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7jypd/logo.jpg)
时间:2017/5/15 10:30:44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有人曾说,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智慧和内心,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阅读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手段,慰藉人们的孤独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这两者相加,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任秀明:
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从教27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平时喜好读书、情系经典、热爱生活,愿意与更多的人交流读书感悟和生活况味……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工作感受以品文和随笔的方式书写出来,并出了一本题为《心之归处》的文集。
《桃花心木》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感到愈来愈奇怪。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任秀明朗读感悟:
突然想读这篇文章,是源于三年前,我女儿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花季生命后,我和女儿那种难以言表的心痛至今不能消减的感觉。我是个老师,面对一个如刚刚绽放的花朵般灿烂的生命在你面前戛然凋零的现实的时候,突然觉得,平时再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多豪迈的教育誓言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最朴实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真谛呢!
林清玄的这篇《桃花心木》,恰恰就是用“种树”这件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生命教育是亘古不变的教育话题,我想借助这篇文章告诉每一个拥有生命的个体:珍惜生命、正视并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艰辛和苦难,让这些变成滋养你生命的巨大养料!
张磊:
是一个“语速快,嗓门大”的老师,被学生戏称为课堂段子手,能把枯燥的课讲成了相声。一个特别“不安分”的IT工程师,一个喜欢读书、讲故事的媒体人。
《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张磊朗读感悟:
这篇文章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自己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的画面。两个人的状态都一致:稳稳地,走的很仔细。我们都是孩子的父母,我们也都是父母的孩子,我们应该知道,有晴着天的下午,和阴着天的早晨。从年轻一路走过,也曾把情绪驾驭在一切之上;也曾挑毛病,指责一切看不惯;如今家里有老有小却信古人说的:为腹不为目。原来看到父辈谨小慎微,觉得是土,不洋气,这是老了,没锐气了。如今,才晓得那时年幼无知,年少轻狂。
现在的我们,常抬起头看着窗外忽明忽暗的云,或许也会想着,日子就这样吧。可转念想到年迈的父母,待哺的孩子,必须振奋起来,继续努力。是啊,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在教会我们的下一代爱的能力。美国有个作家,叫比达尔夫,写过一句话,我一直牢记:你能看到你给他的童年,和如今他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你感到骄傲并且非常满意,当你离开,一个优秀的人会继续生活。他还将把你教给他的一切传给后代,所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培养出了一个新的美好的家庭。父母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就是父母的复印件,生命的轮回如此,人生如此。所以,做为父母,做好该做的事,榜样就是灯塔,我们的孩子也会如我们一般优秀。
《长安夜书房》编后语
一个人年少时,在什么环境下读什么样的书,大抵也就构成他其后生命的底色。阅读,尤其是年少时代的阅读,有点像是心灵播种。人们种下什么,就长出什么。那些读过的文字带我们进入一个新天地,让我们看到一些“欲辨已忘言”的风景,让我们不断地主动向前寻找自己阅读的桃花源。
读过的书,不知不觉走进我们的生命,铺成自己的底蕴,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生活,丰富情感,默默引领着我们前行。阅读的美好,就在这里。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从心底开始,一个人的阅读史,其实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构筑的历程;我们读过的字字珠玑的文字浸润灵魂、丰厚着自己的人生底色,让我们面对生命的更替轮回时,释怀坦然、无惧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