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这六种“中国式育儿”,你一定中招了

时间:2017/4/17 10:06:14

来源:        选稿:

WDCM上传图片

一、过早传授知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曾经在多少家庭留下深刻烙印,虽然很多妈妈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落后的、过时的观念,但实际上仍然按此实践着。

两三岁就开始教孩子识字、学英文、背唐诗。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开始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之间,上学后做功课到深更半夜便是家常便饭。

二、过度保护,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妈妈们常常羡慕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能自己睡觉、自己吃饭、自己洗澡、自己整理玩具,甚至帮助父母做家务。再对比自己的孩子,吃饭睡觉都是哄着求着才能完成,那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难道我们的孩子就比别人的笨吗?其实这都是父母惯出来的。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独立吃饭睡觉,回家以后还需要家长喂饭哄睡。这说明孩子是有独立能力的,需要的是父母有意识的培养。

如果你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放手让他自己去做,相信孩子,学会做个“懒”家长。

三、过渡管教,不尊重孩子的天性

妈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行!”“不可以这样!”每当宝宝想要探索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立刻冲出来阻止:看到宝宝吃手咬玩具了,立马阻止!看到宝宝玩水玩沙子,衣服又湿又脏,果断不让玩!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每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倾向:宝宝处于口腔敏感期,不管什么东西都喜欢放进嘴巴“尝一尝”;学会走路以后,宝宝会很喜欢玩水、玩沙子,凡是摸起来触觉柔软的东西,都能让ta爱不释手……

和孩子的天性对着干,不仅会让我们感到很吃力,而且对孩子的心智发育也非常不利。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孩子的爱好和梦想就是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的。

四、家长“专制”,以“听话”为教育目标

后台经常会收到家长留言:“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以前,我们都是以“孩子听话”为教育目的,“听话”是赞赏,是对孩子的表扬,只要对家长言听计从,就是好孩子。实际上,我们都误解了“听话”和“懂事”。

一个凡事都要以家长的话为准的孩子,多半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决策能力、判断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一旦离开了爸爸妈妈,孩子便有可能会迷失在群体中,或者成为其他孩子的追随者。

所以,当你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多听听他的意见,多让他为自己做主。不要总是唠叨让孩子吃某种食物,不要总是强迫孩子穿他不想穿的衣服。除了孩子的品行问题、教养问题,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无关紧要的非原则性问题,我们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又有何不可呢?

五、陪伴孩子,走形不走心

很多家长在陪孩子的时候,人在心不在:孩子玩孩子的,家长在旁边看手机。这种以“陪伴之名”干自己事的家长随处可见。

孩子天生就需要父母的陪伴,要是父母的陪伴不足,孩子的智力发育、情绪情感发育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龙应台说过: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育,而且最重要的,能促进亲子关系,让你在养育孩子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幸福和爱。

六、父亲角色长期缺席,母亲“丧偶式”育儿

去年发布的《中国家庭育儿方式调研报告》显示,三成80后、90后爸爸几乎没有带过孩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由来已久。父亲的缺席,使得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全部落到了母亲或者奶奶、外婆身上。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妻子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于是,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便形成了: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我们在谈孩子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正式夫妻间的问题,我们在呼唤父亲回归的时候,首先应该呼唤丈夫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