高,而有些人艺术天赋很高,这是基因和外部环境的不同带来的差异。所以,当你面对的学生起点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的时候,你要认清你是要给他标准的教育,还是合适的教育。标准虽然重要,但合适比标准离成功更近。所以,我们要给有差异的学生合适的教育。
已到来的大数据时代及日臻完善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明显感到:知识获取的渠道和传播方式已变得丰富多彩,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要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重点关注学生的学。
于是,学习金字塔、哈佛大学研究成果21 世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七项技能、现代脑科学与学习理论等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频频出现在冯恩洪的讲座报告中,让他的一线指导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通脉古今,他道出现代教育的大“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是成就大视野、大事业的中庸之道,也是冯恩洪推崇的处世之学。
当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问及冯恩洪:“冯校长,你为什么总是能够领我们中国教育改革风气之先,你的秘诀是什么?”冯恩洪回答说:“如果说我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我不仅研究教育,还研究社会。”
许多年前,以校长身份从建平中学走出的冯恩洪,很快又以学生身份走进了复旦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从那时起,冯恩洪学会了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视角深度剖析教育发展的问题。
十年走过的地方,冯恩洪常常对校长说:“校长推动改革除了要有必要的决心和勇气外,还需要找回信任,重拾信心。”为了避免失败退回原点的结果,他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总结出教育管理上的三条原则。
一是少则多。多了容易流于表面。在中国每个学校除了常规的教学外,还要应对很多的检查,如果我们在改革的问题上流于形式、泛泛地去做,还不如集中一点进行突破来得实在。
二是简则优。目的和做法越清晰越好,不要简单地罗列,这样教师搞不清学生在哪里,学生弄不明自己要去到哪里,结果是简单问题复杂化,没有给双方思考的时间。三是小而精。将课程与管理简约化,在符合规律的前提下,抓主要矛盾。要利于目标的实现和达成,这样大家才会越做越有信心,越做信任感越强。
冯恩洪笑言:“十年前,我完全可以选择像老子那样‘西出阳关’,游于教育之外的生活。”相反,他始终坚信“人能弘道”,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行动来探索解决课堂弊端的方案和可行路径,从历史到现实到未来,集合力量,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虽有碰壁之苦,也几度惹来非议,但冯恩洪不肯放弃,孜孜不倦地向追随他的校长和教师传授那些基于规律达到良好效果的做事思路和办法。
“人生毕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辈子的马拉松,坚持你所选择的,就能走出别人所不能到的距离,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只要不放弃,就会拥有未来,就会创造生命奇迹。”
很多人认为,冯恩洪在自讨苦吃,是“知其难为而为之”。然而,他不仅书写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有的坚持,更彰显了一种强烈的道德价值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样一些充满理想、不知疲倦的领军人物,召唤和鼓舞着更多教育人热爱这份事业,投身到广阔的教育改革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