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 10:02:48
来源: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2018年10月29日上午,2018学年第一学期中学部“建青杯”创新课堂展示活动——“WEQ-问题化”项目研修在建青实验学校正式启动。按照项目要求,建青实验学校中学部两位语文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两节公开课。首先,由青年教师陈丽上一堂文言文《书戴嵩画牛》;接着,由李伟老师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节课后,由步根海老师对两次课进行了点评指导。此次活动还接待了上海其他区兄弟院校的老师,大家也对两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
书声琅琅,回归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陈丽老师的课《书戴嵩画牛》由浅入深、思路清晰,整节课上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课堂上,陈丽老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从自读到互读,从齐读到默读,再到最后的回归到文言文最原始的方式朗读。短短一篇文言文,课堂上书声琅琅,颇有古人学文余音绕梁之感。而第二节李伟老师的小说教学则注重默读和精读。本节课注重小说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学生多次默读自读的方式,对于人物的形象进行梳理。
小组合作,问题引领
两节课都注重问题链的设计。陈丽老师的文言文抓住文本中的两个人物的“笑”进行分析解读,并让学生小组讨论杜处士的形象,分析他为什么笑、笑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杜处士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李伟老师的课则多次让学生讨论林冲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在头脑风暴中分析出林冲这个本来随遇而安、家庭幸福,后来却被逼无奈的悲剧人物。同时,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又于小说典型人物的代表意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典型小说的人物意义。这样使得一节课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
启发质疑,提升素养
此次两位教师的执教充分体现了建青语文组教师的实力,在课堂上呈现了创新性、批评性。陈丽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一连串的几个“他做对了吗”,引领学生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传递给学生不可尽信书,也不可只读书的理念。陈老师的课上结合了几幅从古至今的关于斗牛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文中牧童的话是否正确。另外,陈老师还出示《文汇报》相关文章,更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重新审视人物,对于作者的主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李伟老师的课上,在小说教学的众多任务中只抓人物分析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总结分析小说人物的有效方法。李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学生进行人物简历的制作,并让学生结合简历分析提炼这类人物,理解林冲的代表意义。
学法引领,功底扎实
正如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学生的学情、当场的思维反应等不尽相同,每一节课堂都是不可复制。一个问题的提出,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更需要教师的步步引领。这两节课都展现了教师的扎实功底。第一节课上,陈丽老师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学生并未很快回答准确,这时陈老师选择让学生反复诵读,在仔细品味文言文的文字魅力中,引领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教态自然、游刃有余。第二节课,敢于给学生多次思考、讨论的时间,课堂上不怕沉默的间隙,李伟老师也多次指引学生去文本中仔细阅读,思索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这种有条不紊,扎实有效的课堂教法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课后,语文专家步根海老师对于两节课也都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和问题链的设计,契合“WEQ-问题化”项目的创新性,是两节效果不错的公开课。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