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非遗进校园”:“遗”脉相承 立根树魂

时间:2017/5/10 13:47:41

来源:东方网教育中心    作者:夏荔 周晶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雨来有清韵,风吹有清声,月照有清影,日出有清荫”。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历经六十年的薪火相传,校园内竹韵飘香,教师合作进取,学生朝气蓬勃。竹刻刀刀雕竹丝,学子笔笔划未来,随取一枝清瘦竹,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校从积极推进“扬民族精神,建汽车新城”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工程,到开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习活动,如今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校情、学情,追求优质的办学特色之路。

“非遗”作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活态文化资源,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十多年前就开启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守旧与革新之路,探索之旅,始于竹刻,打造“12345精雕细琢”建设体系,播种“非遗”精神。

 

WDCM上传图片

坚持一条主线,将民族文化传承坚持到底

学校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技艺”为目标,十多年来,坚持潜心建设竹刻特色课程,从未间断。

 

WDCM上传图片

巩固两个保障,为民俗技艺传承保驾护航

硬件保障:一是优化特色教育场所,改建竹艺馆,竹刻教室、书法教室及王新工作室等。二是建设竹品校园,竹林、竹雕塑、竹廊、竹亭、竹文化墙……为学生提供绿意盎然、竹青隽永的学习环境。

师资保障:一是强化自培,侧重于发挥王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多途径提升特色课程的师资水平,让青年教师在特色教育上快速成长。二是引进外聘,侧重于借力施教,聘任马陆镇竹刻名人蒋玉铭、苏玉蓉夫妇担任辅导教师,扩大竹刻课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壮大师资队伍。

 

WDCM上传图片

坚持三个抓手:将民族技艺传扬落到实处

以“基础课程”为抓手:将竹刻纳入基础课程中,以课程落实为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了普及工作,并开发竹刻课程校本教材,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学校以国家级子课题《嘉定竹刻创意教学之探究》为切入点,开展市级课题——《加强竹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先进性的研究》、区级课题——《基于“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学校”的德育发展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以科研引领,促进课程创新力的提升。

以“展评活动”为抓手:入学教育从参观校园、竹艺馆开始;开设竹刻和书法等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艺术节为契机,开展学生优秀作品展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增强艺术素养和品赏能力。

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区级各类展台、上海教育电视台《艺术课堂》等各大舞台;学校扩大办学影响的同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WDCM上传图片

培育四个品质:让优秀传统文化惠及每个学生

周贤敏同学曾在《竹刻,我喜欢您》一文中写到:“在我的眼里,学习竹刻像是一种标志,象征着我是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一份子。”不论是联中在校生,还是已毕业了十多年的往届生,他们都曾手持过一把竹刻刀,都培育着四个优良品质。

一是培育坚毅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每一件雕刻出来的成品,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靠着一份坚持,把持一份恒心。

二是培育细致的品质。“要学习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需精雕细琢。” 王新老师总对学生们这样说。于是,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三是培育质朴的品质。“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留青浅刻,质朴清雅,用心用情。 

四是培育自信的品质。“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培植文化自信于学生心灵深处。

 

WDCM上传图片

尝试五项延伸:拓宽民族文化传承之路

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联中人勇当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学校探寻拓宽民族文化传承之路,尝试两个“技艺的拓展”和三个“内涵的延伸”。

技艺的拓展之一:纸刻。在竹刻的基础上尝试传统技艺的拓展,改良传统剪纸工艺,开展了纸刻的创意教学。余丽红老师和学生们的作品质朴纯真、雅俗共赏、创意无限、寓意深邃。

技艺的拓展之二:木刻。从学习木刻的版画知识,到亲临体验、学习刻技,再到激发学生潜能,提高鉴赏能力。学生的作品虽显稚嫩,但我们已迈出了新的步伐……

内涵的延伸之一:竹诗文。学校开展了收集、吟诵和品赏竹诗文的系列活动,营造“诵读诗文、观赏书画、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亲近民族文化的愿望。

内涵的延伸之二:竹竿舞。同伴合作,协调身体,分分合合,进退跳跃,竹竿舞姿,展现民族风采。师生全员参与,在嘉定区“一校一品”评比活动中获奖。

内涵的延伸之三:竹精神。学校打造“竹文化”特色,结合校风、学风建设,以竹文化的深沉和厚重,培养学生“勤奋谦虚、文明坚毅、朴实无华”的精神。

 

嘉定竹人,前赴后继,各显神通,赢得竹刻之乡的美名。联中人,求索进取,甘于奉献,唯愿“幼竹”长成凤尾森森的竹林,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我们相信:竹刻,后继有人;竹刻技艺,永远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