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8/16 13:40:26
来源: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作者:张竹林 选稿:陈乐 夏荔
从爱丁堡到伦敦,从苏格兰首府到不列颠首都,从北到南5个多小时的火车。我领略了车窗外北海之滨的英国风景。铁路两旁,分布着连片的牧场和农田,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基本看不到手工劳动者的身影,都是机械化操作;刚刚收割后的草垛,或呈方形,或为卷状,码放得如同一个个有趣的积木,我们感受着英国农业的发达。所经过的火车站,从站台到候车室,风格相似,略显陈旧低调,但又分明透露着不容小觑的气质,有的车站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了。一路上,极少看到新开发的建设工地,也看不到高耸林立的楼群,丝毫没有大拆大建的痕迹。
经过的村庄和小镇,一般都是二至四层的别墅,错落有致,也有平房院落,典型的英伦建筑风格,外墙装饰以深色为主色调,白色窗棂居多,个性十足。或成片聚居,或独户散落田园丛中,一般都是绿树环绕,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在雨雾中尽显一派安详宁静。
田野里,既有绿油油的草地,也有等待收割的金色作物;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在牧场上安详地吃草。羊群中,有一种头部尤其是面部是黑色、脖子以下都是白色的苏格兰黑面山羊,格外醒目。黄绿相连,黑白分明,一幅牛羊满山坡的经典英格兰乡村风景画近在眼前。
不过当走出伦敦火车站,置身于站前广场,我看到了全然不同的景象,顿时意识到,来到了古老而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了。
几天的伦敦之行,通过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网,坐上出租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参观象征王权的白金汉宫,闲逛市中心的牛津购物街,到唐人街吃中国菜,到“女王陛下”剧院观看一场火了三十多年、场场爆满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对眼前的这座城市多了一些直观认知。尽管是走马观花,但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伦敦,我认为,伦敦是一座处处充满历史的文化之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之城。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伦敦有三个地方让我印象最深。
泰晤士河,一条静静的河
泰晤士河,是伦敦也是英国人的母亲河。每到一个地方尤其是城市,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都会关注那里的母亲河,从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渴望了解当地母亲河的冲动。因为,一座城市的母亲河是这座城市的性格发源地;了解母亲河的前世今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捷径之一。
参阅有关资料得知,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位于南英格兰的一条河流,全长346公里,流经英格兰的三个郡,为英国第二长河,次于354公里的塞文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伦敦地标之一。
泰晤士河,是一条历史见证之河。这里,发生了无数的历史事件。1215年6月15日,获得军事胜利的贵族集团与约翰国王在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地,签署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自由大宪章》,对英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仅此一例,就让我们为之侧目。
泰晤士河,是一条工业革命之河。这条河,曾经是影响和改变人类进程的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主阵地。当然,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过度开发和和不科学的生活排放,导致河流污染,历史上的伦敦因此有了“雾都”之称。这个名称提醒了今天的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科学发展是何等重要。
泰晤士河,是一条文化艺术之河。这条河,联系了英国人民引以为豪的两所最古老的世界顶级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条河,还是许多英国水上运动,如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1908年夏季奥运会划艇赛、1948年夏季奥运会划艇赛的举办地。这条河,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灵感,《雾都孤儿》、《柳林风声》等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有莎翁等艺术大师们的许多经典剧作,也是以泰晤士河流域的风物为背景写成的。
那天早上,我们特意登上了泰晤士河畔的地标式建筑之一的碎片大厦餐厅,享用了一顿颇有特色的英式早餐。这天的天气晴好,伦敦全景尽在眼前。那象征胜利意义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那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雄伟而古老的建筑群,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当然也有现代建成的被人们称为“伦敦眼”的摩天轮等现代建筑群,矗立在泰晤士河两岸。那样的安静,整座城市在繁华中透着淡淡的古旧,也显现着沧桑和老态。
舒缓的音乐,安静的氛围,一杯英式早茶,凝望窗外的景观,我自然想起了上海的外滩和陆家嘴。伦敦与上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英国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输出”国家,以伦敦为中心,一度向世界输出了工业革命的力量,输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制度和文化,这中间尽管有很多的野蛮行径。
漫步泰晤士河畔,那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和两岸楼群,都在告诉我们,人类和城市发展,其实就是一部与自然、社会环境不断抗争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过程。对生命对生活对时代的关注,需要一批致力于文化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人承担历史使命。
