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28 12:59:04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陆美菁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摘要]2017年9月份,上海市小学统一使用了统编语文教材。该教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创新的体现。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创新编排为如今的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本文通过将低年级沪教版与统编教材中口语交际编排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的特色所在。结合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充分利用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策略做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在语文课程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并结合不同学段,提出了课程目标。由此可见,在语文的学习中,口语交际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同等重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2017年9月份,统编版语文教材走入上海市小学生的语文课堂。笔者通过与沪教版教材的比较,梳理分析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编排的特点,运用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视角,探索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口语交际概念明晰
在1992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使用了“听话与说话”。到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首次用“口语交际”,代替了过去的“听话与说话”。从而引发了各界专业人士对“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的热烈讨论。吴立岗先生认为,口语交际主要指口头上的言语交际,它是人们利用外部言语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途径。[1]学者程爱兰认为,口语交际是指口头语言的交往,它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类型,是由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来的。[2]一线语文教师李老师认为,口语是指生活中用于沟通的口头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旨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口语交际就是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活动。[3]
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是这样描述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充分使用口头语言,在生活中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往活动就是口语交际。而口语交际教学,则是以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为课程载体,以情境或活动为依托,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不断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习得一定的知识与习惯、提升语文素养的活动。
二、统编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编排概况
(一)特色化统编语文教材编写下的口语交际
根据这统编语文教材的主编介绍,统编语文教材有四大总体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5]这些特色,在编排口语交际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面笔者从各个方面将两版教材进行比较,探析统编教材在口语交际内容方面的理念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口语交际教学。
(二)沪教版与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编排的比较
通过认真翻阅两版教材,梳理出表1中统编与沪教版口语交际的内容,发现:首先,沪教版用的是“听说活动”这一名称,而统编版则使用的是“口语交际”。其次,在编排量的方面,两版一年级教材每学期都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内容,而沪教版二年级每学期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统编二年级每学期依然是只有4次。在编排位置方面,一二年级沪教版口语交际统一安排在了教材课文的最后,而统编教材穿插在课文教学之中。在内容模块设计方面,沪教版大部分听说活动中都分为“听一听”和“说一说”两个部分,少量中还有“做一做”和“想一想”,而统编口语交际中没有明显的模块设定,除了活动要求,有气泡式插图人物说话和方块式的提醒部分。在是否利用音像制品方面,沪教版每一次听说活动都需要运用音像制品,而统编口语交际较少使用音像制品。在插图方面,沪教版只是简单的故事配图,而统编插图精美,故事性、情境性强,并且插图中较多的气泡,表示说话语言。
表1 一二年级统编和沪教版口语交际内容比较
(三)统编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的特色体现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
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l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l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6]
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以及统编与沪教版口语交际内容的比较,笔者认为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呈现以下特征:
1、统编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非常注重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
统编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多次提到关于倾听的要求,详情可以参见表2。沪教版每次听说活动都有“听一听”的相关要求,但其均是关于故事情节的要求。而在统编教材口语交际中,不仅有内容情节的要求,也关注学生倾听方法与习惯的培养。
表2 统编教材口语交际中提出的关于倾听的具体要求
2、统编教材口语交际更注重表达态度、礼貌、规则意识培养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利用口语进行交往的活动,因此,让学生习得人与人交往中的态度、礼貌、规则意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沪教版教材听说活动中的“说一说”,均是围绕故事或者生活经验而展开。而统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不仅提出说的内容,更加注重表达中态度、礼貌、规则意识的培养,详情参见表3。
表3 统编教材口语交际中关于态度、礼貌、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求
3、统编教材口语交际部分更加重视课堂上的交互性
口语交际中的“交际”一词,很明确地显示出口语交际教学中生生和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详细纵览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内容的具体安排,其不但强调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更是透露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交互性。“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请你帮个忙、打电话、一起做游戏、商量、注意说话的语气、图书借阅公约”等充分让师生和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密切交互。从而在更广泛的视野中,让学生不断收获口语交际能力、交际规则,提升人与人间的交际修养。
