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10岁女儿已成作家,妈妈只做了一件小事,值得所有妈妈深思

时间:2017/5/8 10:50:11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佘悦杭妈妈是深圳一家媒体的文化记者,这位采访过无数作家、学者的妈妈,女儿出书还是沉不住气了,写了一篇长长的后记,分享女儿的阅读史以及她对亲子共读的看法和理解,浓浓的爱意,有心的记录。

 

WDCM上传图片

 

陪孩子做“6岁前最重要的事

2006年12月,由于工作原因,我认识了梅林一村一群热衷亲子阅读的妈妈。当时的采访对象、后来也成为我好友的子宁妈妈,是引领我走进亲子阅读大门的第一人。

人生就是有一些奇妙的相遇,会对你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时,我还是一个“新手妈妈”,悦杭才11个月大,我对她的关注仍停留在“吃喝拉撒睡”这样的基本层面上,之前从未听说过亲子阅读。

此次采访对我的震动极大,回办公室写稿时,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亲子阅读在2006年也算新兴事物。在中国大陆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界,亲子阅读所依赖的重要载体之一“图画书”(又称绘本),成为受人关注的出版现象和创作热点,大概是2000年前后的事。

 

当时,中国家长对这种“字少,图多,价格又很贵”的“舶来品”,并不那么欢迎,国际化阅读推广得也不顺利。

2006年,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懿先生创作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影响。

深圳作为一座最能接收新鲜事物的城市,率先有了一群推广图画书、开展亲子阅读的妈妈,而我,幸运地认识了她们。

 

一开始买图画书,我是别人推荐什么就买什么,比如“米菲兔系列”、“噼里啪啦系列”、《小蓝和小黄》等等,当时所能见到的图画书,主要是“舶来品”,几乎本本都是经典。

担心老吃西餐“水土不服”,我订阅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婴儿画报》,悦杭3岁之后,便换成《幼儿画报》。

两本画报浅显易懂,虽比不上“舶来品”精美,但对于悦杭的入门阅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要抱在怀里带她读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吗?”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爱上阅读。

我当时订的计划是,每天陪她阅读5分钟,第一目标让她对书本产生亲近感。

亲子阅读起步,阅读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无论多大的孩子被逼着读书,都会被破坏阅读的胃口。

就这样,从5分钟、10分钟,到半个小时,再到一个小时,最后到我一放下书,悦杭就求我“再讲一遍”的时候,她的阅读习惯便已经基本形成,此后,即使我把书搁得再远,藏得再深,她也能翻出来。

 

WDCM上传图片

 

3岁之前,亲子阅读最重要是家长的坚持。陪孩子读书,我几乎一天不落,甚至大年夜也不“放假”。

3岁之前,是我在坚持;3岁之后,就变成了女儿的坚持。

 

有时白天工作比较疲惫,晚上给女儿读书,我就想“偷工减料”,可这个时候,女儿已经不满足一个晚上只给她读一本书,她不断要求给她多读一本,再多读一本,一个晚上下来,往往会读近十本书。

虽然读得口干舌燥,眼皮打架,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感到非常快乐。

 

记得我们一起看安东尼·布朗的经典绘本《我妈妈》,当读到“我妈妈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时,我和女儿会心地哈哈大笑。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孩子能听见你的声音,你的情感,共同体会一本书带来的喜悦、快乐,乃至悲伤。

有一天,我陪女儿读完《一片叶子落下来》,当时才3岁半的她非常温柔又伤感地说:“妈妈,我爱你,我好爱你,我不想你死。”

亲子阅读里流淌着情感的暖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就是这般珍稀而又无奈、直白而又饱满、浓烈而又简单。

 

除了给孩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亲子阅读有两个“副产品”,一个是“亲子关系”,另一个是“识字”。

亲子阅读传递了重要的信息:这是妈妈(或爸爸)在和我一起读,他们很爱我。这种感觉和她自己读,有着天壤之别。

 

我和女儿从不吝惜跟对方说“我爱你”,因为这样的话在书里常常有;女儿也能宽容我偶尔的坏脾气,因为在书中,她发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亲子阅读,让我和女儿建立起一种牢不可破的亲子关系。

另外一个“副产品”就是识字。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为了幼小衔接,身边很多朋友让孩子上识字班。识字其实可以自然而然的进行,女儿5岁左右,就已经可以独立阅读图画书。

 

这里要提及读书时的一个习惯,我会一边指着字,一边给女儿读,渐渐的,她对妈妈每次读书指着的文字,产生了想认识它们的冲动,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认识了很多字。

当我向身边的朋友建议陪孩子读书时,常常抛出这条“最有用的理由”。

如果有人问我,至今为止最不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那就是,我没有浪费女儿0到6岁这段黄金的阅读时间,我陪她做了“6岁前最重要的事”。

 

不要跌进亲子阅读的“误区”

 

在这里,分享几条我对亲子阅读误区的归纳

 

1、拼命教孩子识字,不要!

