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语文特级教师陈美:磨砺 是最好的造就

时间:2019/4/8 9:52:09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陈美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郦丽

小编的话

去年,“第一教育”对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语文特级教师陈美的专访报道语文特级教师陈美:学语文最重要的是两个字,在读者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教学中,陈美是诲人不倦的老师,而在生活中,她个人又是如何从“小中师”一步步成长为特级教师的呢?

以下文章刊登于《上海教育》杂志4A刊,作者陈美,原标题为:磨砺,是最好的造就。

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三十多年来,我不断进取,逐步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主持人,区拔尖人才,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正高级教师。

一路笑着、走着、付出着、珍藏着、感恩着,我始终以乐观豁达、宽厚善良、坚韧热忱为同行、为学生所喜爱和尊敬。

WDCM上传图片

语文特级教师 陈美

为学——一步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我是传说中的那一代“小中师”,1986年,师范毕业,就像蒲公英般撒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乡村教学。白天,备课,上课,辅导,批改,刻钢板,印讲义;晚上,“焚膏以继晷”,读《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读哲学和《中国革命史》,然后,一门一门地参加自学考试,不到两年,通过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十五门课程,取得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大专学历。

然后是自学本科的十几门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鲁迅研究、声韵学等,真是“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以穷年,沥尽心血”。尤其是学外语,我以初中的水准,考大学的外语,无疑是“盲人摸象”,一次不过,二次不过,第三次终于合格。真有范进中举般喜极而疯的感觉。

从南京师范大学答辩回来,我感慨地说:考,考,考,成了我一路走来的生命之态,我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考了!

然而,我很快就食言了。那是在中考阅卷的间隙,朋友和我耳语:将来区学科带头人的申报资格可能是研究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我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虽然有幸赶上了区学科带头人的班车,但毕竟不够硬气。当晚,就打电话询问负责人事的老师,立刻办理华东师大研究生考试的报名手续。

在华东师大读书期间,冯老师的一堂课,我记住了“不如禽兽”——护犊宽己。也正是这第一堂课,使我坚定了自己。

他说,有人以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旨在鼓励沽名钓誉,人生就该“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那样洒脱,错,清静无为,你就永远人微言轻,在业界没有话语权,你的教学理想如何实现?在座的研二学生,有三十而立的,有四十不惑的,有五十知天命的,选择到这里读书,就是“立”了,“不惑”了,“知命”了。

我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了。

我在于漪老师的德育基地学习,在张人利校长倡导的后“茶馆式”教学中探索,在陈军导师的指教下研习,如蜂儿采蜜般的辛勤,有蚕吞桑叶般的满足。我也才理解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内涵。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是空中楼阁,终究是要落地生根的。

为师——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行云流水,技精于进

说实话,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蛮自信的。

我一直以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研究教材有自己准确、深刻、独到的见解。然后把课上得一清如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整个课堂完美得就像一篇行云流水、清新隽永的散文。每堂课我都追求这样的效果。

十年前,张人利校长提出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倡导“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

起初,我不以为然,固执地以为“讲了还不知道,我不讲怎么会懂”“学生能讲得出我备课本上的深意吗”“我备得好好的不讲,让学生瞎扯,不是浪费时间吗”“先学后教,还是语文课吗”……

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请“喝茶”,在一次次激烈的争论中,我开始动摇,由质疑慢慢变为认同。原来学科的逻辑结构不一定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吻合,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显其主体地位,学生不是配合教师表演的道具和傀儡。

2001年,我刚到上海,一位专家听了我的课后遗憾地说:“你的课,在外省市也许是一流的,可在我们发达地区,就落伍了。”

当时,我很纳闷;现在,似乎明白了: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教师讲得再好也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理解。而且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所以会出现“相异构想”。教师的作用何在?设计问题,暴露潜意识,多方解疑,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随着理念的更新,我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改变:从关注学科的研究到关注学科和人的综合研究;变知识灌注为主的容器教学为人的培养;变机械操练为主动探究。慢慢的,我的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激活,意识的觉醒,心灵的放飞。

近几年,我执教了200多堂公开课,逐步形成“丰厚、涵咏、情趣、诗意”的教学特色,提炼形成专著《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应充满诗情画意。

琅琅的书声,静静地书写,默默地思考,轻轻地讨论,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无限遐想;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个体感悟;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引用《圣经》话语:天堂近了,你改悔吧。其实,只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改进,那么学生好学、乐学、会学的春天不远了。

