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14 13:02:06
来源: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本周,“经典咏流传”古诗词唱诵项目如期开展,本周唱诵的篇目为《春望》(七年级)和《水龙吟》(高一年级),以下是来自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校长助理九(1)班包思忆和高一(4)班潘泽辰同学整理的古诗文学资料。
《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注释】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主旨】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北方遥远的山岭,(高高低低)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都在传送着忧愤遗恨。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独自登楼远眺。把宝刀吴钩看了无数次,把栏干拍了无数遍,却没有人能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尚如此,(何况人呢?)谁能请来美丽的女子,拿着红巾,来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注释】
⑴建康:今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唐·韩愈《城南联句》)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⑼流年:流逝的时光。
⑽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⑾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⑿倩(qìng):请托。
⒀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⒁揾(wèn):擦拭。
【主旨】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与感慨,展现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愤慨的苦痛心情,表达了词人深沉无私的爱国情怀。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