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孩子不爱学习专家教你

时间:2017/4/19 14:44:21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情景再现

场景一:卧室

儿子:(正在看自己61分的卷子,表情郁闷)

妈妈:(走进来凑过去一看——61分,话里就带了气)儿子,你怎么这么不用功啊,想当年要是有你这么好的读书条件,我肯定出人头地,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舒妈:这位妈妈的言外之意是“你不用功,我用功”、“你不好,我好”、“你不如我”。这是要用激将法来刺激一下孩子吗?还是诚心想把孩子比下去,让孩子彻底崇拜自己?咱们看看再说。

儿子:(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场景二:客厅

妈妈:(对着看电视的儿子)儿子,你怎么能这么浪费时间呢,想当年要是不用帮你外婆干农活,我肯定争分夺秒,准能考上重点大学。

舒妈:儿子已经开始皱眉头了,妈妈还在继续憧憬着她的“想当年”,这是为了激发孩子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惋惜,证明自己很不错呢?

儿子:(捂着耳朵、咬着嘴唇)

场景三:书房

妈妈:(对着看漫画书的儿子)儿子,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想当年我要有你这条件,我肯定心无杂念,全力以赴地读书。

舒妈:这回,舒妈听出来了,这位妈妈其实只是想抱怨过去,用这种方式说明自己本来很优秀,全因为生不逢时,所以才没能出人头地。她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了别人,留给自己的都是心疼和委屈。这样的对话很难激发孩子的斗志,倒是很容易激发孩子的怒火和反抗。

儿子:(爆发了,愤怒地瞪着眼睛冲着老妈大喊)想当年,想当年,你还有完没完,凭什么你没有考上大学我就非得考上大学?

妈妈:(傻眼了,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想当年要是我考上了学,也不会有你这个不出息的儿子……

舒妈:听听,一轮“祥林嫂痛哭阿毛”的诉说要开始了,只是,祥林嫂真的是抱怨自己没有带好阿毛,而这位妈妈,是在抱怨自己没有个好儿子。

如果换种方式呢?

场景一:卧室

儿子:(正在看自己61分的卷子,表情郁闷)

妈妈:(走进来,看到儿子的神情,开玩笑地)哇,61分,想当年妈的考试成绩也在60分左右徘徊过,我当时的梦想就是永远突破60,你比妈强!

舒妈:好一个“你比妈强”!犹如一锤定音,告诉孩子放心吧,眼前的成绩不能代表你不行。妈妈也经历过,所以我懂你。

儿子:(哭笑不得)妈,你就会逗我开心!后来呢?突破了吗?

妈妈:(夸张地)那段时间整天脑子里就想着突破突破,后来一不小心就突破进了班级前三名。

儿子:(瞪大了眼睛看着妈妈)妈,你真牛!

妈妈:(认真地)“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的路长着呢,不必太计较一池一城的得失。况且你刚上初中,总是有段适应期的,妈妈相信你会迎头赶上。

舒妈:妈妈这一席话,把关于成绩的大道理和小细节都给孩子说到了。不仅让儿子看到了妈妈的胸怀和智慧,而且也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目前情况的了解和理解。这样的情理交融,便是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候最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力量。

儿子:(点点头,在心里暗下决心)我要加油,我一定可以的。

场景二:书房

儿子在灯下埋头苦读。

场景三:餐厅

妈妈:宝贝,学习要紧,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以后咱们全家每周打两次羽毛球。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

儿子:好啊,好啊。

妈妈:(开玩笑地)呵呵,你又中计了,羽毛球可是当年你妈的强项呢。

舒妈:激将法在这里被妈妈妙用了。妈妈此刻这些小小的得意和卖弄,即给家庭带来了轻松幽默的氛围,又软软地刺激了孩子的好胜心,一举两得的教育效果,就在妈妈平和的心态下实现了。

儿子:(不服气地)要不是你的强项我还不稀罕跟你打呢。我要挑战挑战你和爸爸。

羽毛球场上,儿子和妈妈挥汗如雨。爸爸在一旁笑着候场。

舒妈:看看这样的结果,好像没有那么难吧,同样是激将法,用在同一个孩子身上,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第二个妈妈也不是什么教育大师,只是她懂得怎么和孩子去沟通!

前两日,舒妈参加了香港和台湾两位教育专家的课程,两位教育专家说道,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好妈妈。期间舒妈询问了两位专家,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呢?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好的效果呢!

两位专家言简意赅的说道:用心与孩子沟通!

