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国际]上海诺科学校:开启生涯智慧 诺科有料!

时间:2020/1/10 13:37:44

来源:上海诺科学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生涯体验工作坊是诺科生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诺科结合社会资源进行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实践。近日,上海诺科成功举办了五个平行的生涯体验工作坊,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工作坊让学生体验和了解不同的职业、行业、技能或者一种生活。同时,工作坊也对家长开放,为家校沟通、亲子互动搭建良好的桥梁。

WDCM上传图片

此次生涯体验系列活动,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将学习课堂翻转,增强了学生们的体验感和互动性,以各种专业有趣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寓教于乐,丰富内涵。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纷纷表示生涯活动“有趣”、“有料”、“有意义”,使自我得到了提升与收获。下面,一起听一听同学们的参与感受吧:

平行工作坊一:茶文化体验专场

WDCM上传图片

章子川:

通过组织这次茶艺生涯体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让我明白了,准备好一次活动其实不容易,需要提前去看会场,还要准备服饰、道具,计算好整个活动需要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身为活动的组织者,我必须负起自己的责任,把这次体验活动准备到位。体验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一点儿担心,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者是同学们会觉得体验很无聊,但现场看到同学们的脸上一直带着笑容,也很认真的在听老师讲解,我也松了一口气。感谢在这个筹备过程中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也谢谢同学们能够喜欢这次活动;我也很荣幸能有机会将我们的家乡特色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了解这种新的国粹,让中国茶文化也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跟着我们这些即将出国的学子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张天翼:

我和妹妹参加了茶文化专场活动,从请来的专家口中我不仅了解到恩施玉露茶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还收获了有关它原始来历中的一个浪漫的爱情传说!茶文化专家还告诉我们说,在他们那边比较落后的时候呢,每逢女儿节,年轻小伙与菇凉对坐喝茶时,男方便会喝着玉露茶唱着《六口茶》的恩施民歌向心仪女孩打听其家庭消息以求亲……哈哈,真真是有趣啊!现在这民歌我还能朗朗上口,实在是难忘!容我吼几嗓子: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

······

收!最后呢想说:活动很精彩,从中也了解到了不少有关茶的小知识,也学会了许多喝茶的小讲究!

平行工作坊二:软陶制作体验专场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童瑶:

星期五下午,我们诺科学校举行了工作坊活动,我参加了我从来没接触过的软陶。

捏软陶很需要耐心。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软陶,适应总是需要过程的。刚开始我完全不知道从哪开始下手,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做起来也越来越顺手了,渐渐地我开始对这门艺术提起了兴趣。在老师的介绍下我又重新认识了软陶,也惊讶的发现软陶原来也可以有那么多艺术表现形式:软陶不仅可以用来捏娃娃,同时你还可以用它来装饰你的笔记本、相框,做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手工DIY;而且通过这次制作软陶使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踏踏实实做,总会做出好的作品。

吴懿: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校这样的活动,我的体验项目是陶泥,这次的活动让我很好的认识了陶泥的历史来源、文化,和怎样去制作。

当我和我们班一起参与体验的同学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们看到每个桌子上都有老师们给我们精心准备好的陶泥。从老师的介绍中,我们不仅知道了中国烧制陶器的历史,还知道了原始社会制造陶器方法的演变: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型,后来发展为先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型,将其内外用手抹平。

接着我们开始自己试着做软陶雕塑,利用工具捏造了一个又一个作品。我看到有的人做了一个派大星,生动又可爱;有的人做了一个圣诞树,圣诞树上还有一颗小星星,非常的漂亮……

这次的体验活动很精彩,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于陶泥的知识呢!

平行工作坊三:音乐剧体验专场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陈韬略:

近日,我们学校开展了生涯体验工作坊的活动,我对演艺还比较有兴趣,就报名参加了。下午的时候,活动开始了,参加演艺的同学还是挺多的,有许多同学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疑惑地讨论着演艺工作坊要干什么?是要演一出话剧吗?时间到了,两个穿着绿色背心的老师给我们描绘了高山族庆祝时跳的舞蹈还有唱的歌,男老师高旷悠远的歌声和场景描绘立马把我们带入了高山族篝火会的情景中。老师说要教我们高山族的舞蹈,他先给我们示范了一遍,一边跺着脚一边高声唱着歌,最初的时候,同学们似乎都没有看懂他的步伐,老师就一个一个动作耐心的和我们讲解。等到大家普遍理解后,老师让我们手拉着手跳这个舞蹈,但是很快,大家的步伐就乱了,有的先踏左脚,有的先踏右脚,有的人忘记拍手,有的人跟不上节拍,但是在通过老师的纠正和一次次的团队练习,我们学会了。就这样,大家手挽着手围成一个圈,跳起了高山族的舞蹈。虽然当时还没到晚上,但我似乎有了一种在高山上和同学们围着篝火一起庆祝的感觉,是那么的开心!这一次的工作坊意义非凡,老师不仅仅教会了我们高山族的舞蹈,更教会了我们碰到困难不要放弃,不要责备他人以及重视最宝贵的团队合作。

郭仕浩:

学校举办了生涯体验工作坊的活动,我报名参与了“演员扮演”演艺专场。会场上,为了让我们放松并更好地融入活动,来自高山族的老师先让我们玩起了反应游戏。随着老师规律的节拍,同学们应声做出来相应的动作,本来尴尬害羞的气氛就这样一下子被化解了。之后又让大家手牵手围成圈,随着高山族的特有步伐和寓意,我们学着唱起了那里的名族歌谣,老师一句,同学们一句,高昂豪迈的歌让我们彻底放松了身心。最后老师分解了高山族的舞蹈,同学们分成三组,逐步学习,最终收获满满,大家都很开心。

