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8/8 12:16:00
来源: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作者:张竹林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随着教育形势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行动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如何在完成繁重而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过程中,还能兼顾教育科研,一直是困扰着不少一线教师的“两难”问题。甚至有教师在问,到底能否做到教学与科研双丰收?在行动中有什么样的策略?笔者之见,实现“两者兼得”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关键是要掌握几个要领。
一是源于“问题”的研究。是研究真的“问题”,是真的研究“问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切围绕解决“问题”入手。研究就是从“问题”出发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就是研究的本质。从鲜活的实践,从纠结的问题出发,尽管“问题”带给我们的是阶段性的困惑和阻力,而这种困惑和阻力却是我们研究和攻克的起点和动力。
二是不满“经验”的研究。经验是重要基础,但切不可范囿于经验;提倡将经验上升为本土化的理论,抽象成指导实践的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应用性研究居多,更多的是关注实践应用,大都是“切口小”的具体问题和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就只停留在经验和实操层面,恰恰相反,需要我们有一双“跳出问题看问题”的眼光,自觉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是跳出“小我”的研究。一线是根基,不能脱离一线,但切不可止步于一线,止步于微观;要有大教育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要有个人的风格和特色,个性化的语言和特色,但不可有个人主义,更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偏安一隅,孤芳自赏。不为研究“新”而标新立异,刻意追求个性,特意贴上某某教育、某某理论甚至某某主义的标签。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讲,“教育科学研究绝不是把成果变成抽屉里、书橱里、记忆里的成果,而是要把它融入教育事业发展活生生的实践中,变成指导教学、服务决策、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实践成果”。
四是追求“跨界”的研究。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是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是植根于课堂、植根于教学、植根于育人的实践。简单地说,具有浓郁的“教育”味道,甚至是散发着“泥土”的味道;与高精尖的技术研究和深奥的理论研究相比,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但这不等于讲,中小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就与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泾渭分明。恰恰相反,是具有同源同质性的。需要有跨学科思维,跨界话语体系,融合发展,一体推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学习,掌握新信息、新思维和新方法,讲好教育故事,书写研究精彩。
总之,广大一线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兴趣和追求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厚的教育情怀是研究可持续的动力源。只有将研究的思维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将探索本源、探究真理视为一种至高追求,才能越过一个个横亘在面前的艰难险阻,达到研究的理想彼岸。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