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国际] 华裔家庭的孩子都在拼了命地做一件事情

时间:2018/3/15 10:22:54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陈乐 楼丽莎    选稿:夏荔

2006年至今,出国留学在中国一直是流行趋势,从未停止。国际教育大热,部分家长更加关注的是为孩子选读什么样的学校和课程?以及如何提前准备而使孩子们成为国际化的人才?而母语意识却逐渐淡化,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母语意识”、“母国文化”?

放眼全球,中文学习热度却不减,眼下无论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孙女,还是Facebook 小扎为女儿招聘会讲中文的保姆,越来越多的政要和名流都选择让后代学习中文。也许,这些人更为看重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力。

WDCM上传图片

2011 年,孔子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5 所中小学有中文课程。而如今,单单美国一个国家孔子学院的数量就接近于整个亚洲的数量。随着中文推广越来越热,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挡的趋势。

澳洲是移民国家,五年前,国家教育部最大力推广的是日语、意大利语、印尼语、法语、西班牙语。近五年,尤其是最近的两三年,一些本地学校的意大利文课换成了中文。有些学校即便不用中文课替换,也会同时开设意大利语和中文课。今年甚至有一家犹太学校,在学希伯来语的同时,开设了中文课。很多澳洲当地学生3、4 岁就开始学中文,那些西方家长们已经嗅出了这个东方国度越来越逼近的气息,中文在未来将变得更为重要。

而在海外的华裔家庭,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国家,无论处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也想尽办法让孩子学习中文。

Isabella的两个孩子都在中国出生,在儿子10 岁、女儿10 个月时一家人迁居英国。由于先生是英国人,家中仍通行英语。Isabella 发现,在中英文各占50% 的家庭语言环境中,英文相对比中文简单,孩子更倾向于说英文。

今年,13 岁的儿子在英国的一所私立学校念书。来英国之前,儿子在上海一所知名国际学校就读,学校里大部分时候都是英语教学。在国内,英语流利看似是强项,到了英国,英语却只是基本工具。学校从3 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法语或西班牙语,儿子10岁才开始学法语,今年即将升到10 年级,还要多学一门拉丁语。

在Isabella儿子就读的英国学校里,学生懂三四门语言是很正常的现象,她无形中有一种压力感。多种因素下,儿子开始想学中文,还开始学国画和书法。

Isabella对于儿子在6 岁之前学会拼音这一点深感自豪,如今讲起话来字正腔圆,但她仍苦恼于儿子在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糟糕表现。

出国前,Isabella 特意拿到对外汉语教育的资格,希望在英国教儿子的同时还能教一些当地的孩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开始,她要求儿子每天背一首唐诗,因为不认识诗里的生字,也不懂意思,导致儿子很反感。后来,她利用儿子过去在国内学过三字经的基础,让他和其他孩子们一起读写,渐渐他不再排斥学中文了。Isabella希望通过读诵经典的方式来教自己的孩子。

她笑称让儿子接受中文、学习中文的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她3岁的女儿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哥哥的影响,每天晚上要求妈妈读《贝贝熊一家》系列小人书,还会在去学校的路上问:“妈妈,我穿紫色,中文‘紫色’怎么说?”

相比Isabella,钱女士家里的中文语言环境更具优势,她和先生都是中国人,家中通行的是中文。在孩子们年纪尚幼时,钱女士很有前瞻意识地把国内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全买回来,装在集装箱里运到英国。

可孩子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即便耳朵里听到的是中文,也会在脑中自动翻译,紧跟着的英语单词脱口而出。对在英国出生的两个孩子来说,中文是一门外语,而不是母语。中国的课本对他们来说太深,理解不了。但哪怕中文水平不如国内的同龄人,他们仍然通过去中文学校、请中文老师补课等方式学习拼音,认识汉字。

WDCM上传图片

195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uth Hill Useem 首次提出“Third Culture Kids / 第三文化小孩”这个名词。她以“第三文化”为概念,来诠释那些在年幼时期或是青少年性格塑造期间,成长于父母本国以外的小孩。

对于生活在新加坡的童言来说,她的一双儿女可谓典型的“第三文化小孩”。在新加坡,童言的中国朋友不多,很少能听到中文,只能偶尔回广东爸妈家的时候,让孩子们在那个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讲粤语。即便如此用心良苦,出了家门,孩子们仍然只说英语。

童言尝试了很多种方式,她从图书馆里借来许多有趣的中文翻译绘本,每晚陪孩子读。当她捧起《活了一百次的猫》,两个孩子一下子安静了,直到她念完最后一个字,他们眨着亮亮的眼睛喊道:“妈妈再读一遍吧!”如今,儿子洗澡的时候,会伸出湿漉漉的小手指在玻璃上画“人”字。

在国际小学,儿子每天至少上一节中文课。她认为,除了要在家里面给孩子创造出中文语境外,还需要家长时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女儿要是在家里说英语,她会故意假装听不懂,让儿子帮忙翻译。随着时间的积累,现在他们已不那么惧怕说中文了。

国际化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是单纯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或是有能力高分申请大学,对于“国际化教育人才”,或许正如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副校长李萍所说:“只有具有坚实的母语基础和坚定的母国情怀,同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心胸的年轻世界公民,才是我们的国际学校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家庭致力培养的最好的国际教育产物。”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楼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