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高考是冲刺 人生是变速行进的马拉松

时间:2017/6/7 10:21:11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高中三年的“赛制”以高考冲刺落幕,而三年的过程却是马拉松式的煎熬。其实,高考以后,再也没有如此完善、充分的备考机制,我们遇到的往往是比高考难度更大、更措手不及的考验。内心的强大才能做到心想事成。

 

2017年高考在即,记得二十四年前我在备考的最后几天,已经在轻松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重播了。

 

扮演白娘子的赵雅芝比《上海滩》时更漂亮,已经是“国色天香”的女神级别了!旁边的“许仙”竟然是个傻乎乎的女扮男装(叶童饰演),倒也亦庄亦谐。

 

主题歌《千年等一回》属于消暑歌曲,清新、甜美,适合在考前静心,心静自然凉,祛除北京7月(那时的高考在7月)的湿热。

 

我其实并不善于考试,而且应试教育的压力让我的状态每况愈下。

 

高中进入重点班(以“奥数”为先导的体制内选拔班级)后,课业负担重,又碰到自己极不适应的数学、物理、化学,高一、高二是我这半辈子以来最煎熬的时期。

 

此前的“学霸”生涯结束了,在一个精英群体中,我很快“泯于众”了,考试不管大小,成绩勉强维持个中等,看到卷子就想上厕所,看到成绩就想跑回家。

 

即使在高三转入文科班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按说最难的科目已经“规避”了,但成绩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没有了借口,我开始感到比前两年更大的恐惧——难道在考试方面,我就像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阳平关》里那个顶替龙套的京剧票友,上台就晕,下台就好,活生生一个“棒槌”(土语,不中用的废物)?

 

WDCM上传图片

 

高考及备考中的测试,很像一次次短跑比赛,在短时间内做一次又一次冲刺动作。而人生永远是变速行进,时快时慢。

 

需要高速冲刺的时候,生活中当然不止高考一个“竞技项目”,这仅仅是在十七八岁时很多中国人面对的一次挑战赛而已。

 

显然,在高考前的时间里,经历了太久的“封闭式集训”,我在“训练”中没能积累信心,反而疲惫不堪,成绩平平。

 

高考对当时年轻的我而言,也算是个“国家级赛事”,而“赛前”的疲劳期对备战高考影响很大。

 

来自心理上的疲劳是最主要的,而一个疲劳期与下一个疲劳期之间的空挡才是高考发挥的最佳时期。

 

这与田径世锦赛调整比赛状态的原理是一样的。显然,训练(包括大奖赛、练习赛)的状态服务于最后参加大赛的状态。

 

考试成绩不好时,可以作为状态调整的标志性时间点。1993年高考前,我有意识地在平时测试分数低的时候,采取“大撒把”的方式休息,转移注意力,避开低谷期的干扰,终于在第一次模拟时找回了状态。

 

其实,即使在同一次考试中,高峰、低谷的循环也会出现,需要审时度势地顺势而为,不纠结于一题一分的得失。

 

单就高考而言,我的成绩近乎完美,达到了老师认为的最理想结果,即“一模”(第一次模拟考试)与“二模”(第二次模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并且进入北京市文科前30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我还是认为,高考的含金量不高,考生比拼的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复印”输出效果,竞争的只是反复练习后的准确率和低烈度的的应变水平。

 

WDCM上传图片

 

自信心和意志力的提升才是最大的收获。人生中除了需要速度的短跑外,还有大量需要耐力的中长跑。

 

高中三年的“赛制”以高考冲刺落幕,而三年的过程却是马拉松式的煎熬。

 

其实,高考以后,再也没有如此完善、充分的备考机制,我们遇到的往往是比高考难度更大、更措手不及的考验。

 

回顾1993年高考的“小考验”,我仍然能从中体会到,掌握规律时的事半功倍,克服困难时的勇往直前!

 

正像我最尊敬的心理学家穆楷老师说过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心想事成,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