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1 13:57:11
来源:复旦青年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从立法评估,到草案建议,再到宣讲推行,“垃圾分类”中都有复旦人的足迹: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张真及其团队一袋袋地拆开了百余个社区垃圾桶中的垃圾,对不同类别垃圾分别称重;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梓太带领学生,商讨着条例草案的修改建议;复旦大学环境保护协会躬身实践走进社区,给居民宣讲四分类的知识……”
7月1日,上海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落地执行。这不是简单的“垃圾分类”,还囊括了环境科学、法律和政府治理等等层面。从立法评估,到草案建议,再到宣讲推行,都有复旦人的足迹: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张真及其团队一袋袋地拆开了百余个社区垃圾桶中的垃圾,对不同类别垃圾分别称重;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梓太带领学生,商讨着条例草案的修改建议;复旦大学环境保护协会躬身实践走进社区,给居民宣讲四分类的知识……
垃圾回收,知易行难
“骨头到底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用过的纸巾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上海刚开始推行垃圾四分类,这些问题就开始成为朋友圈里、互联网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上海花了很多心思。垃圾的“绿色账户”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每次扔垃圾时,居民如果正确进行了垃圾分类,记分员就会给扫描居民绿色账户卡上的条形码,居民就获得了10分积分。积分攒到一定数值,就可以兑换肥皂、洗衣粉、牙膏等物品。
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南区和北区的学生宿舍区引进了4处“爱回收”垃圾回收机器。学生在回收机上输入自己手机号或相关账号,按页面提示投放可回收物,机器当场称重后,账户自动积分。机器不区分物品种类,按重量计算,一公斤积一元钱,或者积100分,学生可通过微信提取现金,也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但张真认为,这种奖励模式过于依赖物质激励,会导致不少问题。“如果有些人为了得到牙膏肥皂这些东西,去垃圾分类,这个也非常好。但是如果绿色账户变成向居民去买垃圾,这就不好了是吧?”张真介绍。
“从现象上说它(垃圾分类)已经是比较末端了,但是你如果往前推的话,就比较复杂了。我们通过垃圾分类这件事情把它向外不断的延展,最后我们能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全部调整过来的。”张真说。
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黄文芳看来,“知易行难”是当前垃圾分类面临的一大问题。居民都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要真正去做这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并不容易。“很多老百姓觉得有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自己垃圾分不分类就无所谓了,但其实源头分类能大大提高回收效率。”张真指出,“居民源头分类,有助于减少末端处置费垃圾数量,分类效率比保洁员二次分拣高。”
日本是垃圾分类领域的佼佼者,一个塑料瓶就要分为三类垃圾处理:瓶身、瓶盖和瓶子的塑料纸。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垃圾桶。黄文芳解释,在日本居民的意识中,垃圾处理是每个公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制造的垃圾要自己带回家处理。街上的垃圾桶意味着,政府对属于公民自己责任的领域进行财政投入,这一批硬件设施和管理费用的成本,是一种浪费。
从立法评估到宣讲推行
早在2014年,上海市政府就颁布了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推行垃圾分类。2017年,上海市人大决定将《办法》法律效力提升为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张真及其团队因此受到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委托,对《办法》实施情况进行立法评估,并评估此《办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可行性。张真团队抽样调查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和未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访问了社区街道、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末端处置单位和一万余名居民,根据《办法》逐条地评估实施情况。
张真团队在小区抽样调查垃圾分类成果/图源:张真
上海市人大立法的工作也不断进行着。2018年,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梓太受到上海市法学会委托,对即将出台的《条例》草案提修改建议。张梓太带领着他的研究生程飞鸿,与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张璐对《条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解读,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人大会议最终审议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为积极响应上海市对垃圾分类的号召,复旦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决定依托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向社会宣传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因此设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宣讲项目。
复旦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向居民科普垃圾分类/图源:马静怡
2019年5月19日,新江湾城街道的活动室里坐了近五十位退休老人,复旦大学外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志愿者冯慧,拿着一个空的外卖盒,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讲解垃圾四分类,“如果里面有水呢,怎么分?那如果里面是剩饭呢?”
除了宣讲活动,该项目的志愿者们还会去江湾生活广场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当地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现状。
“7月1日起暂行条例马上就要付诸实施了。新江湾城的居民非常热情,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其实一些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认识的正确度,实际上是有待提高的。”复旦大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马静怡是宣讲项目的负责人,她希望更好地让居民融入垃圾分类这一大趋势、大政策,树立起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意识。
长期先入为主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要转变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要打破旧有观念,建立每个公民应当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负责的意识,需要很强的外力来驱动的。”黄文芳认为,观念的改变需要制度来驱动,而当前的制度不能有效促进公民源头分类。
“政府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时,应该有“算总账"的概念,要考虑到效果的可持续性。”针对当下制度缺陷,张真建议,制度设计要扭转单位的盈利结构,使单位倡导个人源头垃圾分类的成本最小化,而对雇佣保洁员二次分拣等渠道,通过对单位增加绿色税或管制等方法,让单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复旦青年记者蔡佳雯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陆宁玥徐驭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