4、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在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实践性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面对新的师生、新的环境、新的学习要求,正确的行为规范养成以及拥有良好的与人交际能力,将较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统编教材口语交际内容主题的选择,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具有实践性。如:“我们做朋友”指导学生如何在新环境中交朋友;“用多大声音”指导学生在校园甚至社会不同场合该如何说话;“一起做游戏”指导学生在校如何与人文明游戏;“商量”指导学生在校或生活中,与人有分歧或矛盾时该怎么处理;“图书借阅公约”指导学生在班级如何文明借阅图书,形成公约意识等等。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口语交际以及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深受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对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比如,都提到了对口语交际教学不重视,课堂流于形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等。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目前的教学改革,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在此,做一些简单探讨。
1、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较单一,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较缺少
由于教师传统功利的教学观念,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识写、阅读、写作等,口语交际就是说话,对学习是无用的。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时,备课不充分,按照课本,采用简单的想一想、变换方式地说一说、听一听等方法,单一的方法不能吸引所有学生。加上教师日常教学任务较多,更不会花一定时间探究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口语交际课就是随便上上、说说的课。
2、口语交际教学中没有全面实现人与人的交互性
口语交际教学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人际间交流互动的活动,因此,课上实现全面地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除了教师的一些因素,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口语表达能力也弱,因此,口语交际教学通常只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交流一下,然后就结束了。
3、口语交际教学中与学生的社会和生活经验交互少
口语交际教学一般发生于校内的课堂,而且一节课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根据口语交际主题展开讨论话题,经常局限于校园生活,忽视口语交际内涵的外延,与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经验联系较少。这样不但狭窄化了口语交际的内涵,也不利于复杂情境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4、学生原有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对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有些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很喜欢与人交流,口语交际能力很强。而有些孩子性格内向,害羞不爱表达,较喜欢默默无闻。也有些孩子由于先天原因,口齿不清,害怕表达、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学生原有水平的认知,设计统一的活动,较容易忽视那些口语交际能力较弱学生。一节课下来,只有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
四、新时代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探析
如今,素质教育是基于推动人发展的教育,这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观念相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理论体系。需要层次理论、人性论和价值论最能代表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其理论体系的内涵对现如今的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一种来自个人之中主观或者客观的匮乏状态,当它被满足后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理体验。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7]层次性、整体性、阶级性等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特点。
生理需求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也是其他需求的基础。因为它是满足人类生命正常运转的需求,如食物、空气等。安全需要处于第二层次,马斯洛认为“在健康、正常的成年人身上,安全的需要一般都得到了满足,因而,观察儿童或患神经症的成人就有助于获得对成年人的安全需要的理解。”[8]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中,对安全有一定需求。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类是群居动物,任何个人均生活在一定团体或集体中,任何人都希望得到集体的关注,他人的认可,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也有益于个人健全性格的形成。尊重的需要是第四层次,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是外部尊重,指个体渴望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尊重和信任,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地位和威信的人;内部尊重也称“自尊”,它是指个人有实力、有自信、自己能够胜任各种不同的工作且独立自主 。[9]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处于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前边四个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自我实现就成了推动个人发展的内心驱动力。
2、人性论
人具有“本能”和“似本能”是马斯洛人性论的观点。本能就是先天遗传,而似本能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由遗传决定,但它经过后天学习与努力是会不断发展的,似本能就是人的潜能。因此,后天环境、教育、文化对人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马斯洛的人性论认为得到满足能促进人性健康,挫折是会让人生病,人性也是向着不断丰满而逐步发展的。[10]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关注人的需要,满足其需要将不断推动他的发展。
3、价值论
“价值的根源在于人类生存在诸条件之中,因此,正是依靠这些条件,亦是关于‘人类处境'的知识,我们才能建立起具有客观效准性的种种价值。”[11]马斯洛认为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是马斯洛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自我实现者更喜欢神秘感、敬畏感,而高峰体验者有其是这样。马斯洛价值论的发展方向是超人本主义,也就是超越者,谦卑和承认自己无知,但又非常愉悦幸福,比如科学家。平常人较少会有这样的体验。[12]
五、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建议
(一)以生为本,拓宽口语交际的外延,全面落实口语交际的交互性
1、不断拓宽口语交际的外延,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滚动式发展
口语交际教学不仅局限于教材上出现的内容,其还有着丰富的外延。这是因为学生生活在色彩斑斓的世界,对世界也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因此,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正面临的生活问题。如口语交际《商量》这一课,书中罗列了三种情况,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商量解决。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实际校园、家庭生活出发,拓展意见不同时需要商量,如何商量等。让学生利用口语交际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2、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全面实现口语交际的交互性
