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5/12 10:26:27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解读孩子的话外之音,就会不可避免的责备孩子,甚至变成冲突。其实更多的情况下是我们误解了孩子的话。下面的几个故事可能会让你有所醒悟。
1、第一次去幼儿园大班发生的尴尬事
女儿五岁的时候,由于工作调动去另一个城市上幼儿园大班,当我们走进幼儿园时,女儿看着两边墙上的画,大声的说:“是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天哪,当时我难堪极了,不满地制止女儿,并告诉她:“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要懂礼貌,你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懂吗?”
但是没想到,接待我们的老师蹲下来对着女儿却说:“在这里,没必要总是画漂亮的画。你只要愿意,也可以画任何想你画的东西”。女儿听完老师的话,马上露出了笑容,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其实女儿的话外之音是:“如果一个女孩画的不好会怎么样呢?”,她可不是想取笑或者责难任何人的意思。
接着,另一个更让我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刚走进教师,她看到玩具盒里有个坏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一本正经的问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我也是赶紧的训她:“是谁弄坏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刚来都不认识任何人啊。”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老师的回答,“玩具就是用来玩的啊,有时候它就是会坏啊”。这才让我醒悟到,其实她并不是想知道是谁弄坏了玩具,她话外之音是如果弄坏了玩具会怎么样?
当时,我特别沮丧,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竟然完全不懂孩子话语所隐藏的真正含义。不过,女儿倒是很开心的没有半点留念的就留在了幼儿园,而没有像刚上小班时那样又哭又闹不许我离开。
2、朋友孩子的故事:一次可避免的别扭
朋友的儿子12岁了,他和他的小表姐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新学期开学了,小表姐回去上学了,他一个人很不开心的呆着,可是很不幸的是我朋友对他孩子的悲伤一点都不理解。
朋友儿子:姐姐走了,我又要一个人了。
朋友:没关系的啊,你很快也能找到新朋友的呀。
儿子:我会很孤独,都没人陪我玩。(略带抽泣了)
朋友:好了,没事的,你这么大了。
朋友:你都12岁了,还这么爱哭,像个男子汉吗?
孩子狠狠地瞪了朋友一眼,然后跑到房间里把自己关起来了,一整天几乎不吃不喝。
其实,这是一个完全可避免的别扭,本应该有个愉快的结局。孩子的感受必须认真的对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处理。在我朋友眼里,可能暑假结束后的一次分离是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了,根本不值得掉眼泪,但是他的反应不应该是没有同情心,其实他只需要这样想,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孩子现在心里很难过,我应该帮助他,让他知道我明白他的伤心。”,所以,他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是啊,姐姐走了,你会很孤单。你都已经开始想她了,这房子没有姐姐在,都显得有点空荡荡的了”。
如果是这样来安慰孩子,就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亲密感,当孩子被理解时,他的孤独和无助感就会减少,他们对父母的爱就是更深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父母的同情也是孩子情感上的“急救药”。
3、冲突之关于孩子的考试成绩
一天,孩子从学校回来,一副心烦意乱的样子。
孩子:我知道你肯定很失望,这次数学考试我只得了86分,没到90分。
妈妈:你怎么这么说,我真的不介意啊,我觉得86分也很不错了啊。
孩子:那为什么每次我数学考不到90分你就向我发火呢!
妈妈:我什么时候向你发过火啊!是你觉得觉得失望,才迁怒于我的吧!
孩子哭了起来,从屋里跑了出去。
孩子不但不承认,反而责怪妈妈。可是,实际上指出这一点并不能使孩子的心里更好受。如果妈妈承认孩子的感受,那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妈妈其实可以这么说:“你希望我不要太看重你的分数,你希望能决定多少分才是自己理想的分数,我明白!”
其实,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陌生人,也会感激我们对他们的困境表现出的同情。
结语:
以上的几个故事,希望能对各位父母有所启发。您可能会说,我怎么才能准确的读懂孩子的话外之音呢?没错,确实有难度,正因为如此,所以为人父母我们才需要学习,才需要相互交流,也更需要一个这样的平台来共同进步。因此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打造这样的一个公众平台吧,搜索“学会与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