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国际] 上海中学国际部: 10年级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中获得佳绩

时间:2017/8/14 17:07:14

来源:上海中学国际部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2017年4月27日,来自十年级的黄婷Ashley,郭雨珂Audney,蒋诺亚Noah,金子意Justina, 在香港科技大学参加了IMMC (International Math Modeling Challenge)中华赛区的答辩决赛。经过数个月的准备和努力,最终他们在此行中收获了中华赛区特等奖的好成绩。从去年秋天组队,到二月中旬第一次接触IMMC比赛,最后四月底收获最高奖项,他们在这一路上不停地学习、收获、提升。

这支队伍从2016年11月份组建完成:因为对于数学建模比赛的兴趣,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队报名参加了了HiMCM (美国高中生建模比赛),通过连续36小时的比赛,他们获得了全球前10%的finalist的好成绩。在第一次试水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于建模的解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论文构成,时间分配,团队协作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也成了这支队伍参加IMMC时候的基础和优势。


IMMC建模挑战赛的形式和美国高中生建模比赛基本相似,要求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解决组委会所提出的问题,并提交一份完整阐述数学模型的论文。不同之处便是时间限制的延长。从36小时增加到120小时,不但对论文的质量和完整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时间分配和团队协作的巨大考验。 优秀的队伍将晋级国际赛,而前24支队伍则可以直接获得参加中华赛区答辩赛的机会。

2017年的题目是关于天文的,需要运用物理和数学的结合来解决定轨卫星与地球的一系列问题。队员们刚拿到题目的时候也颇有几分摸不着头脑。天文学离课本内容有一定差距,大家对卫星领域也没有特别具体的概念。查资料的部分进行的并不顺利,涉及到国家科研数据资料,网上有用的资料并不太多,尤其对于在轨卫星的数据甚是难找。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公式,解法,用于测试的在轨卫星,一个个问题还是随着各路资料的累积迎刃而解。

基于对建模比赛的时间限制有一定熟悉度,同学们在时间分配和团队任务分配方面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法。前几天的模型建立及论文撰写都比较顺利,但比赛的挑战在于意外的突发状况。当比赛只剩下不到12个小时,论文的绝大部分已经完成的时候,检查中突然发现由于单位不统一所引发的巨大漏洞,甚至影响到了最后的模型测试结果。而途中被忽视的敏感度测试导致当时的结果雪上加霜。突如其来的问题在不停流逝的时间中让人格外焦虑。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最终,经过大家坚持不懈、通宵达旦的努力,所有的问题在结束前四个小时迎刃而解,论文也得到了最终的完善。

120个小时不长也不短,但这120个小时中每个人的收获却很多,从一开始对天文领域一无所知,到结束时对模型中的卫星轨道和专有名词都能说出几分门道。建模之旅并没有止步于此,三月份这只队伍不但收到了晋级国际赛的好消息,还得知论文被入选前百分之六,可以直接进入在香港举办的答辩决赛。欣喜之余,这无疑又是一道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如何将复杂的论文浓缩在八分钟的演讲中:表达要清晰,更要保证专家评委们能捕捉到其新颖,特别之处。一开始的练习并不顺利,ppt上过多的文字和对时间掌握的不熟练导致整个演讲颇为混乱。但在老师们和学长们的帮助下,经过一个个午间时候不厌其烦的练习,终于,整个PPT的逻辑思路变得条理清晰。在最后的香港答辩中,同学们都克服了紧张的情绪,整个演讲也较为顺利。最后获得了整个比赛的最高荣誉,虽并不在同学们的意料之中,但这个意外的大惊喜也让同学们对建模增强了信心。

 

WDCM上传图片

建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最后的那一张奖状,更是在过程中对全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开发,还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写出论文的时候的自豪感——这些,都是这项比赛无可替代的地方。实战永远比练习更为有效,队员们在一次次的比赛和竞技中慢慢地意识到了学长学姐们所说的:一次建模比赛可以学习到无数东西。队员们期待着在十一年级再有机会参加各项比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