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会让自家孩子失去安全感

时间:2017/3/29 11:29:11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杨逸    选稿:陈乐

4岁的静静最近让妈妈非常困惑。一天要问无数遍“妈妈,你爱我吗?”妈妈担心孩子安全感不够,耐着性子一遍遍回答,心里烦躁得不行。每当妈妈夸赞别的孩子,静静就急着插话,“我也会的,我比XX还厉害呢!”妈妈觉得女儿太自以为是,就教导她,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好好学习别人的优点。妈妈苦口婆心,静静却没耐心听,只是一个劲地问:“妈妈,你爱我吗?”

静静和欣欣是好朋友,她俩住同一个小区,上的同一个幼儿园,从小就在一起玩。妈妈们戏称她俩是闺蜜。可是近来“闺蜜”的关系有点紧张。特别是在静静家玩的时候,一言不合,静静就会冲欣欣发脾气,妈妈观察基本都是静静惹的事儿,欣欣性情比较温和,从来不跟静静计较。妈妈觉得静静太骄纵,经常教导她要向欣欣学习,跟小朋友相处要宽容随和,不可以那么蛮横。可是情况并没有好转,终于有一次,冲突升级了。那天欣欣妈有事儿,托付静静妈先把孩子接回她家,晚饭后她来接。下午玩的时候还算太平,外婆叫吃晚饭了,欣欣很配合,马上去洗手,到餐桌边坐好。静静却还在拖拖拉拉,妈妈不由地又夸了欣欣几句,静静一下子爆发了,一边哭一边喊:“不要欣欣在我们家吃饭!”妈妈也火了,把哭闹的静静带进房间训斥了一顿,还好有外婆照顾吓坏了的欣欣。
 
那天晚上,风暴过去以后,静静又一遍遍问:“妈妈,你还爱我吗?”妈妈认真地对静静说:“宝贝,你是妈妈的女儿,妈妈不爱你爱谁呢?你为什么一直问这个问题?”睡意朦胧的静静好像松了口气似的,说:“我还以为妈妈不爱我了呢。” 说完就睡着了。看着女儿熟睡的脸蛋儿,妈妈感到既心疼又无助。
 
比较,让孩子无法确定爱
 
学龄前的儿童,需要反反复复地跟父母确认他们对自己的爱,孩子需要经历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一遍遍地获知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始终存在恒久不变的,那么这份笃定就会让他确信自己够好,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从而产生高度的自我认同。
 
可惜,很多父母常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己孩子进行比较。爸爸妈妈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趋向完美,所以就会特别在意孩子的不足之处,通过比较,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希望孩子能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是成人的逻辑。对于孩子来说,他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满意、不认可、不信任,这些感受汇聚一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爸爸妈妈似乎更爱“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把孩子表面的行为归结为“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太骄纵”。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很容易分辨,静静是在吃醋,那个吃醋的对象呀,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她的醋劲儿这么大呢?那是因为妈妈总在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她比较,还让她多向人家学习。静静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不满意,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在妈妈眼里,自己的好朋友欣欣也处处比她好,性格比她好,表现比她好,她当然要崩溃了。
 
静静睡前回应妈妈说的那句话:“我还以为妈妈不爱我了呢!”反映出小女孩对父母的爱有多么地不确定,有多么地担忧自己不被爱!
 
“扬长”很重要
 
爸爸妈妈当然不会更爱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要“比较”,是因为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更完美。父母拿来比较的“别人家的孩子”通常都具备自家孩子所不具备的长处。比如自己孩子性格安静,父母就会欣赏别人家孩子的活泼好动;自己孩子调皮好动,父母就会赞美别人家孩子的斯文懂事;自己孩子数学差语文好,父母一定会跟数学尖子比,赶紧让孩子补数学;如果语文差英语好,那么拿来比较的孩子肯定语文成绩很出色,赶紧让自己的孩子补语文。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的时候,总是强调自家孩子的短处,却忘记了要扬长避短。“扬长“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让孩子更自信,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教养孩子,要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一味地与他人比较,只会让孩子迷失自己,既不了解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能认识自己的短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盲目地追赶着那些永远优秀的“别人家孩子”,似乎那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所以爸爸妈妈,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孩子的特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设立自己的目标,活出自己的人生,别再辛辛苦苦地培养“别人家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