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长-为什么要办家长学校
上海开放大学 副校长 王伯军
2019年12月25日 20:30

人须终身学习,一生要接受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其教育的核心都是立德树人,但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家庭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品德教育、敬畏教育,教人如何做人;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和文化教育,教人学会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以适应和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主要是实用教育,缺什么补什么。其中家庭教育是打基础的,用印光大师的话来说,“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

WDCM上传图片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教育。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见习闻的。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块,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之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就收效甚微了。”陈鹤琴先生强调:“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间接影响小孩子的。所以父母是怎样一种人,他们的孩子大概也是怎样一种人。”“父母喜欢喝酒,小孩子大概也喜欢喝酒,父母喜欢吸烟,小孩子大概也喜欢吸烟。父母说话吞吞吐吐,没有条理,小孩说话也不知不觉的像父母一样,总之,做父母的行为好,小孩的行为大概也是好的。反过来说,做父母的行为坏,他的小孩子的行为大概也是坏的。”“所以讲到儿童教育,根本上还是要从父母教育讲起。”“父母教养儿女,一定要以身作则。”所以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熊家长和熊孩子的故事:某一年高考一结束,一位考生家长找到招办投诉高考不公平,要招办给他儿子主持公道;理由是他儿子高考时把答案都写在草稿纸上,还没往答题卡上填写,卷子就被监考老师收走了,这对他儿子不公平,他要投诉。“招办回复他说,高考收卷时间是固定的,怪不得别人。这位考生家长一看找招办没用,竟然去上访了,而且要求招办给他儿子赔偿20万,理由是他儿子本来该考上名牌大学的,只是答案没来得及填涂!”“招办后来被逼得实在没办法,竟然同意把他儿子的草稿纸调出来看看。没想到他儿子的草稿纸跟其卷子一样,基本空白;还不等工作人员说话,他扭头就走了。”原来这个熊孩子考试考砸了,想把责任推给监考老师;没想到这个熊孩子的爸爸更熊,于是就有了以上这一幕。

所以,《齐鲁晚报》专门登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熊孩子’背后,常常有对‘熊家长’”。该文提到这样一件伤心事:浙江一小伙耗时三天三夜,用上万块乐高积木拼出了《疯狂动物城》的“男主角”----一个高约1.8米的尼克狐。可他的心血在展出一个小时后就被一个四五岁的熊孩子推倒了。面对散落一地的乐高积木,可怜的小伙在微博上心酸地调侃:“我感到十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虽然这个熊孩子的父亲已经为此道歉,但很多网友还是说:“道歉有什么用,家庭教育可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该文指出,要说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不光中国有,国外也不少。“近日,美国一名3岁男童以赛亚进入辛辛那提动物园里的大猩猩‘领地’,还被猩猩抓起脚踝拽进了水里,为保住以赛亚的性命,动物园工作人员只好开枪射杀了那只稀有物种银背大猩猩。这下外国网友炸了,网上甚至出现了‘为什么妈妈不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死的是她,而不是大猩猩’这样的激愤言论。”“随着网络舆论的发酵,孩子的父母也被‘人肉’了出来。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孩子的母亲叫米歇尔·格雷格,今年32岁,孩子的父亲迪欧尼则有盗窃、枪械犯罪、贩毒等大量犯罪前科。虽然迪欧尼当时不在动物园,但他仍招来了不少指责。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一位目击者说,在以赛亚进入危险区域之前,母亲米歇尔多次告诉他‘不要’,但忙着带其他孩子的她,还是没能看住这个胆大的熊孩子。”“不可否认,父母监管的缺失,确实是造成这次事故的重要原因。辛辛那提警方日前宣布,已对这对父母展开调查。”该文强调,“调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熊孩子本身是无辜的,但如果因为太出格以致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其背后的‘熊家长’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把熊孩子教育成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而不是缺乏管束或管束过头,恐怕是很多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网上有一则新闻,讲了一位年轻母亲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教育其犯了错的孩子。“一个4、5岁的小男孩,在地铁里开心地又跑又跳,妈妈没拦住他,撞到了身边的叔叔阿姨,打翻了手中的酸奶,洒了一地。”“孩子呆立在原地,这位年轻的母亲先是责骂了孩子乱跑乱跳的行为,告诉他这样做的危险性;随后又叫他向旁边的叔叔阿姨说对不起,然后递给孩子纸巾,让他自己蹲下身去擦净洒落的酸奶。”“孩子乖乖地做完了一切,小眼睛变得红红的,委屈的小模样让人心疼。然后这位年轻的母亲抱起了儿子,在脸颊亲吻了一下,对他说,勇于承担错误、知错就改,还是好宝宝。”边上的人看到这一幕,都为年轻的母亲点赞。可见,这位年轻的母亲有着较高的素质,其教育犯错孩子的方式比较恰当;如果年轻的父母都能这样教育宝宝,那就会少了很多熊孩子。