专家说道:用心沟通是一切的开始,只要沟通得当,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做事拖拉,孩子的懒惰,孩子的一切将迎刃而解!

也许很多妈妈会说,我有啊,我每天都和孩子沟通的,可孩子并不愿跟我多说啊,我也没办法呀!

错了,孩子不愿跟你多说,说明你与孩子只是在说话,而非沟通,那么我们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呢?下面舒妈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与孩子怎样进行沟通!

沟通原则

回答孩子们的“难题”是父母的特权和责任。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温馨、开放的环境,让上帝的话会引导我们回答,让我们找出并列举一些引导我们说话的态度和言语的原则。

1.沟通需要时间

许多家长会对某些问题感到不舒服,他们总结到:一次谈话就足够。绝对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问题吓到我们,令我们在谈论时感到不安,我们就更要多谈它,而不是少谈。智慧的父母在事情变成危机之前会把它化解。当灾难出现时,情绪会高涨,威胁也会成倍增加。在任何危机发生前,最好能相互尊重地坦诚互动,一直保持良好的讨论。

2.我们都要学习

我看过父母在和孩子们谈论重要事情时,装出一副“专家”的姿态。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作为老师的角色是不可避免的。但当他们长大,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地与他们沟通,这也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青少年意识到他们的父母仍然对新的观点和想法持开放态度时,他们会更愿意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3.不要用高人一等的口气对他们说话

同样,跟孩子谈话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避免居高临下。有些父母告诉我,他们跟孩子们交流时会降低理解难度。如果他们是要试着在孩子的水平上谈话,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然而,我猜想这其中蕴含着两个错误和有害的假设:孩子是晚辈、家长是长辈。孩子们会注意到这一态度,而且他们对此非常反感。

4.学会问好的问题,多听少讲

任何人在任何关系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就是能够问好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不能比的!父母可能会问:“你究竟为什么这么做?你当时怎样想的?”但像这样的问题不会激发出有意义的互动!它们是修辞疑问句,实际上父母是想说:“你真是太蠢了。你显然根本就没动脑子!”

有些问题是对话的终结者,另一些会促进更好的互动。好的问题,用尊重和坦诚的态度,和孩子们开诚布公的交流,他们便能告诉你他们对某个特定的事,人或话题的理解。我们可以问:

“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事?”

“那样的选择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结果?”

“这一决定会带来什么不可预见的后果?”

“你觉得上帝是怎样看待这个?”

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鼓励一个人交谈的最好表述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就这么简单:“请多告诉我一些吧。”

5.不存在愚蠢的问题

小孩子的天性是创造性和自发性,而青少年的天性是试探他们的父母。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们都可能会问一些荒诞的问题,要么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所问的问题,要么是想看看父母是否真的尊重他们。对于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都需要意识到他们的任何问题都不是愚蠢的。

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用被施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和珍视。在处理那些毫无恶意或挑衅的问题时,我们更难表现出尊重,但这些问题反而更需要被尊重。

6.如果孩子不想说话,要亲切和蔼富有耐心,绝对不要放弃。

一个孩子可能会因为很多原因“走向黑暗”。一个事件,比如死亡,可能使孩子的精神受创伤;孩子通常会在压力下退缩;或在谈话前他们内心想了很多;或者孩子缺乏足够的信任将想法说出来。在这些情况下,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但也不要太气馁。通常,非语言交流是打开心灵的方式。给他们一个拥抱,带他们去一个他们最喜欢的地方,或是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只是和他们一起呆着,不谈论这个话题。

当时间到了,父母要温柔地问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并等待答案。每一位父母无论是出于本能或经反复尝试,都需要认识到这个时刻。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让我们在每一段关系中要少说,多听。在我们试图与一个安静的孩子沟通时尤为如此。

如果孩子再次开始说话,不要太急于给他们太大压力。第一个目标是建立信任,而不是强行灌输信息或是要求更深层次的交流。要亲切和蔼。要肯定你所得到的一点点回应,然后说,“谢谢。也许我们能再找个时间谈谈。”在稍后的时间再寻找谈话的机会。

7.愿意道歉

父母会犯错。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甚至是非常委身的基督徒父母。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承认这一点。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能听到父母说的最美妙的一句话就是“我错了。我很抱歉。请原谅我。我不会再这么做了。”冒犯一个人是必须要道歉的,但父母也需要处理长期、有害的沟通模式——要求过多、谴责、压制等等。

一个完整的道歉是要表达:“我现在明白了,我意识到伤害了你,我深感报歉。我想和你敞开心扉地谈谈。我会尽力做的更好,我也需要你的帮助。我再次犯错的时候你能告诉我吗?我还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今天我已经启程了。”

