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你和佼佼者之间只差了一个“专业”

时间:2017/5/11 10:28:31

来源:新华日报        选稿:陈乐

1

刚读研究生那会儿,正是痴迷文学的年纪,加上导师又是知名评论家,所以,我总是见缝插针地想和他聊一聊文学,谈一谈作家。

 

有一次,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刚好碰到了导师。寒暄两句,我便下意识将话题引向了某个作家,说自己如何喜欢他的书,哪一篇小说是自己的“心头爱”。说着说着,导师打断了我,蹙着眉头问:“你说你喜欢他的书,喜欢哪里?能不能列出几个要点,分出几个层次?”

 

我被问住了,霎时伫在原地,半句也答不上来。

 

导师笑了,他说:“你要明白,读了研究生,你就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者,而不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你说你喜欢,却讲不出为什么喜欢,那你的研究生,岂不是白读了?”

 

可以说,导师的这番话深深影响了我。研究生三年,我秉着专业的态度,踏踏实实做文学研究,细读作家作品,辅之以相应的文学理论,连续在一级期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并在毕业前夕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句流传甚广的话:现在的博士不如以前的硕士了,而硕士也不如以前的本科了。为什么?因为现在许多人念书只是为了毕业,不是为了做学问。

 

如此,怎么可能不平庸?没有专业精神,只会一届比一届平庸。 

 

WDCM上传图片

 

2

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遇上了这样一位编辑。

 

合同刚刚签约,她就问我,能不能一个月之内交稿?

 

审稿过程中,关于章节命名,字词运用,但凡有了分歧,她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改,一意孤行,从来不与我商榷。以致书出版后,出现了大量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其中有这么一例,每每想起,都令人捧腹——原文是“DOTA”,一种游戏的名字,她自作主张改成了“DO他”。

 

书上市以后,连一套基本的营销方案她都拿不出,也没有联系公司做过像模像样的宣传。书刚刚开卖,就有了沉寂的势头。而我们,也渐渐失去了联系。

 

总之,整个过程,她给人的印象就是,她是为出书而出书,而不是做一本好书。她似乎潜意识里觉得,把一本书推向市场,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其它,都不重要。

 

有限的几次聊天中,得知,她进入出版领域已经九年了。一个人,做了九年的编辑,在行业内依然默默无闻,甚至,连中级资格考试都没有通过,责任编辑一栏,只能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别人后面。

 

这个社会,真的很公平。想成为佼佼者,就要拿出专业精神,苦心钻研,兢兢业业,而浮皮潦草地做事,就只能换来平庸的自己。

 

WDCM上传图片

 

3

前些天,听严歌苓在“一席”做的公开课,感触颇深。

 

她说,写作于我而言,就是一份工作,和任何一个上班族没什么两样。譬如,八点一到,别人去上班了,我就老老实实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敲字。

 

为写作《妈阁是座城》,她专程飞去澳门,坐在赌场里,做了一次赌徒;为写作《第九个寡妇》,她两次跑到河南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模像样地做起了农民;为写作《老师好美》,她去北京的中学做调查,看学生们上课,和他们聊天,与他们在网上通信;为写作《小姨多鹤》,她住在日本一个小山村里,观察他们的日常礼仪,生活起居。

 

她明明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甚至,仅凭自己的想象来写作。作为一名资深作家,这并非什么难事。但她丝毫不含糊,非要深入细致地体验过生活,才肯下笔。

 

严歌苓总结道,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就应该有专业精神,写什么像什么,扎扎实实。

 

正因为如此,严歌苓的小说画面感非常强,语言生动形象,读之如身临其境。除了拿下几乎所有华语文学类大奖,许多影视剧导演也竞相找到她,商榷合作事宜。

 

迄今,“严歌苓”三个字,早已成为一张金字招牌,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影视圈,都是耀眼的宠儿。

 

4

这世上,有多少人碌碌无为,一辈子就那么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上学的时候,成绩永远排在班级中下游,工作了以后,业务水平永远差强人意,得不到晋升,又不至被赶走,好容易培养了某个业余爱好,一旦和别人切磋,又拿不出手,羞赧地笑着说,我不行,我不行。

 

为什么?因为你从来就没有专业精神,做一件事,只求“凑合”,不求“掌握”。

 

你是一名教师,就要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而不是下课后转身就走。

 

你是一名医生,就要清楚哪一种手术疗效显著,哪一种药物有副作用,而不是病患需要手术就推进手术室,却不斟酌病情。

 

你是一名记者,就要有新闻敏感度,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而不能就事论事写一篇文章,来应付。

 

一棵树,唯有深深植根于地下,才有枝繁叶茂的可能。一个人,唯有在自己的领域内苦苦钻研,深深探究,才能摆脱平庸。

 

够专业,才能创造伟业。够专业,才能成为个中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