口语交际的重心在于交际,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口语交际的教学是无效的。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全面交互性,首先要全面看待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原有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再分层设计口语交际任务,让人人都能参与交流互动。其次,除了在教室中,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其他场馆,让学生习得不同场合的口语交际规则、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保证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
1、通过和谐师生关系、温馨班集体的建立,满足学生情感和归属需要
低年级的小学生向师性很强,在进入新的学校环境后,和谐的师生关系、温馨的班集体氛围,对学生适应新生活有很大帮助。而口语交际教学是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围绕一定主题展开的交际活动。只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学生才能参与交际活动,展示真正的自己,并不断从中学习提高。
2、对学生课堂上表达的想法表示尊重,鼓励每位学生勇敢表达
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是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渴望圆满完成任务,迫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尤其是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学生需要参与不同形式的互动交流、表达,但很多学生不敢说、怕说错,有时出现“童言无忌”的表达,这时候需要教师尊重学生表达的任何想法,承认、肯定学生的勇敢,有问题耐心沟通,同时引导其他学生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达者应有的尊重,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表达。
3、真诚引导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学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内心有着迫切的交际需求,也会遇到交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在口语交际的课上,还是课下,都应该发现并引导学生的交际需要,鼓励学生利用口语交际能力去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时,学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也油然而生。
(三)“真、美、智、趣”的交际情境的构建,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研究人性时,马斯洛肯定后天环境、教育等在人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育理论也是如此。口语交际的主题内容多选择童话故事、生活问题以及生活中的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美、智、趣”的学习情境,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主动性。
1、“真”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深刻
很多老师在口语交际课堂导入时,会选择创设情境,但很多都是一张图片,老师表述一下图片内容,即为情境,不管学生的体验如何。这样的情境是“假”情境,应该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主题,创设“真”的情境,比如,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老师以自己请一位学生帮忙作为导入情境,让学生观察,真实发生的,让学生体验深刻。
2、“美”的情境,满足学生的情感
任何人都喜欢美的事物,而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美的图片,美的音乐更有喜欢的感情,更易接受。因此,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从情感上满足需要。
3、“智”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中,也要重视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智”的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引发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4、“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
低年级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都较严重地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因此,无限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口语交际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有“趣”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口语交际教学。
(四)探究以活动为载体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代替陈旧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一直占很大比重,很多教师探究、熟悉阅读教学的模式,甚至在口语交际中依然采用阅读教学中的相关策略。这也导致学生对口语交际课提不起兴趣。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搬常规语文课堂的策略与要求,而应该探索以活动为载体的口语交际模式。
活动理论认为:主体的活动是主体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条件都要通过人的活动发生作用,人的活动与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两者相互依存,人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活动,人的主体性就是人的活动的主体性。[13]将口语交际教学视作开展一场口语交际活动,进而设计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常见的活动式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有角色扮演、比赛、小组合作与竞争、情境中完成任务、游戏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充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参与进来,主体性自然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 程爱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建构的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
[3] 李灵芝.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特征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教文汇,2019,(2).
[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7]亚伯拉罕Ÿ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26.
[8]彭运石著.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9.
[9]俞雅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20.
[10][12]孙利娜.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25-27
[11][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著,马良诚等译.科学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2.
[13]康万栋,康瑛.活动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4):13.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