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陶继新:底蕴深厚,智慧万千——怎样让孩子喜欢阅读

时间:2018/2/9 17:21:02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陶继新    选稿:陈乐 楼丽莎

有的孩子不喜欢阅读,家长每次让孩子“读读书,写写日记”。千交待万叮嘱,孩子照样“雷打不动”。怎样为孩子积淀一笔阅读的资本,怎样叩开孩子们的“心门”?从陶继新先生的   可以得到被“叫醒”的答案。

WDCM上传图片

有的孩子不喜欢阅读,回到家中一是看电视,二是玩电脑,三是鼓捣手机。家长每次让孩子“读读书,写写日记”。千交待万叮嘱,孩子照样“雷打不动”。胜利大街小学的做法让学生有了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储备、情感体验储备、能力储备……在“有山有水有花”的“土地”上,孩子们听到自己在发芽、开花……“为孩子积淀一笔阅读的资本”。怎样叩开孩子们的“心门”?怎样让石缝中长出一株株茂盛的树苗?胜利大街小学又是怎样做到的呢?从陶继新先生与王念强校长的对话中,可以得到被“叫醒”的答案。

要想学好语文,需要大量文本的支撑,除了生活文本之外,则是固化文本了,即古今中外纸制的、网络的、影视的等文本。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所以,学生必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同时,学生还不能局限于当下的生活,他们还应当有一个更加阔大的视野,更加丰富的“生活”。这些生活,未必经历,可是,却是可知的,而且应当多知的。比如上面您谈到的郑屹州同学绘声绘色的介绍,就是通过固化文本学来的。语文学习,不但要懂语法,懂修辞,更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优质的语感。怎样才能建立这种语感呢?一个重要的方略就是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好书。这样,才能渐渐地丰富自己的语言,才能“不出户,知天下”,才能穿越时空,却了知那个未知但却极其丰富的世界。

如果只是学习语文教材上的那些篇章,绝对形不成优质的语感,因为优质语感是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的;而没有优质语感,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更不要说下笔成文了。

文学评论上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个性化解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其“前储备”是不一样的。优秀的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丰富学生的“前储备”,为其未来的腾飞奠定基础。

当然,知识与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学生所学的教材能与生活链接起来,就尽可能地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有了生活感受之后,再学课文的时候,就会因为切身体验而对课文产生感情,以至会有深一层的理解。比如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学生大都没有去过庐山,老师却可以通过视频短片或摄影图片再现庐山的美丽。这样,再学课文的时候,就会另有一种感觉。有的课文,则是无法再现这种场景的,这也不太要紧,因为更多的文本,是学生没有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比如远古时代的故事,以及某些远古智慧,也是要学习的。通过学习,他们会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种形象与感知,从而丰富自己的语系与思想。这些积累越丰富,知识储备也就越多,语文水平也就会越强。生活不但是写作的源泉,也是阅读的基础。但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这种观察与感悟,从长远观点看,意义也许更大。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抓住这个核心,而能力的养成自然要靠行为。不管有多少“创新”“创造”的方法,而听、说、读、写永远是语文教育绕不过去的坎。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现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之举越来越多,可是,如果将听、说、读、写这个“根”斩断,就不可能培植出语文学习上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楼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