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尹后庆:未来课堂变革的5大趋势

时间:2018/1/17 16:59:16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尹后庆    选稿:陈乐

在本月举行的“面向未来的课堂”中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交流活动中,中国和芬兰的教育界人士齐聚上海,聚焦这一重大课题。

这次活动中,前来观摩的全国160多位中小学校长得以零距离接触芬兰开放课堂,活动也呈现了两节优秀的中国教学课堂,分别是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的“跨学科课堂教学”展示,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的“理解力发展实践课堂教学”展示。

作为本次活动最浓重的一笔,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尹后庆在闭幕式上发表深度演讲,阐述了“面向未来的课堂”的应有之义,提出未来的课堂的本质,应该从功利性转到真正指引人心。

WDCM上传图片

未来的课堂:从功利回归至育人

尹后庆

未来的课堂应该是怎么样的?大家一定会各抒己见,然而,不管大家对未来的课堂还会有各自的预测和理解,因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测,对怎样设计面向未来的今日课堂,对课堂里“学什么、怎样学”与未来学生所需要的素养的关系还有不同的见解。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已来,未来的课堂其实就是当下的课堂。当下的课堂里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重复地复制以前的课堂,不能让将在未来生活的孩子今天仍然生活在过去的课堂里!

学校重要性没有削弱

老师职业不会消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本书——《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转变?》。书中提到,“目前的学校教育还是为了满足一个多世纪之前的生产需求而设计出来的。学习的模式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来源改变了,我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然而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目前的状态与其过去二百多年间的情况依然非常相似。”

显然,今天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整个环境,都催化着人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学校没有变化或者变化甚少。因此不能让当下的学校成为过去的学校,不能让当下的课堂去复制过去的学习,成了我们当下的迫切任务。

这本书中提到学校会继续存在,学校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因为学校教育是制度学习社会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阶段,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教师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关于教师这本书里也说到:不管技术再怎么发展,老师这个崇高的职业不会消失。然而“信息量和知识量的激增,要求个人和集体采取定性方法来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传输、传播和获取。……教师现在应该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进步和发展。”

可以说《反思教育》这本书把未来教育、当下教育和过去教育之间分析得很明白、很透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学校不会削弱,教师不会消失,但是学校必须改变,教师职能必须改变。

课堂改革

重在解决学什么,怎么学

今天我们观摩了芬兰教师的课堂,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她们是怎样设计课堂的。我个人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情景中进行。这次芬兰两位老师的课,设计了冬天野外的雪地上,生活着很多动物。以冬天动物的生活作为主题和情景,并且把语言、数学、音乐、制作等学科的学习任务在场景中展开。场景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让知识与生活建立了联系。当学习用符号表征的知识、事实的知识与生活情景结合的时候,知识及其鲜活的价值往往会转化为学习者内心的真实的感受,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真切的理解,才能在学习中让知识形成能力,形成情感。

今天的教育,应该让人成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之素养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情景。情景是知识转化为素养最主要的路径。如果缺了情景,知识就只剩下描述性意义,描述性意义的学习不是知识学习的全部意义,知识的全部意义的学习需要体验和感受。所以说,基于知识,结合情景,才能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达到内心世界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三维目标”。

让教育从追求外在的、功利目标

转向到真正直抵人心

今天的教育和学习不仅在于实现显性的知识目标,教育和学习需要从单纯的功利性目标走向真正直抵人心,成为真正育人的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原。比如说,音乐课不仅是教孩子会唱歌,会弹琴,而是让孩子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和表达这种美。上午的芬兰的老师有节音乐课——这样的音乐课和我们以往理解的唱歌课的确是不一样的。体现了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唱歌、弹琴,而是让他们学会在具体的情景下,充满参与艺术活动的热忱,感受生活之美,学会创意表达。感知音乐艺术和用音乐语言表达,仅仅用人声还不够,还得用各种乐器,用音乐的不同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程改革要解决孩子怎样学的问题。而长期以来,教学管理方式和考试制度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后果是:被动学习并且只关注知识的结论和考试要求。考试制度现在也许一下还改不到位,但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能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去思考、去实践、去改变,不断寻找空间,力求有所改变。重要的是把孩子作为主体,去思考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支持他们怎样发展。本次活动中,各个学校展示了积极探索的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和持续实践总结。比如,遇到这样的学习方式,老师会说我原来会教学,你这么说,我现在反而不会教了;家长也会质疑这样的课堂是否浪费时间等等。这些都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回答。

未来已来

未来的课堂就是当下的课堂

正如吕华琼校长提到的,未来的课堂其实就是当下的课堂。这里面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理想的课堂变成孩子获得的课堂。

我们很多学校设计了很多课程。但我要问的是:这些课程是不是已经成为孩子获得的课程了?孩子从课堂中获得了什么?你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吗?显然一旦去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教学本该达到的目标,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关于怎么评价今天的课堂,马蒂娜和苏明娜很自信,她们说她们的老师和家长互相信任。而我们也许需要去寻找更实在、更科学的方法去证明我们的目的有否达到,从而让我们更加扎实,更加有效的把理想的课程成为学生获得的课程。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课堂永远需要面向未来的。因为课堂里的孩子拥有未来。我们的课堂需要立足当下,但是当下的课堂千万不能成为复制过去的课堂。要让孩子们置身于面向未来的课堂,这是在新时代我们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楼丽莎(本文转载自“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