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8/7 15:28:51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选物理还是选历史?选经管系还是选中文系?选时下热门还是兴趣所致?在“选择”的重要关口,学生选什么?怎么选?选错怎么办?在“新高考”、“新课改”的背景下,坐落于杭州西湖之滨的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大胆破旧立新,重构育人体系,以“德育”两个字为核心,培养学生“做选择”的能力;打造多学科多层次课程平台,让学生“有的选”;举全校之力打造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让学生选择“最适合”的路。
“不唯高考,赢得高考”是校长申屠永庆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新课改’给了孩子更多选择权,而学校不是代替学生做选择,而是要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西子湖畔,宝石山麓,从浙大附中向南步行5分钟就见到了西湖。从白沙泉的小路上山,经过近3000米长的青石小径,再从栖霞岭岳庙旁边下山,这是浙大附中坚持了10多年的“跑山”;以孤山平湖秋月为起点,顺时针环绕北山路跑完3000多米,这是浙大附中每年的迎新“环湖跑”;浙大附中师生写西湖、画西湖、咏西湖、寄情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浓浓的西湖诗情氤氲着浙大附中的师生们,教书育人也如诗一般美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德树人,德育之花别样红
一个周五下午,雨后转凉,但浙大附中“德育叙事”现场依旧温情涌动。“小四班有一个公众号,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这主要归功于主编小A,而几个月前他还是一个让人头疼不已的家伙。”班主任李姗姗娓娓道来,在全校老师面前讲述了一个“网瘾少年”的成长故事。
浙大附中的“德育叙事”已经成为该校班主任建设中的品牌环节,每一位班主任都在活动中讲述一个带班故事,有时是“鸡汤”,有时也是“苦恼”。
浙大附中玉泉校区有36个班主任,八成以下班主任不到35岁。这支年轻的班主任队伍不仅教学热情高涨,而且学历颇高,都是硕士以上,学习和研究能力过硬。
在分享和交流中汲取营养,在带班过程中观察思考,李姗姗渐渐变得能“赏”会“识”,她告诉记者,她在班级里常备三面“镜子”——用“多面镜”多个角度全面认识学生,用“显微镜”挖掘孩子们的优点,为他们建立信心,用“望远镜”长足观察,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德育叙事”里,有成为班级公众号运营人的原网瘾少年,有省吃俭用为灾区筹款的善心人,有通过努力改正行为习惯最终拿到校级“好学生”的音乐特长生。浙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李莉浸淫学生德育工作多年,在她眼中德育工作者是美丽的,德育是精彩的,是“荡在蓝天上”的。“德育工作的目标很高远,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德育的手法也像鸟儿飞过天空,不留一丝痕迹。”李莉时常这样告诉老师们,“既要坚持德育的高标,也要讲求德育的方法。”
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有感而发:“做老师的上限,太高!在名校的是名师吗?会搞竞赛的是名师吗?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好是名师吗?并不是。”申屠永庆说,“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业基础、学业能力和水平来教学,从而让孩子不断提高的老师,才是名师。”据了解,浙大附中为营造全员育人的“文化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分类育德,搭建师生沟通新型平台,同时还组织45周岁以下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认证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专业指引。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程育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年毕业季,浙大附中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年总有十几个毕业生被清华美院等一流艺术院校录取,这在普通高中实在罕见。据学校课程教学处白小珍介绍,这有赖于浙大附中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育人体系。
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浙大附中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设120多门选修课,以人文国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艺术智造学院、国际经济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等分层分类建设,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除了在每周两个下午的校本课程时间,对绘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到美术学科教室一展画技,美术老师常驻教室提供指导,有时甚至还能得到浙江大学艺术系专业导师的“真传”。
同时,学校还建立1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走进社会,利用周边的西湖文化资源,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岳庙、浙江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建立12个浙大附中课程基地。“淡妆浓抹总相宜”,资源丰富的课程支撑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花结果。
金祺然和王贤是一对因为物理而结识的好哥们儿。高一时,在一次物理竞赛中两人突发奇想画出了一张南极科考专用高风速风力发电机的概念图,虽然作品最终没有进入复赛,但哥俩却被这台“还飘在天上”的发电机激发了无限憧憬。
目前,我国南极科考队使用的发电机多是柴油驱动,利用风力发电虽然也有人尝试过,但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都以失败告终。两个高中生要如何挑战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在两人经过多番论证改进了概念图后,金祺然先是选修了3D建模课程,利用软件将设计图中的二维平面模型转换成三维立体模型;王贤又选了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课上他学习了基础编程语言python,还学会了组装机械臂;在老师的帮助下,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专门为新发明进行理论论证,最终两人竟然在浙江大学实验室实验成功。
从意外萌发的兴趣,到潜心专研的志趣,再到矢志不渝的志向,浙大附中为学生搭建的课程平台让两人成为了手握4项发明专利的“高中生发明家”,并立志从此踏入科学研究的殿堂。今年毕业的金祺然和王贤,一个选择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另一个刚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初审,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深造。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生涯规划,做好“起飞”的准备
浙大附中有一幢社团活动楼,30多个社团个个都有专门活动室,一到社团时间便热闹非凡。拾级而上,“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承诺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学校生涯发展创新实验中心,是学生们沉浸探索自我、探索未来的地方。
“真正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设计,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统一,在校内实现教育公平,就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考虑。”申通永庆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浙江省新课改背景下,生涯规划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教育厅要求在高一阶段把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计划。为此,浙大附中建立起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中心等部门共同推进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该校生涯发展教育项目被评委杭州市2018年“精品教育项目”,生涯发展教育的探索案例被评为2018年杭州市十佳德育案例。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优势,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价值。”生涯发展创新实验中心主任缪仁票提到,“生涯规划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规划。”他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生涯规划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在学科体验室里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未来预期;在专业体验室里提前坐进“大学课堂”,体验一把“专业课”;在未来世界教室里模拟职业体验,让学生对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此外还有生涯测评室、潜能挖掘室、创客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生涯功能教室、生涯俱乐部、浙附学子生涯档案室等功能区,VR、AR、360全景拍摄等技术相继引入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加强生涯发展规划体验式教学。
离开实验中心的模拟系统,还要走进现实体验。高一高二学生将在暑假参加高校专业探索、职业体验活动,高三学生则通过面试专题讲座和模式仿真模拟培训为未来做好准备。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名成长导师,高中三年跟踪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特长、学习成长等,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职业和人生规划。
在整个生涯发展教育项目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要数“浙大教授和学术人生”。每周邀请一位浙大教授开课,讲经历、讲人生、讲“三观”,就是不讲学术。每一位教授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取向和生涯志趣。
当地人对于浙大附中的最多评价就是“活动多”,每年都有国际文化节、学术节、社团节、成人节、体育节、跑山、跑湖等“常规动作”,统统看似与“学习”不搭界。不过,申屠永庆说:“唯高考吗?不唯高考。高考会赢吗?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