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独家专访世外教育徐俭 解读世外未来的全球布局

时间:2017/3/13 15:06:14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上海的家长都知道,有一所小学叫世界外国语小学,有一所中学叫世界外国语中学。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简称——世外。事实上,“世外系”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除了位于徐汇区的世外小学和世外中学,世外还托管了包括康外中小学、临港实验中学、同凯中学等在内的多所公办学校。

很多人并不知道,“世外”这个教育品牌的背后,是世外教育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日前,“第一教育”独家专访了世外教育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宁波世界外国语学校校长、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校长、同凯中学校长:徐俭。我们的话题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第一是民办教育,第二是世外教育。

民办教育的三大职能

观点一

第一教育专业圈:您如何看待民办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徐俭:我讲的民办教育主要是指民办基础教育。从民办基础教育来看,我觉得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民办教育办学应该符合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为公办教育“补位”。这种“补位”可能包括几种情况:一是进行硬件上的补位。比如说原来的公办教育配套规划无法满足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纯通过扩招也无法解决,就需要政府支持民办学校来补位。二是政府不合适做的,民办教育可以进行补位。比如公办教育提供优质均等的教育资源,但部分家庭对于教育有特殊或更高的需求,政府可以支持民办学校来进行补位。三是一些风险比较高的做法,民办教育可以先行先试。比如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而且民办学校因为生源相对较好,家长资源比较充足等特点,同样的资金投入可能产出的效益会更高一些。政府支持民办教育进行一些先行先试,根据教育本身的需求加大一些投入,我认为会带来很好的效果。这是民办教育的第一个作用,即“缺位补位”。

第二个作用叫“鲶鱼效应”。民办教育的“鲇鱼效应”是指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办学的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可以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良性竞争,也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办教育的第三个作用是市场选择作用。任何政府都都不可能满足市场的全部需求。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需求非常多元,要靠政府满足所有的需求就更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民办教育的第三个作用就是通过市场让受教育者能够有所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市场,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今天的教育确实受到包括市场因素在内的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推动。比如当下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推动。所以,我们不应简单否认市场对教育的冲击,否则就是掩耳盗铃。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发挥好民办教育的这三个作用,民办教育是能够做好的。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监管应集中在两点。

观点二

第一教育专业圈:您觉得民办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如何?

徐俭:从民办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首先,民办教育肯定是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民办教育的发展不能游离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就是说,民办教育首先也是中国的教育,所以不能不考虑育人目标,不能不管师风师德,不能照搬国际课程。如果以赚钱为唯一目标,或者以把孩子送出去为目标,方向就错了。教育一定是以育人为目标、以推进教育发展为目标。

第二,民办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生力军、先锋队。生力军,就是说民办教育应该成为教改的生力军;先锋队,就是说民办教育应该进行不断的尝试,然后让社会进行选择,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教育改革。

第三,政府要对民办教育有充分的认识与认可。当然,这绝对不是说现在政府对民办教育不认可,而是说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定位需要更加明确。比如,民办教育的比重应该占到多少?民办教育在哪些门类中应该起积极导向的作用?政府要向民办教育购买什么样的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而非一句“大力推进”就可以解决的。

民办教育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走,缺乏政府的监管引导,就可能发生影响到下一代受教育的问题;民办教育如果完全按照条条框框走,复制公办教育的模式,也不符合民办教育的定位。因此,在我看来,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监管主要是两点。第一,是解决规范性的问题,也就是“办得下去”的问题;第二是引导发展性的问题,也就是“办得更好”的问题。除此之外,尤其是规范确定之后的事情,可以交给市场去做。解决规范性的问题需要明确规范,先要有规范,然后在规范里先行先试。解决发展性的问题主要靠扶持,扶持的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可以发挥市场的作用。

世外在未来将做这几件事

观点三

第一教育专业圈:具体到世外教育来说,您认为世外在上海的民办教育乃至全国的民办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徐俭:我们刚才说,民办教育的第一个角色是承担政府缺位功能的补位。对于世外来说,我们的补位是选在“精英教育”这个位置。我们的口号是“为未来中国培养精英”,世外中学的目标是“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世外教育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也就是我们未来的“十三五”到“十六五”这个阶段中,会做这样几件事。

第一,把优质教育理念辐射出去。我们自认为是优质教育,这在社会上也得到了认可。那么,世外的优质教育到底优质在哪里?我认为不是简单的一个外语优势,而是一种理念上的优势。换句话说:世外培养的孩子不仅仅是成绩好,而且有体验完美人生的能力。世外一直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一个人的一生,在浩淼的时间长河中不过一瞬,从这样的角度来讲,追求『最精彩的我』可能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理念如此,所以,在很多做法上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孩子的终身幸福。比如世外对体育的重视,不仅仅是基于体育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且还从孩子未来一生幸福的角度来看。当然,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我们的理念会和实际情况进行很好地结合。换句话说,虽然我们的总体主旨都是追求人的终身幸福,都是追求为中国未来培养精英、为中国培养未来精英,但是达到的途径还是有差异、有不同的。因此,不同地区的世外学校一定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是各有特色。