潜心教研,灵动课堂

我一直认为语文是有温度的,它不只是卷子上的分数,它更是学生生命里的一道阳光。

孩子们除了会背《点击》,还会背《长恨歌》《赤壁赋》《西风颂》。有孩子背完了李清照的词,就做“从少女心到悲秋情”的讲座;背了柳永几十首词后,就做“哭柳三变”的讲座;有学生讲《诗经》,从“风雅颂”到“赋比兴”,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情深深,雨蒙蒙”,讲得头头是道,趣味盎然。

语文素养不是靠做卷子做出来的,所以,我每年教初三,每年领着孩子们读《三国演义》,读《红楼梦》。

有几次,我外出开会,故意不安排其他老师代课,就让学生按序上台讲《三国演义》或者“红楼专题”。

我常常对同事和家长说,我们不想把初三变成考试做卷子的日子,我们要以文学的名义,让孩子们的心灵飞翔。“爱上语文,每天都是好日子。”这句话,成了我们的信念。

中考前40天,我不硬性布置作业。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机械划一的操练,徒靡时间。缺什么,补什么,孩子们会知道做什么。当然,少不了我这个“专家门诊”,我称之为“精准扶贫”。面对考试压力山大,教师需要职业自信和人文关怀:语文素养,不是做卷子做出来的。

影响辐射,研训合一

作为静教院附校语文教研组长,我践行后“茶馆式”教学,我带头上探索课,主持校本研修。嘉宾满座、胜友如云,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而正是这样的逼迫,我们突出重围,构建了“精致解读文本”“精准分析学情”“问题的组合设计”等研修系列,提炼出后“茶馆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作为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主持人,我先后培训了六批区级骨干教师。

课堂观摩、专题报告、听课会诊、科研指导,我身体力行地开展学科引领,带教青年教师,进行“对话式”培训,热情参与基层学校的教研组活动,积极推广静教院附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理念,尝试“后茶馆式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013年起我被奉贤区教育局聘为学科教学专家,负责带教奉贤区的首席教师和教研员。我开玩笑说:所谓师徒,就是互相“折磨”,磨着磨着,我们都亮了。我们大家都来做一匹值得鞭策的马,化平庸为卓越。

主讲上海市教师教育共享课程“初中语文后‘茶馆式’教学”,审核上海市部编教材“练习设计”,带教华东师大国培计划项目的学员,指导兄弟学校的教师等等,每一项任务,都是向上的台阶,都是一种深情的成全。

为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孩子们是天使,和他们在一起,我就生活在天堂。”这可能是做教师最大的福利。

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我都会给孩子们写寄语。安慰的、鼓舞的、激励的、甚至“打赌”的。孩子们个个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它贴在自己的笔袋里、书本中,言语态度之虔诚一如信徒面对一道灵验的“符”。

说也奇怪,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行字,竟神奇般地将临考前孩子的浮躁与焦虑抚得荡然无存,又奇迹般将满满的自信与昂扬的斗志装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于是,我就成了他们贴心的CM!

发言踊跃了,作业认真了,成绩进步了,甚至经常笑了,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理由得到我的奖励,孩子们像珍藏宝贝一样珍藏着我送给他们的书《我的爱弥儿》《我们可以这样作文》,孩子们常常在朋友圈晒“美美老师”的文章,那喜悦和自豪溢于言表。

教学的技艺与经验或可累计,但永葆教学的热情与追求却难能可贵。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走着走着,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师德,不是写在总结里的标语,而是闪烁在点滴细节之中,看似毫不起眼,却深深铭记在孩子们的青春记忆中。

“求真、向善、寻美”,让学生于教师的一言一句中欣然、怡然、豁然地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境美,使语文课堂焕发蓬勃生机与浩瀚诗意。

一个人、一节课、一颗心、一份情,就这样默默地耕耘,不问收获;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默默地循环往复,秋冬春夏……

终于,从一个课堂到另一个课堂,从一个年级到再一个年级,从一届学生到下一届学生,静教院附校的语文课堂书香弥漫、诗意盎然,美不胜收!我们语文组被评为区“名学科”,上海市“巾帼文明岗”。

美,是一种境界!师德之美,教学之美,成人之美,个性之美。但愿这种“为人、为师、为学”的美盛开在三尺讲台上。我也珍藏并感念每一次的磨砺,因为这着实是美好的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