这两位老师都是专业的音乐剧演艺人员,但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演艺工作似乎并不是一个那么遥远和陌生的体验,放松状态下的输出才更能打动人。通过此次工作坊的体验,我还了解了高山族的习俗,也深刻体会到了诸如此类的“非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朱亦林:

一进门看到两位老师在随着音乐打鼓跳舞,我瞬间就被他们身上散发的民族气息所吸引到了。经过介绍,我得知他们是来自台湾高山族的老师,曾经当过演员歌手等等,他们对艺术创作和表演有着深入的钻研。

接下来老师带着我们模仿高山族手拉手一起唱歌跳舞。一开始,许多同学都很放不开,但是后来通过声乐的训练大家渐渐进入了状态。紧接着我们又通过拍手和舞蹈找到了对于节奏的感知,最后临近结尾老师还教授了我们几个唱高音的小技巧。

总得来说,这次演艺体验让我对于艺术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让我理解了艺术的表现方式可以以任何方式,画画可以表现艺术,语言可以表现艺术,唱歌可以表现艺术,舞蹈同样也可以表现艺术。回味一下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是艺术的体现,我们脑海里高大上的艺术其实无时无刻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我们作为忙碌的学生,不能盲目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着,而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物中的美。

平行工作坊四:古典乐器体验专场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沈楷笛: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所看到的仙人往往都在烟雾中素手抚着古琴轻弦。在我们一贯的印象中,弹奏古琴一事是高雅的,是脱俗的。在踏入古琴专场后,所映入眼帘的是数架摆在一张张桌上的古琴。同学们跃跃欲试,不断尝试着去拨动琴弦。活动正式开始后,古琴专家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古琴的发展历史:其外观形状,其应用范围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愈来愈高的乐器地位。而后老师与我们互动着,教我们自主弹奏一段旋律。同学们都很享受着自己抚琴的感觉。整个活动在老师悠扬的琴声——《大鱼海棠》中缓缓落下了帷幕。大家纷纷沉醉其中,表示受益匪浅,更是享受了传统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黄朝政:

这回学校组织的生涯工作坊,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平日生活中难以接触的东西,特别是我参加的中国古典乐的体验更是加深了我对中国古老文化的认知。

工作坊的老师介绍了中国的古典乐器——古琴的由来与基础的演奏方法,我才知道一把小小的古琴竟有如此多的分支与种类,从先秦发展至今的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记载了中国5000年历史的繁盛兴衰,老师介绍的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一众形状各异的古琴,也代表了各个朝代不同的文化底蕴与渊源。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古琴让我们大胆尝试,从用抽象的方式教我们基础指法到简单曲子的演奏,让同学们也体验了一把当艺术家的风范,更见识了汉文化中的瑰宝之魅力。

平行工作坊五:园林花艺体验专场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骆也:

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虽然我准备了好几天,但仍有些紧张。

在几天前,选体验工作坊的时候,我就听见好些同学说选这个选那个,唯独没有选园艺的,我还以为到时候没有几个人呢!于是我怀着期待和紧张的心情等到了这天。当看着满屋子人的时候,我只感觉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前半部分有个做景观设计师的小姐姐讲了一下景观设计这个行业,她讲得很有意思,我们听得也很认真,稍微平复了一下我不安的心情。

轮到我讲的时候,我提着心吊着胆,缓缓走向屏幕,放出了检查过十来遍的PPT,迅速地讲了起来。其实就在几个小时前老师还交代过我,不要讲得太快,不然观众不好吸收我所讲的内容。但考虑到只剩下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后面还需要大家动手试着做,于是,我越讲越快,将做了几个小时的PPT用不到三分钟时间就讲完了。

最后一环节是大家一起动手种多肉,所有人都做得很认真、很小心,就怕把花弄伤了。在大家做的过程中,我也顺便给大家讲解了一些疑惑的地方,很快半个小时过去了。

看到大家认真听讲,又喜欢这些植物,我十分开心。

Jessie:

花艺专场的前半部分,是一位做园林设计的年轻小姐姐先介绍园林设计这个工作,较小的年龄差距一下子和我们拉近了距离。她向我们介绍了在中国美院四年的经历以及就业方向,这个专业在我印象中不算多见。园林设计,用她的原话就是:为大地化妆。这是个有趣的表达。为了好好地为大地上妆,同学们在大学时期要对很多著名的建筑物和公园做实地考察,感受自然和人类文明的结合。在大学的四个不同的阶段,学生有条不絮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园林设计师,包括从最基础的审美,而后眼光一直延伸到建筑的实用性以及美学价值。

通过姐姐的描述,我感觉到大学的教学和高中的教学是很不一样的。高中的时候老师们乐于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大学的课程却更专注在专业课程上,教会学生怎样和社会接轨。我的梦校的大学课程只有三年,加上对于大学的了解大多都来自数据,所以我心中一直有一块石头,担心大学不能让我锐变成一名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讲座中对于大学课程的介绍让我豁然开朗,更加明白了大学的经历对一名学生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后半部分Ula学妹介绍了关于多肉植物的一些知识,譬如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小的多肉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品种,这其中还有它们不一样的习性。Ula对于多肉的熟悉程度让人非常崇拜,双手一翻,这些小东西就都乖乖地听了她的话。种多肉的环节也非常有趣,不得不说,这次活动很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