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9 14:24:21
来源: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有这样一批三十出头的“准中年男孩”在手球场上来回冲刺,时而抢断摔倒,时而跳跃封堵,时而倒地卧射,场下同样一群三十余岁的男生女生替补而坐,时而表情严肃,时而振臂欢呼,所有的欢声笑语,所有的爱恨情仇全部浓缩在这40乘以20公尺见方的球场之中,浓缩在这短短的50分钟的塑胶球场上。对,这就是手球,是这样一群不服输的老男孩们的永恒回忆。
“上海建青手球联队”成立于2013年6月,是由五十余位年少时曾在上海建青实验学校为手球拼搏过的年轻人自发组建而成的一支业余手球队,所有队员均毕业于上海建青实验学校,他们之中有男有女,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荣誉感,也因为同样流淌在体内的“建青血液”,他们又聚在了一起。为了延续“建青”精神,为了曾经一起承受压力,一起付出汗水,惺惺相惜的兄弟和师长之情,十多年后他们又聚在了一起。当一周忙碌的工作节奏让大家疲惫不堪,当一周繁杂的生活重担让大家心力交瘁的时候,每个周末的球队训练日便成为了大家另一个温暖的家,当队员回到这个家的时候,它给予每一位队员包容和温暖,在尽情挥洒汗水的酣畅淋漓之后,它让大家重新找回信心满满的自我。
“上海建青手球联队”是一个温暖的家,家中温馨的灯光永远为赶路的“建青人”指明方向,愿这一抹灯光永不熄灭,让灵台的明灯照亮每一位队员的漫漫长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大家继续并坚持这份同样的梦想……
-------蔡一鸣《手球!梦想终点站》节选
在同一个目标面前,每一个人都有着同等的机会和竞争的权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的是真正的实力,它来自于不断的练习和修整,来自于汗水和心血,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当有了实力之后,不一定就能够胜利达成所愿,面对充满挑战性与不可知性的比赛,还必须学会自信乐观,永不放弃。
与建青分别快16年,自己也已是个7岁孩子的母亲了。但如果有人问我“念书生涯里,哪个阶段让你最难忘?”我的回答一定毫不犹豫——和球队一起训练,一起打比赛的时候。
人就是这么矛盾,经历时不珍惜不享受,离去后却满是怀念和不舍。年轻时的我们,会认为训练是负担,又累又苦,想早点回家,想好好过寒暑假。偶尔生病能请个假,都偷偷暗喜。可再回头看,占据内心及记忆最重的部分,也恰恰就是这段有汗有泪、有血有痛的岁月,甚至该称之为青春里最美好的时光。
于我个人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事儿,不能说一件,而是太多画面,像幻灯片一样,一张张翻页。我仍记得在那场最后五秒,我们还落后一分的赛场上,因为裁判偏袒我们根本无法在9米线内射门,我咬牙外围射出最后一球,那颗球像被施了魔法,从守门员裆下直接弹进球门。讲真,那刻我根本看不清球有没有进,只听到全场的欢呼;那刻我也根本不知道我们夺冠了,只以为“终于能打加时了”。直到裁判吹响全场终哨,看到方老师和队员们奔过来拥抱跳跃,才懵懵地反应过来,啊,是夺冠了。虽然这只是一块全国高中生比赛的金牌,但当时我们的激动心情,丝毫不亚于奥运夺冠!而这些成功,最要感恩的当然是方老师及其他教研组老师们!没有你们的辛劳付出、战术钻研,何来这些成绩。
感恩建青,为我们提供美好的学习环境;感恩球队,给了我们拼搏向上的竞技赛场。在这里,我悲伤过、激动过、内疚过、自豪过...因为这些丰富多元的情感经历,才赋予我开朗健康的性格,以更好的心态来应对生活与工作。
校庆80周年之际,由衷祝福母校生日快乐!也再次感恩每位曾教导过我的老师!我也期盼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机会像他妈妈一样,去体会比赛对抗的激情,去感受集体荣誉的驱动,出落成一个健康乐观、不畏逆境的男子汉。
最后,祝福建青实验学校女子手球队,不断创造新辉煌!
------徐玲婵《感谢有你,建青女子手球队》节选
体育的精髓从来就不是赢得一场比赛,而是在奋斗中展现了自己同时又享受到运动和竞争的乐趣,这就已经收获了这场比赛、享受着这项运动的美妙。这就是体育的魅力!
回顾47年前,从一个半篮球场地的开始,到现在我们配备了标准的室内外手球场馆,47这个数字代表了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建青对于手球事业的坚持和对手球文化的传承;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建青手球的光荣与梦想。如今第三代的手球教练姜圣皓、王炜、张俊、汤怡也将继续传承前两代建青手球“拼搏进取”的精神,将建青手球事业带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