这不只是一套理论。我和我的孩子们有过这样的对话。我告诉过艾什顿和乔丹,我一旦变得居高临下或过分要求时他们就要说出来。我作了承诺,当他们有勇气指出我个人缺点时,我会尊重他们。这就是说当他们诚实对我时,我不会生气。我不会愤然离去,或找一些理由责备他们,以转移话题。我要像男人一样接受,并要感谢他们这样说的勇气和爱。

8.注意你和孩子们的肢体语言

研究表明,肢体语言在交流中占50%到70%。我们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面部表情,眼神的接触和其他非语言暗示所起到的作用,但他们却极大地影响我们发出和接收的信息。我们的肢体语言,一个微笑或皱眉,交叉或放松的手臂等可能会强化我们所说的话,或者它可能完全与我们说的话矛盾。我见过父母一脸严厉的表情对一个小孩咆哮道:“你知道我爱你,不是吗?”哦,不,如果父母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无法与他们说的话相一致,孩子就不会知道父母是爱她的!

父母,要好好学习你的肢体语言,并作出必要的调整,以确保你的言语和肢体语言相一致……要积极。同样也要好好学习你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常常会比他们的话语传递更多的信息。

9.准备好你的回应

年纪比较大的的孩子有时会(也许经常)说些令人震惊的事情来试探他们的父母。当他们这样做时,不要上钩。就像在古西方的酒吧里玩扑克牌一样,一直保持脸上的表情,对你听到的话点点头,这样说:“很有趣。你怎么看呢?”

当孩子们开始挑战父母时,家长需要在回应之前做一些评估和计划。父母可以问自己,“当吉姆和詹妮告诉我们一些事,要想故意激怒我们或令我们震惊,我们该怎样回应或反应?”我建议他们用角色扮演来练习如何回应。他们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部表情,父母一方可以扮演孩子的角色,说:“顺便说一下,我怀孕了,”“约翰情绪很激动,”或“爸爸妈妈,你喜欢龙的纹身吗…纹在我的脖子上?”

在人际关系紧张的时刻,人们经常犯两个错误:“太强势”或“太弱势”。他们“强势”诸如提高嗓门、身体前倾、瞪眼并提出要求。或者他们弱势,如倒在椅子上,低头向下看、喃喃说话、屈服于任何可能的威胁。这种反应并不只有一次;它会成为每一个重大和困难问题的互动模式。

这两种回应都是试图获得控制权,一个是提出要求且不接受“不”的回答,而另一个是为尽快解决冲突的屈服。这些方法都奏效!“强势”的人“赢”了争论,“弱势”的人很快解决了问题。所以每个人都觉得更好,但这只有一瞬间。由于这些误导的应对策略严重削弱了信任,并产生更深的分歧,破坏会继续下去。

如果父母意识到他们对“难题”的正常回应,他们将会在和孩子们谈话的事前、事中或是事后做出选择。改变固有的模式很难,但对于一些父母来说,他们若要创造一个让人感到被重视和不易受伤、没有风险的环境,就必须要改变了。

10.了解你的孩子

儿童绝不是静止的生物。他们非常复杂,他们会随阶段不同而改变。性别、个性、经历和年龄都在他们起起伏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里每个孩子,也会非常、非常不一样。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是要留意到他们每个人为何会如此反应,并调整我们的沟通方式,以适合孩子当时所处的环境。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做的很好,但是他们不理解孩子在青春期里是怎么了。青少年(或是到二十岁以内的年轻人)正在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是与父母不同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一去不复返,而正常的情况下,在健康地成熟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自立,而不是继续依赖父母。

当青少年退却时,要明白这是他们长大和成熟过程的一部分。他们正试图不再依赖你。不要觉得受到威胁,而向他们施压。要学会协助他们,使他们能有坚实的根基与翅膀,也就是安全的根基和飞翔及尝试新事物的翅膀。

他们将会犯一些错误。那是一定的。但是,在他们尝试去自立时,父母的过度反应会让他们感到被轻视,不被信任。

逐渐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从他们的失败中学习,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我们便可以与他们建立成人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孩子,这种情况会发生的比较早,但其他的孩子会倾向于一直不断在精神上(也许是经济上)依靠。不要让这种事情发生!让他们深深扎根于你的爱与接纳中,并给他们能独自飞翔的强壮翅膀。他们会非常感激你,而你们在剩下的生命中也将有美妙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