WDCM上传图片

家长教育的核心是母亲教育。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既好看又充满正能量,第72集的重头戏是办女子学堂。由孙俪扮演的周莹说了一段话,十分经典。“让女孩子接受教育,其实比男孩子受教育更重要。一个男孩有知识有见地,那不过是他一人得利;而女孩都会成为母亲,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支撑,那她一人的知识见地,那就是全家之福,甚至是全民族之福。”

的确,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力要比父亲大得多。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分别地讲述起来,母亲和儿童更加亲密。因此,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相关度也格外高。儿童在没有出世前十个月,早已受着母亲的体质和性情脾气的影响,出世以后一两年之间,无时不在母亲的怀抱,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优先地影印入儿童的脑海,成为极深刻的印象。”陈鹤琴先生强调:“母亲如果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习惯行动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间,她的儿童就会随时随处受到一种无形的良好教育;反而言之,如果母亲的习惯行动不好,她的儿童就随时随处受到种种不良的影响。俗语说得好,‘先入为主’,‘根深蒂固’,母亲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

晚清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更是强调了母教的作用:“印光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良以家庭之中,主持家政者,多为女人,男人多持外务。其母若贤,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导,影响所及,其益非鲜。”“人之初生,资于母者独厚,故须有贤母方有贤人。而贤母必从贤女始。是以欲天下太平,必由教儿女始。而教女比教子更为要紧。以女人有相夫教子之天职,自古圣贤,均资于贤母,况碌碌庸人乎。若无贤女,则无贤妻贤母矣。既非贤妻贤母,则相者教者,皆成就其恶,皆阻止其善也。”“以孟子之贤,尚须其母三迁,严加管束而成,况平庸者乎?以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任多半。以在胎禀其气,生后视其仪,受其教,故成贤善,此不现形迹而致太平之要务,惜各界伟人,多未见及。愿女界英贤,于此语各注意焉。”

印光大师专门解释了“太太”二字的含义。“世俗皆称妇人曰‘太太’,须知‘太太’二字之意义甚尊大。查‘太太’二字之渊源,远起周代,以太姜、太任、太姒,皆是女中圣人,皆能相夫教子。太姜生泰伯、仲雍、季历三圣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此祖孙三代女圣人,生祖孙三代数圣人,为千古最盛之治。后世称女人为‘太太’者,盖以其人比三太焉。由此观之,‘太太’为至尊无上之称呼。女子须有三太之德,方不负此尊称。甚愿现在女英贤,实行相夫教子之事,俾所生子女,皆成贤善,庶不负此优崇之称号焉。”