海德公园,一方城市绿野
城市客厅,绿的世界,鸟的天堂,人的乐园,这是我对伦敦海德公园的总体印象。位于英国伦敦中心的海德公园(Hyde Park),是伦敦最大的皇家庭园。公园被九曲湖及长湖分为两部分,近邻肯辛顿花园。穿过肯辛顿花园及海德公园,来到绿园,途经白金汉宫,到达圣詹姆斯公园,四座御苑连成一片,成为伦敦的绝佳景观,也是伦敦最具吸引力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
1536年,亨利八世解散威斯敏斯特教堂,得到了这块土地,并将其用作狩猎场。1637年,公园对公众开放后迅速获得欢迎;18世纪初,在卡罗琳王后的指导下,公园进行了多项重要改造;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在此举行。自19世纪起,海德公园便成为人们举行各种演讲、政治集会和其他群众活动的场所。20世纪末,该公园以举办大型免费摇滚音乐会而闻名。
海德公园环湖路上,不时有晨跑的市民、晨练的骑士马队,也有成群的松鼠、鸽子和绿头鸭等动物,惬意地行走在绿地和树丛中,这些可爱的动物们丝毫不怕人,不时与游人嬉戏,人、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品位就自然而来了。
海德公园内的绿地很有特色,不仅有大片的绿茵地,可供游人们自由席地而坐,在公园的中央绿地中还有一大片草地,特意不进行过多的人工打理,任其自然生长,有白色的蒲公英,小黄菊,也有红色的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夹杂着一些已经结果的小植物,纯粹的自然生长。信步走进草地,让人如同走进了乡间原野。静立其中,环顾四周,除了空中偶尔飞过的飞机,就只有各类鸟儿清脆悦耳的声音和小虫发出的声音,让人仿佛是在18世纪的英伦乡村和郊外;仿佛是深秋的上海,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田野,少了喧闹和浮躁,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和思考。
在海德公园内的九曲湖边,有一家咖啡馆,我关注到了一个细节,墙上的菜单为对牛奶过敏的顾客提供了替代物,面包的简易包装纸上也注明了可能的过敏源。联系几天来在伦敦多地参观和活动中,所经历的众多的人性化服务细节,让人感受到了伦敦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绅士风度。尽管在过街通道和地铁通道上,我也看到了乞丐和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身影。
大英博物馆,一扇世界之窗
来到伦敦,如果讲游客必去的地方,我认为大英博物馆算一个。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据说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年)的遗愿。作为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将近80000件。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在此基础上,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宫(Montague House)成立并对公众开放。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藏书——"国王书库"(The King's Library)捐赠予国家,这项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改建和扩建。
大英博物馆的入口建筑蜚声海外,是一幢由罗伯特·斯莫克设计的古希腊风格的建筑,它与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资料介绍,它不仅有着92,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还有接近22,000平方米的仓库用来保存未展出的藏品。实际上,目前展出的展品只占全部藏品的1%都不到,整个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研究馆和专业馆。
徜徉在偌大的博物馆中,我们也与世界历史走近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文物,让人们感受到世界文明的交汇,感受着历史文化的力量。在这里,从远古时期的人类始有记录的文物开始,小到一根针、一件器物,大到希腊神庙的巨型石柱和古埃及的巨大雕塑。从欧洲文明的起源到世界文明的辉煌,从宗教文化到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当然也包括从不同时期野蛮掠夺和收藏的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就是一部鲜活的百科宝藏。来这里的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如我一样的过客,每个人都会在这里寻找并带走不同的东西。
多年前,我读过《在大英博物馆看希腊文明》这本书,当时对书中的很多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今天走到实地,穿越历史的长廊,行走在文明的河畔,顿时有了某种感悟。
博物馆,是从静态景观上折射着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是现代与历史对话的窗口,也是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综合软实力的象征。不是吗?当今世界上每个大国的博物馆,无一不是当年的王室遗产,这些瑰宝历经几百年上千年的精华积淀,不是光花钱就能建得起的。就像法国人说的,“世界上有哪个拍卖行,胆敢给《蒙娜丽莎》估价的?”一个崇尚科学、崇拜英雄和崇敬历史的民族和国家,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和国家!这种精神力量需要后人铭记和践行。
离开伦敦那天,我们从伦敦市中心的滑铁卢火车站乘车,这是因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而取名的车站。女儿笑着对我说,初来伦敦时,她还在纳闷,怎么取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失败战役名字?后来忽然想起了,这场战争,对于傲慢的法国和拿破仑,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失败;但对英国,却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历史,犹如一枚硬币两面,人类就是经常在正反两面中选择和记录,尽管有时是身不由己。
开车时,伦敦的天空飘起了小雨,我们在雨中走向了旅行的下一站,见证古罗马统治不列颠历史的世界文化名城——巴斯。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