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2/5 10:08:13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张竹林 选稿:陈乐 夏荔
车子驶入家乡地界,窗外的一切,如此熟悉,如此亲切,分明感受到每次回来都有新变化。
故乡对每个人而言,是心灵的栖息地。哲人讲,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故乡。无论你走得多远,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那份故乡故园故人的情结都在,会随年岁的增长,如同陈年老酒愈发浓烈。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士子用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对故乡的这份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和名句。这其中,我认为有两篇经典代表作。一个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尤其是收录入小学生课本的“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中何处来”,朴实无华,脍炙人口,千年回读,荡气回肠;一个是当代已故台湾文化学者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一首“乡愁”,不仅表达了赤子之心,更让那湾浅浅的海峡不再隔绝人心,成为了一条两岸融合的文化纽带。中华优秀文化的穿透力有时就是如此强大。
身为一名上海教育工作者,在返乡途中一路记录沿途文化风景,谈到自己的家乡时,很乐意也认为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家乡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就有一个影响中国和世界的传统文化禅宗文化和他的光大者之一----禅宗四祖司马道信。
我的家乡是湖北省黄冈市辖县市武穴市,原名广济县,1987年撤县建市。
这里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地处吴头楚尾,素有“鄂东门户”之称,鄂赣皖“三省七县”通衢之地,入楚第一深水良港。北部巍巍大别山余脉穿境而过,中部丘陵地区山青水秀,南部平原沿母亲河长江一字排开。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经济社会发展在湖北省县域中位居前列。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河南温县人司马申为首任县令;讲起这个人,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但他的儿子,却是影响和改变中国佛教历史的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唐天宝元年(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唐玄宗乃亲自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府辖,后属黄州府(今黄冈市)辖。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积淀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曾因隋唐时期统治者信奉佛教,这里的佛教文化也十分丰富。笔者以为,唐代杜牧《江南春》中描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也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广济的佛教文化盛况。比如,这里许多地名包括镇域名字至今都有“寺”字,如,大法寺镇、石佛寺镇、新庙街、三里庙街、高庙等,佛教文化印痕十分鲜明。
谈到禅宗,武穴市和相邻的黄梅县是佛教历史和现实绕不开的地方。四祖道信出生于武穴,五祖弘忍出生于黄梅。翻阅一下武穴地方志和有关历史资料,随手记下了四祖司马道信的几个重要人生履历。
公元580年4月3日(太建十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道信出生于齐昌郡蕲州苞兴县衙内(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取名司马信。
公元583年(开皇三年)道信四岁,送入设在镇北竹影佛寺的乡塾发蒙读书,他聪颖过人,年读十数卷,积学孔孟老庄。闲暇时听寺僧诵经,入耳即知下文,人皆夸为菩萨转世。
公元586年(开皇六年)道信七岁,于梅川镇北济北寺出家(或说在破额山出家)。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道信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于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纵观道信的宗法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并且发明一个名词,把出家人种地叫“出坡”。自此出家人开始种地,自己养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壮大。
他提出了“心净即佛,佛即是心”的思想。道信认为,“佛即是心”,“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这种道理,这样一来,一切禅修便归结为对自我本心的体悟,于是人佛、心佛、心性之辨成为禅宗的中心论题,禅宗成为名副其实的“心宗”。
在武穴,至今流传着四祖好善乐施、普济众生的故事。传说他曾治好了皇帝母亲的不治之症。后来,皇帝封司马道信为国师,但道信不为官、不为利、不进宫,愿在余川镇十里修行,也未要皇帝赐的万两银子,皇帝为感谢道信,亲自封道信四祖“大医祖师”。此外,还有他带领众弟子和组织百姓开展“广济抗旱”、“降服强盗”等多个为民造福的故事。
在道信的诞生地——武穴市北部重镇梅川镇,这里也曾是广济县治所在地。有一口距今1400多年的古井,井水冬暖夏凉,清冽甘甜,史称“浴佛井”。此井内圆外方,一块正六边形的青石井圈覆盖其上,井圈每个角和边都刻有一朵荷花瓣,雕刻精细,形态逼真,宛如12朵盛开的莲花。井口北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镌明代万历年间所书“浴佛井”三个大字,苍劲浑厚。
游客每每到此一游时,面对一口千年至今清沏甘醇的古井,不禁思绪万千。有诗人写道,仿佛是一千五百年前,禅的代言,生于斯又长于斯的司马道信;不知道是这道信恋恋不舍的山成就了道信,还是法力弘大的道信成就了这美丽的山,此山此水不再沉寂。
多年前,我随一个教育文化代表团到台湾考察,随团到过位于台中地区的中台禅寺参观,这个几乎与星云大师创建的佛光山齐名的知名文化景点,有一个禅宗历史纪念墙,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四祖的身世,出生于“湖北广济”四个字,一下拉近了我与台湾教育同行的距离,同宗同祖的文化吸引力可见一斑。
我是一名无神论者,对佛教和禅宗并无研究,相关知识还非常肤浅,纯粹是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爱好和工作需要,近年来进行了粗浅学习。这其中,我对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系列十分推崇,易先生对于禅宗文化理解十分精道。抛开宗教落后甚至糟粕的一面,如果单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理解,笔者认为禅宗流传和光大的本质就是体现在“教化民众、普济众生”的教义上。在古代社会文化传播并不便捷,人民的生产技能并不发达,生活水平也还不富裕的时期,这种文化对于凝聚人心、克服困难起到了重要的心灵抚慰作用,这也是宗教的正能量作用之一。由此推及,我们当下各个地区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重视营造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和各阶层人士包括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当地的文化建设意义更加重大。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决定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年一度出现的城市“抢人”大战就是一例;但笔者以为,“抢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营造“留人”的文化和制度环境。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不是一个文化本位主义者。在我的内心,上海和湖北都是我的家乡。多年的上海工作生活,让我对上海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和强烈的认同。每当我与朋友们交流时,总会发自内心地讲,“上海是我家,我是上海人”。细细思量,不论是开埠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上海都因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不断地吸引着每一个来上海创业和生活的人们,也正是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成就了上海的“魔都”美名,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辉煌。
同样,作为一名21世纪上海沧桑巨变的亲历者和建设者,我为上海的每一个变化而感动。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从长江经济到海洋经济,从当好长三角龙头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从经济发展到教育社会事业进步……上海的每一个变化,都与我们每一个上海人休戚与共。迈向新时代征程的上海,要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建设“五个中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续写历史的荣耀中承担着新的重任,其中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精神的提升时不我待。
写完此文时,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九,在上海就是小年,而我的家乡所讲的小年一般是腊月二十四,看来各地的民俗还是有一定差别。但笔者认为,具体的日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都是在春节的喜庆中追求幸福的日子。至此,脑海中想到了一句心语“他乡是故乡”应该改为“心安是故乡”。祝愿每个中华儿女幸福快乐,伟大的祖国更加昌盛。
( 作者系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