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交大附中:同学与科学之美“同频共振”

时间:2017/5/19 9:26:17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4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大礼堂里,来自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的殷雅俊教授为交大附中的高一高二学子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科学的美和妙与探索者的鉴赏力”的精彩讲座。
 
“作为一名理科教授,殷教授并没有从枯燥的公式、繁琐的运算讲起,而是着眼于艺术,着重探究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艺术本身的美。”高一(8)班林浩达讶异于殷教授的博学广识,他告诉记者,“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力学、数学公式可以类比为文人骚客笔下的诗,类比到艺术家画布上的画,甚至是理想家们脑中的远方。那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在殷教授如行云流水般的推理演绎下,让我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领悟:任何学科的本质都是相通的,想要学好其中的奥妙,关键是找到它们的本质。”
 
殷雅俊的这次讲座,是清华大学“iTsinghua学堂”在上海站的第三场。据了解,从今年4月开始,清华大学推出了iTsinghua学堂项目,首批iTsinghua学堂讲师共有70余名教授,包括院士近10人,阵容相当强大。他们将走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学,计划每年开设100场左右的讲座,专门为中学生讲述学科前沿、专业发展、清华故事与大学文化。
 
“原本大概是为招生做的宣传,教授却并不注重于此,只是在最后欢迎我们去考清华。我想,在教授的眼里,向我们传授科学的美远比分数重要的多。”听完殷教授的讲座,高一(8)班的杨渊渟坦率地说。
 

WDCM上传图片

对于交大附中的学生来说,科学之美并不陌生,学校STEM实验中心利用选修课以及学生16:00~20:30的课余时间,开展模式为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结果多元的STEM课程。以培养科技理工素养为核心的STEM课程,让学生们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也因此与殷雅俊的讲座产生了“同频共振”的反响。
 
事实上,请一批名师大家为高一高二的学生开设讲座,体现出的是“给教授搭台,给学生舞台”之意。据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推出iTsinghua学堂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招生回归教育本质,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衔接。“大学招生应该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回归到人才培养本身,招生为了培养,招生促进培养。”在刘震看来,一方面,向中学生介绍学科前沿、专业发展,同时传播大学的教育精神、文化与教学理念等,对基础教育起到促进和反哺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入校前就帮助他们培养起对学科专业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大学的认同感,也有利于院系培养、选拔适合自身选才目标的优秀人才。
 
促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和融合,培养适应未来的学生,就这一点来说,iTsinghua学堂与交大附中一直在做的生涯规划教育“不谋而合”。在交大附中,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学校通过有针对性、分阶段、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高中阶段三个年级分别开展。
 
高一阶段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高二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领导、判断等综合能力素养,帮助学生理性选科;高三以复习应考、自主招生、填报志愿、升学就业、生涯决策等为重心,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个别辅导,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意见和建议。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交大附中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学校提出了“生涯发展指导需要无缝衔接”的理念。“高中阶段树立起的志趣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重视与开发,关系着人才的顺利成长,因为志趣有一定的延续性。”由此,在校长徐向东看来,“高校与高中需要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因为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