第二,把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出去。世外有许多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教师资源、家长资源和学生资源。先看教师资源。我们在教师培养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觉得这些可以分享,没必要大家都要从零开始重新探索。比如,我们在新教师的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资源库,包括新教师培训的几大步骤、各种资料都有,甚至细化到新教师应该看哪十部电影;比如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哪些手段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激发之后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实施之后如何评价等,我们都摸索出了很多做法。这些做法也许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至少大家可以有个参考。我们把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放在“智慧学校”平台上,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对所有世外的学校有帮助,而且对其他学校也能有所裨益。同样的,我们在这个平台上也汇聚了世外的家长资源、学生资源,其中包括一些学生作品、课本剧、习题集之类,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共享。

第一教育专业圈:这个知识产权方面如何保护?

徐俭:我觉得教育是始终发展的,有发展的动力就不怕把已有的东西拿出来。拿出来不等于不保护,我们对每一位教师的辛勤付出和知识产权都是充分重视和积极保护的。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比如,我们小时候上“劳技课”学习缝纫,这个技能在当下已经不是必备技能了。所以,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想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世外想做的第三件事,是梦想把中国的优质教育辐射到国外。

我们都知道,英国的惠灵顿公学到中国来办分校了,纽约大学到中国来办分校了,那么,中国的学校是否可以到海外去办学校,而且去办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呢?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想我们还是要去慢慢实现它。当然,世外教育也愿意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方面做一些尝试。2008年,我在世外恢复了高中。我想,接下来会办一些世外的大学实验室,做一些类似但又不同于大学先修课的尝试,让中学生可以体验一下高等教育。总之,世外的资源要辐射出去,先走出上海,再走向世界。

第一教育专业圈:我们看到世外还托管了一些公办学校?

徐俭:对,这也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辐射的一种举措。我们董事长王均金一直把『教育为社会奉献价值,尤其是提升公办教育』作为世外教育的一种社会责任。2013年,我们首先在徐汇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托管了两所公办学校: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小学。托管下来效果很好,这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此后,我们又先后托管了上海临港实验中学和同凯中学,效果都很好。

世外办校三大原则

观点四

第一教育专业圈:世外的发展速度很快,大家可能比较关心世外接下来的发展会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徐俭:随着世外的学校增加,确实有些人担心,世外的成功是否能被复制?师资是否会被稀释?

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复制的艰难性,但也不要轻易下结论,认为教育不可复制。事实上世外也没准备完全复制,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继承与发展。就像我前面说的,哪怕同样在上海,在徐汇办的世外和在金山办的世外不会一模一样,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就像酿造葡萄酒一样,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域出产的葡萄不同,不同的工艺、不同酿酒师生产出来的葡萄酒也会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稀释与不稀释这个问题。优质教育是绝不能被稀释的,但多办几所学校既可以加强各种教育的探索,也可以让世外各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定位是:世外每办一所学校,一定要做当地最好的学校;要办有世外特点、属性的学校;要选择合适的校长。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当地最好的学校”?我们在办学以前,一定会对当地的教育情况、经济数据、产业情况等进行一系列分析,选择适合世外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当地最好”,我们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必须满足“办学当地优质教育”的特殊需求。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世外的属性”?我归纳了三点:第一,全面发展。第二,外语特点。第三,国际视野。有了“世外属性”和“当地最好”这两点,这个学校不会差到哪里去。第三个问题,什么是“合适的校长”?其实就是看校长对前面两点的理解是否和我们的目标一致。

中西融合,主要融合四个方面

观点五

第一教育专业圈:最后谈谈中西融合课程吧。您认为对于中西融合的课程,把握的点在哪?

徐俭:首先要对中西融合课程进行定义。我个人不太喜欢“中西融合”这个词,更喜欢用“中外融合”。两者的差异在于,“西”不能代表所有的“外”,虽然我们平时说的绝大多数还是“西”。但是,对于印非拉美等地区,我们还相当不了解,说不定了解了之后发现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去融合的。中西融合也好,中外融合也好,都是为了追求最好的教育。

什么叫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方法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评价客观全面,教育改进策略科学有效。我们希望把这样的教育给到我们的孩子。既然这样的教育是从内容、方法、评价、策略来讲的,融合也就是从这四方面来展开。中西融合的学校,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教育改革策略上的需求建设当中的一种融合式的教育,使得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加开阔,以期达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具体来看,从教学内容来看,中西融合的课程总,内容至少50%以上应该是中国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存在优势的;从教学方法上看,中西融合中,中国的教学方法和西方的教学方法大约对半开——各有各的优势,彼此可以互为补充;从教育评价上看,西方的评价方式占比应该更大一些。这就是我对中西教育融合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