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7jypd/logo.jpg)
时间:2017/6/22 23:47:56
来源:东方网教育中心 作者:夏荔 楼丽莎 选稿:陈乐
当52岁的李海林做出辞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职务,出任一所全新的民办双语学校的掌门人这一重要抉择时,其实已不是李海林第一次选择离开,却是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转变。因为这次抉择,意味着他结束了33年的体制内工作经历。
辞去大学教职,到一所民办学校任职,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对于李海林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决定。李海林这样回应:“我已经没有了退路。”
在入主新纪元之前,李海林的工作经历囊括了各地的中学、大学、教育行政部门。1983年,李海林从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所中学担任教职,在这里他待了9年,成了当地最年轻的副校长。随后,他选择辞职,来到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系,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系主任。
1999年,李海林调入岳阳市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他也成了当地最年轻的处级干部。2003年,李海林再度转身,成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一名教授。2006年,李海林调入上海洋泾中学担任校长。七年后,李海林又做出了一个抉择,辞去洋泾中学校长之职,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担任课程与教学论教授、硕士生导师。至此,他以为自己的职场变动会画上一个休止符,在体制内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地做到退休。直到机会把他推向了一所全新的民办学校,他再度成为一名“开拓者”。
怀揣着梦想的李海林下定决心来到崇明岛上的这所新兴的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他说,如果把50岁作为人生上下半场的一条分界线,那么上半场追求的是成功,下半场追求的就是意义。“为了追求这份意义,我现在已经没有了退路,只有全力以赴。
李海林说,他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基本办出一所他理想中的学校。在李校长眼里的理想学校应该是是一所“有温度”的学校:孩子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不去找孩子哪些方面跟标准不一样,而是去找他们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潜力,把他的优势、长处做到极致。他认为,教育不需要把学生的个性改造成为教师认为的更好的样子,而是寻找学生的个性之美,成就学生的个性之美。而这一切不是他当了十几年教授积累的理论带来的,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在种种细节之中。
走进学校教室里、寝室里,你可以看到家具尖角处全都做了防撞设计,教室、寝室、卫生间门的开合处全部装上防夹条。走到楼梯转弯处,扶手栏杆空隙中间加装了柱子,而诸如此类的学校里大大小小设计都由李海林亲自把关过问。他还告诉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要学会面对孩子微笑,习惯给孩子拥抱,甚至在批评学生的当天,教师必须在孩子睡觉前拥抱他(她),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梳理。
温度同样体现在学校特色课程中,学校利用农庄开设了种植和喂养课程,在专职教师的帮助下,让孩子们通过种植果树、蔬菜、花卉,饲养小动物,养蚕,喂鱼,学习自然知识,体验劳作快乐,感受生命欢欣。
未来的教育将是个性化的。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潜力、特长和需求,学校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些流水线式的教育,毫无疑问是在摧残孩子。在新纪元双语学校里,推行的是“长板理论”,即将每个孩子最优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