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严洁:孩子少年时期这几件事 是在给未来的人生打基础

时间:2017/4/20 17:45:04

来源:第一教育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长严洁从自己对于国内外的学校观察和实践出发,分析了那些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却是真真正正为孩子的将来打基础的那些事。

1、十年磨一剑 我们在磨一把什么剑?

给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基础的第一件事是阅读。如果你翻一翻最近几年的中考成绩,可能会发现延安初级中学的语文成绩一直在上升,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几年延安初级中学语文学科从来不刷题,我们开展了一个叫做“阅读领航”的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个“阅读系列”课程,每个年级都有几个阅读主题,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和研究。这个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同,不是做卷子,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展示,初二结束时最后一个课题以个人论文形式呈现。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都培养起来了。家长们觉得又高兴又担心。高兴是因为孩子们都会拖着家长到书店去买回一大批书——哪个家长看到孩子看书不开心?担心则是因为只看到孩子看书、做PPT,怎么看不到孩子做卷子啊?这样行吗?

从当时的考试成绩看,初二的学生参加区里的统考排名靠后,大概十名左右,所以,家长们的担心也是有理由的。但是语文教研组长根据中考的考点及题型,设计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复习课程,做到科学、清晰、有节奏。

到了初三,老师开始用这套课程教学生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因为孩子们前两年经过了大量阅读的熏陶,这方面只要进行有节奏的点拨和训练,成绩很快就就有了提升。

比如说,现在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只能“背作文”,就是事先写好一个作文的模板,背熟了,然后根据考试的作文题目去套用这个模板。但是有过大量阅读的孩子就不一样,之前的阅读帮助孩子开阔了视野,写作文的感觉和一直只盯着课本看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从初二起在区里排名第十位左右变成了第一、第二。同样初中四年,孩子们该看的书都看了,该形成的阅读兴趣形成了,该培养的阅读能力培养了,该通过的考试也没拉下。我们也重视中考,但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中考,更重要的是考虑为孩子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大量阅读就是在做这个“打基础”的工作。

当然,大量阅读是要花时间、要花功夫的。都说“十年磨一剑”,我们学校的“阅读领航”活动已经进行了五年,最近这两年效果才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我们能够坚持这么多年,和心态、积累有关。主导“阅读领航”项目的语文教研组长已经有30多年教龄,她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就我自己来说,对于“教育到底是什么”也是有过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过程的。

在40岁之前,我只想做一个好老师,教好我的课。40岁以后,我开始觉得:教育不仅是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考上一个好学校。我会更多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开心,更有意义,更多考虑在中考之外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

2、如果运动不能促进学习……

给孩子打基础的第二件事是运动。有些人有两大误区,觉得运动和大量阅读会耽误孩子学习,其实运动和大量阅读是给孩子打下基础的。田径与篮球,是延安初级中学的传统体育强项。但我们强调的不是奖牌,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每一位学生走入学校的第一天,我们都会特别强调“学会健身”的要求。

到初三毕业时,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不仅每人实践了所有篮球课程的基础内容,而且都能在比赛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此外,我们在田径方面同样讲得全面、上得深入。

目前已经有研究证明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由于十几岁这个特殊阶段,需要依靠运动散发荷尔蒙,所以我们的体育课一般会安排两个老师,让孩子们充分运动起来。

作为校长,我不会不在乎我们学校的升学率,但升学率不是我们制定学校策略的出发点。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有自信。所以,我也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呼应我们的想法,也有很多领导认可我们的做法。

3、那些从来没人教的东西,往往更重要

我很喜欢到国外的学校去观察,对比中外学校的教育,我发现一些我们以前并不重视的东西,往往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很重视仪式性的活动,各种仪式各种派对,孩子们要穿正装出席。这种仪式是在教会学生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需要穿什么服装、怎么穿,也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环境建设也同样重要。身处一个洁净、优雅的环境,孩子们的举止也会更加优雅。所以,我们这几年借防震加固对环境进行全面改造,通过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加装电梯、建造连廊和地下车库、改造厕所、新建绿色建筑和空中花园,努力建设一个安全、温馨、美丽的校园,让学校的一物一景都默默地起着教育的作用。

学校6年级的第一节礼仪课是我亲自上的。礼仪课的内容包括个人仪表、着装礼仪,甚至包括如厕的礼仪——怎么上厕所,从来没有人教过这个。但正是包括这些礼仪在内的很多细节,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体现出什么样的素养,什么样的品味,这些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未来能走多远。

另外,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并不注重但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素养还包括表达能力。我碰到很多孩子完全都不会很好表述。这个孩子可能本身知识、能力是不差的,但是不会表达。表达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我会在散步的时候有意识地训练女儿的表达能力,和她聊天,引导她把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来。平时的聊天和正式场合的表达还不完全一样,所以在面试之前,我还会对女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女儿学习正式场合的表达。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慢慢来,孩子就会有进步。

此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动力会大大提升,学习潜力也会得到充分挖掘。这种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而是真正的探究,会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学习动力。

4、教育要顺势而为

我是学生物的,所以我比较认同学习要顺应生物发展的规律。人学走路、学说话都是要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学会了。同样的,学习也是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最有效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否则就是拔苗助长。

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你可以教会他数数,但是要反复教很多遍,就要牺牲很多本来可以运动、活动的时间。如果等到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再教他数数,很快他就能学会了。所以,这种知识型的早教意义不大。

所以不妨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运动、多阅读、拓宽他的视野。到了初三,经过前面两三年的积淀,孩子学习基础已经打好了,身体条件也在最佳状态,心理上对学习也没有厌恶,周边也逐渐形成了迎考冲刺的氛围,孩子这时候的学习状态就会很好,学习效率会很高,成绩也容易取得突破。

另外,我建议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保持必要的距离,该给孩子空间要给孩子空间,甚至可以把孩子推出去。否则家长的唠叨很可能触发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和成长。

我个人建议,有可能的话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孩子送出去读书或寄宿,拉开一定距离之后,孩子可以避开父母的唠叨,但因为现在通讯手段很发达,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切,这样父子、母女关系都可以得到改善,而且孩子也应该开始逐渐独立,面对这个世界。

最后我建议家长要做好自己,不要为了孩子就把自己放弃了。我们看到的优秀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父母自身也很优秀,把自己的事做好,成为孩子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