可见,母亲在子女成长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责任重大,有人概括总结,认为母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占据80%。母教不好,后果严重。我从小就听长辈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子因盗窃杀人被判死刑,临刑前,他要求跟其母亲见一面。见面的时候,他突然对其母亲说:“你将耳朵凑过来,我要跟你说句悄悄话。”那位母亲就将耳朵凑到了儿子的嘴边。谁知这位儿子一句话没说,上去死死咬住了母亲的耳朵,硬是将耳朵咬掉了半个。儿子恶狠狠地对其母亲说:“如果我当初小偷小摸时,你揍我、管我,我就不会一步一步走向犯罪。今天这个结果,都是你一手造成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探寻,因为长辈也是听来的。但是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母亲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

WDCM上传图片

网上还有这么一个案例。某人参加一场婚宴,她坐的那张桌子上,小孩子特别多,她旁边是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每道菜一上桌,男孩就赶紧抢;特别是遇上他爱吃的,干脆就死按着盘子不撒手,或者端起盘子都扒拉到自己的碗里。男孩的母亲就坐在他旁边,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有人实在看不过眼,笑着对那位母亲说:“这孩子胃口真好!”母亲没听出弦外之音,笑呵呵地说:“是的,不用操心了。以前也不行,跟着出来吃宴席,什么都不拿,真是气死我了,回去就骂一顿,现在好了,什么好吃什么。”这位母亲说得一脸得意,别人则听得目瞪口呆,也不用奇怪孩子在桌上的不良表现了。一位低素质的母亲教出了一位熊孩子。

优秀的母教,是未来中国之希望。企业家许仰东先生一篇叙述其真实经历的文章,让人看了以后十分感慨,摘录如下:“我登上3月28日上海飞悉尼的航班。刚上机,空姐送上了巧克力和一封《致歉信》。信的全文不长,但很真诚——

‘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

晚上好!

我是一个刚满6个半月的小宝宝,在此向您们请安了!

今天有幸和你们同乘一个航班去悉尼,在乘机过程中也许会因为我的哭闹影响到大家的休息,对此我深感不安和歉意。我妈妈会尽可能地安抚好我,请大家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红色的《致歉信》和爱心巧克力,放在我的面前,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在旅途的飞行客还是第一次。

一次平常的旅行,变得有点不平常。才6个月的孩子,第一次出远门,10多个小时飞行,即使在旅途中哭闹,也是正常的事。

这是一封不该致歉的致歉信。它不仅让人敬畏了文明的高度,更感动于如此多远行准备中,对陌生同机旅客的礼貌、关爱和友谊。

我看到一位外国乘客与我一样,把这封《致歉信》放进了公文包。我相信,他一定也是在珍藏这次旅途特别的记忆,以及一位中国母亲对孩子的态度。

我祝福那位才6个月的婴儿,拥有这样的母亲,应该是他人生最大的幸运。”

许仰东先生强调:“有其母必有其子。那个仍怀抱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应该是未来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分子,那封由他母亲代写的致歉信,既是他人生第一次远行世界的记录,也是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次‘胎教’。”“在这封平常的致歉信中,我看到了某种希望……”

当然,父亲对子女的影响也很重要。那么父亲应如何发挥作用呢?我赞同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最好的家庭关系是母亲爱孩子,父亲爱母亲,母亲和孩子一起爱父亲,而父母关系越好,一个孩子的性情就越好。“妈妈在做饭,爸爸给她捶背,孩子看在眼里会特别幸福、快乐;相反,家里就妈妈一个人操劳,爸爸什么都不管,还跟妈妈打架,妈妈一会儿温暖、一会儿暴躁的不稳定情绪就会带给孩子。”

WDCM上传图片

回顾历史,同样如此。可以看到,家风好,家长优,则家族兴旺发达;家风坏,家长劣,则家族衰弱败亡。

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治家严谨,以“清白吏子孙”作为家训严格要求后人,清白家风代代传。根据中央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的介绍,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官至太尉,除了应得的薪饷,所有的收入,一律归公。出门的时候,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杨震正是以自己的言行作则,教育子孙们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购置些产业。杨震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杨震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于律己,对子女也一样严格要求。那么,以清白传家的杨震,他的后人会有怎样的为人和成就呢?