为何要进行亲子阅读?孩子小的时候,总会缠着父母讲故事,这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不过,很多父母到书店一看,一本图画书要二三十元一本,书上没几个字,花同样的钱还不如买一本字多的,这就是一个误区。

一个孩子的想象,往往来源于图画,图画书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喜欢疯狂地购买识字卡片,逼孩子识字,可“认字不等于阅读”,更不大可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父母把阅读当作丰富孩子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却忽略了阅读本身的规律,使孩子产生厌恶阅读的情绪。一个养不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认识再多的字也没有用。

 

2、不厌其烦地提问题,不要!

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书,陪着孩子读完之后,经常有个坏毛病,就是拼命提问题。“小鸡是吃什么的?兔子长几只耳朵?”如果家长同时还表现出情绪上的着急和生气,便更糟糕,这会让孩子“做噩梦”的。以至于以后每读一本书,都心存恐惧:“妈妈会问我什么问题呢?”

一位父亲或母亲,把孩子抱在膝盖边,陪他一起读书是最温暖的时刻,但这种氛围往往被“急功近利”的问题破坏。当书变成工具,阅读方法也变成工具时,孩子会十分厌倦。

 

3、把书直接丢给孩子,不要!

很多家长借口工作太忙、太累,或忙于在手机上刷屏,买了书就丢给孩子自己读。没有父母的陪伴,低龄的孩子往往被声色更具刺激感的电视吸引去了。

亲子阅读的正确读法是:孩子一边聆听着爸爸、妈妈的声音,一边用眼睛细细地读图、亲近文字。亲子阅读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每天只要“温馨一刻”就足够了。

 

4、把亲子共读当成道德教育,不要!

亲子共读与我们之前提倡童书的“教化”、“教育”等作用不同,更强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阅读的美感和快乐。

但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常常希望孩子们懂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种爱提炼“中心思想”的坏习惯,不应用于亲子阅读。

好的图书构思已非常完美,不需要添油加醋,也不需要再添枝节。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兢,在她主编的《零岁起步》一书中提到:“早期阅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是拿来吃的,书是拿来玩的,书是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工具,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

这段话验证了我的感受。亲子阅读一般被人认为是陪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如果孩子愿意与我们一起读下去,我觉得可以无限延长这个时间。

 

偶尔读些垃圾书,没什么大不了

6岁之后,女儿进入小学,已经不满足于我给她的选择,而是常常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如何让孩子与流行读物保持距离。

曾有一段时间,我精心挑选过的书,在家里堆了几天,悦杭动都不动,只读自己买的书。

那些被我看做“浅文本”的流行读物,她一整套一整套地买,一整天一整天地读,我想制止,但还是忍住了。

就此事,我曾专门向著名阅读推广人袁晓峰老师请教,袁老师的回答是:不必制止,就像我们有时吃腻了大餐,要吃一顿麦当劳,虽然吃的是垃圾食品,但害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你不给孩子吃麦当劳,等她自己有了零用钱,也会想方设法去尝尝垃圾食品的味道,不如让她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我接受了袁晓峰老师的建议,同时做了一点点保留。有些超出我“底线”的书,我鲜明地亮出态度:“这种书你可以借着看、或者到书店读,我不反对,但我不同意你把它们买回家。”

2015年,我曾有幸去台东拜访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专家、台东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老师。

在他的书柜里,我竟然发现当初自己不愿意让女儿读的那些书。我惊讶地问林文宝老师:“您也读这些书?”林文宝老师非常豁达:“为什么不可以呢?只有看了才知道它们哪儿不好嘛。”“那孩子读这些书呢?”“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

林文宝老师告诉我,他最痛恨家长或老师一下子就逼孩子读经典。

 

对于儿童阅读,最重要是让孩子找到适合他看的书,这需要过程。

教育孩子一定要给他信心,帮助他成长,而不是一下子塞给孩子你认为最有营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