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7jypd/logo.jpg)
时间:2019/11/12 14:34:26
来源: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作者:张竹林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文字工作对于推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们对于写作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和分岐,最明显的莫过于认为文字工作是秀才们的事,是秘书和“会写的人”干的事;也有的人说“写不写得出不重要,关键是做得出,有实效就行”;更有极端的“实在不行,就进行第三方购买服务,找‘枪手’代劳”。笔者的观点是,不能将写作和实际工作对立起来,而是一种辩证统一。脑子里装的是文字,还是工作,这是区分能否形成好的工作报告或者研究性文稿的‘分水岭’;或者讲,实现优美的文字表达首要的是关注工作本身。再向深处讲,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基于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经验,思考、提炼和凝练出来的,一些流芳千古的宏文巨篇甚至是血泪和生命的凝固。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寥寥数语,雄文背后,何其悲壮,何其伟大?!
实践中,常见的是一些人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一旦形成文字或者一提笔写就文不达意。表面看是文字功夫不到家,辞不达意,实则很大程度上是对工作对象、内容和问题思考不深,思考不透,思考不广,加上文字训练不够造成的。比如,一份好的工作交流,表面上看是写文章,但实质是研究工作,是梳理思想,是对工作的过程、问题、成效和新思考的一种浓缩和归纳。如果脑海中只有具象化的事实,零碎的工作,而没有整体观和深刻的思想,形成文字就只能是“拼凑”和“粘贴”,是机械的“写”;反之,如果是研究透了工作对象,拥有了工作案例,掌握了工作规律;提笔时,就会主动将全局性的工作和全过程“回放”,是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成效和思考,是一种“再造”和“重构”,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有血有肉的文字,更多的是有思考有归纳有分析的工作再显,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看谋略,透过文字看思想的工作积淀。比如,近期我们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同事在筹备上海市家庭教育宣传周启动大会,总结奉贤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时,提炼出奉贤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问题化导向、标准化实施、多元化服务、机制化保障”这样一种工作思路,形成并且一贯实施“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素养”等理念和行动时,大家对这方面就有深刻的体会。无论是讨论主题和观点,还是形成提纲和框架;无论是铺叙内容,还是打磨用词,大家都感同身受。有同事感慨地说,“原来真的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要是没有做,逼死我也写不出!”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国外许多知名的教授和学者,在学生基础知识测试过关的前提下,决定是否录取某学生或者授予其学位,最关键的就是看其专业论文。国内国外,历史和现实中,这样“一文定乾坤”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
当然,文字工作毕竟还不是工作的全部,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与工作的过程和专业性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很多工匠和工艺活动就不是文字活,而是纯手工活和心智活,有的还是靠口传心授。但我们现在讲的是文字工作,而不是讲工作本身。如果要将手工工艺的过程、要点和特点变为文字,同样更需要了解和理解技艺要领和过程;或者讲,懂得这样一个技艺比不懂的要容易写得多。但归根到底,文字只是载体,是外在的包装,最根本的是内核,是对人有无启发和借鉴的内容和思想。
事实上,必要的文字技巧和修辞功夫还是很重要的,也是需要训练的;一个没有经过艰苦的文字训练和实践沉淀的人,是无法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文采的好文章。即便是写,充其量只能算是记流水账,平铺直叙或者是文不达意,有如“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憋死牛”,这样的例子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见怪不怪。何况,现实的情况是,一来人们的爱好和“三观”各异,有人天生对文字就不感兴趣或者不敏感,再者人毕竟是惰性动物,好端端的休闲活不玩,好景色不去观,有必要在电脑前“爬格子”吗?或者尖锐一点讲,为什么要出“风头”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要不要在写作上下功夫,需要下多大的功夫,是需要每个人的自主研判、选择和行动。
综上述之,对一个有志于成为“大笔杆子”或者能干会写的多面手和专家,笔下关注的首要的是工作和思想,而不是文字和语言本身。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