翻阅杨震后裔的人生轨迹,他的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风影响,个个都博学而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特别是杨震的第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杨秉的儿子是杨赐,杨赐的儿子是杨彪,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杨氏后人到了北宋,产生了著名思想家杨时,一生官显名扬,但他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也是杨震的后裔,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个个都是清明正直的英雄。到了南宋,出现了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退休回乡后,家里只有父亲留下的一栋老屋,仅可遮风避雨,被宋宁宗称为“当今廉吏”。杨士奇则是明朝的杨氏后人,曾辅佐明朝四位皇帝,可谓官高权重,可他从来不谋私利。他虽在京为相几十年,但他的妻子却一直在老家以农耕为生。

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法宝。

与杨震相反,西晋开国元勋何曾,“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何氏无遗种”(司马光语)。根据复旦大学姜鹏博士的介绍,何曾在魏晋之际,权势煊赫,门庭鼎盛;但是他尚奢豪,求华侈,他每天用于饮食的钱财超过万金,即便如此,仍然感到味道不佳,说无下箸处。更糟糕的是,何曾没教好子孙。从家族史的角度看,何氏子孙无一例外遗传了何曾崇尚奢华的基因,并将奢华升级,从日食万钱,上升到日食二万。

《资治通鉴》第八十七卷这样记载: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相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意为:何绥是何曾的孙子。当初,何曾曾在武帝司马炎的宴会上侍奉,离开宴会后,对儿子们说:“皇上开创伟大的基业,我每次在宴会上见他,从没有听到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是听他说平生的一些日常事情,这不是替子孙后代考虑的作法。他只考虑自己,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你们还能够免祸。”指着孙子们又说:“他们一定会遭到国难。”何绥死后,哥哥何嵩哭着说:“我们的祖父几乎是圣人啊!”何曾生活奢侈,吃饭一天要耗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儿子何劭,一天吃掉二万钱。何绥和弟弟何机、何羡,更加奢侈,给人写信,用词非常傲慢。河内人王尼看到何绥写的信,对人说:“伯蔚(何绥字伯蔚)身居乱世还这样自负傲慢,难道能免祸吗?”听的人说:“伯蔚听到你的话,一定会害你。”王尼说:“等伯蔚听到我的这些话时,他自己已经死了。”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于世了。)

司马光的评论是:何曾议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意为:何曾议论晋武帝苟且懒惰,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考虑,而预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子孙一定会卷入这忧虑当中,多么英明!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效仿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

在政局动荡之际,何氏家族逐渐走向衰弱,最终不仅完全退出政局,后来连生存下来的都没有了(何曾死于278年,永嘉末年是312年,前后只有34年,就“何氏无遗种”了)。何嵩哭何绥的语言,可以明显反映出何氏家人将这种衰弱归咎于时代的混乱。司马光却将何氏家族的败亡从当时实际的政治局势中割裂出来,将其归罪于何曾;何曾的负面示范致使其家族奢侈、傲慢,不懂治家之道。

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意为:庸庸碌碌的人因为懒惰而导致一事无成,而那些天赋异禀的高手,却常常因为骄傲而失败。)后来曾国藩总结的更精辟:“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就何氏家族的走势来看,从何曾到何劭,再到何绥,本事、品行、人缘都不见长,唯奢靡之风见长。不仅如此,何绥兄弟成人仕宦之后,不仅继承了祖、父两辈人的奢侈之风,还变得更加傲慢、无礼,在给他人的书信中频频透露出这种倨傲的气息。故而有见过这些信的人评论说,何绥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却矜夸、自恃如此,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所以说,这样的家族即便生活在太平盛世,也未必能持久。司马光把何氏家族的败亡主要归因于其家族自身的原因(不懂治家之道),而不是只归因于混乱的时代,是非常有见地的。

(王伯军系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