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网文新观察》文学作品合集

时间:2020/7/1 16:49:26

来源:网文新观察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网文新观察》电子刊于2016年创办,经过编委会的努力,在网络文学评论界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本刊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指导、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是上海网络文学评论新阵地,共同助力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

本刊辟有解读网文、类型研究、大神专栏、网络关键词、学术交流等主要栏目,欢迎您来函赐稿。

主管: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上海网络作家协会

协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作家俱乐部有限公司

编委:刘炜(血红)王小磊(骷髅精灵)

林庭锋(宝剑锋)程铭(洛水)

张书玉(府天)侯庆辰(意者)

杨沾(雪夜)魏来(锐利)

林家羽(宝妮)

社长:王若虚

主编:蔡骏

副主编:丁烨张永禄

编辑部主任:陈佶

编辑:葛梦钰李昱缇

美术编辑:克泽风

通信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675号6号楼308室

邮政编码:200040

联系电话:021-54047175转280分机

投稿邮箱:wwxgc675@126.com

大神絮语

漫天风花雪月的字(三)

文/血红

我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软件。

在1998年前后,这算是各大高校最火爆的专业之一。托了高中成绩不错的福,我考上的大学,在全国排名较高,专业能力较强,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较广。

我写作的速度,算得上不慢。稳定的平均时速,大概在一小时六千字左右,激情上头时,有过一小时九千字的爆发时速。

这种写作速度,除了感激爹娘给了一颗还算聪明的脑袋瓜子,也要感谢四年大学的养成。

大学之前,从未碰触过电脑,进大学后的第一堂课,就是熟悉键盘,练习打字速度。从一个纯粹的生手,到考核时分速达到了120字每分钟,大概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没记错的话,就是这样。

大一时,学校不许我们拥有个人电脑,唯恐我们沉迷游戏。

大二时,购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犹记得是CPU是300M的主频,64M的内存条,4.3G的硬盘,这已经是当时蛮中坚的配置。

欢天喜地地带着电脑回到了寝室,又DIY拉上了网线,学校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1999—2000年间,没有现在这么多精彩纷呈的游戏,没这么多选择。

那时候,在联网的大学生中间,比较流行的,是远古的文字MUD游戏。一个名曰ZMUD的登录器,一个偷偷摸摸挂在某中型机上的核心程序,一个纯文字互动的游戏,就让无数小伙伴栽进了坑里。

文字MUD,一切游戏内容由文字呈现,一切游戏互动由键盘指令输入。

无论是PK还是抢怪,或者做其他的什么任务,这是一个需要你疯狂输入指令,速度就是生命的游戏。于是,我就在这游戏中,愈发锻炼出了“纯意识流”的“码字技巧”。

单纯输入的速度不提,在很多时候,包括在写作的时候,真的没有在脑子里有过太多的构思。没有千回百转的斟酌,以及咬文嚼字的惆怅,一段段文字,就犹如它天生应该存在于那里一样,很流畅地写了出来。

这种写作状态,犹如梦寐,却又超出梦寐。总有人问我写作的灵感、卡文、构思、大纲之类的问题,而我只能一次次地苦笑,真没这些东西。

就是“纯意识流”。或许它早就存在于脑海中,等待着手指和键盘的碰触,“金风玉露一相逢”,于是乎,文字就有了。

以上是一段儿背景描述。这一段大学经历,说起来干巴巴,但是它的确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入泥潭深似海”,这是依旧挂在我们大学BBS的MUD版面上的警告词。

是的,通过文字MUD,认识很多泥友,然后开始线上线下的聚会。线下无非是吃吃饭,喝喝酒;线上,就是在BBS上漫无边际的灌水、聊天、吵架、互喷。

BBS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里聚集了高校中的很多精英、很多文青,以及很多的奇人异士。

受两个师兄师姐的影响,我开始在“红楼”版面,酸溜溜地胡诌一些怜惜晴雯、贬低宝玉的帖子;偶尔换个马甲,跑去“电影”版面,发两三句话抨击或者赞颂某部电影、电视剧;又或者,跑去“小说”版面,看看帖子,然后跟评几条。

最终,因为文字MUD游戏和BBS的化学反应,它们在我身上起到了神奇的发酵作用。

是受自己玩的那一款游戏的感动吧?

短短的三年时间,有师兄师姐毕业离开,有人离开了又回来,有各种吵架后发誓再也不玩的小伙伴,又偷偷摸摸地换了个小号,重新开始练级打怪。

不断有老人消失,不断有新人加入。

有在MUD中结成情侣的,小两口比翼双飞出国逍遥,从此一去不返。

也有新加入的小师妹,和我同年级的兄弟一见倾心。

线上线下,三年时间,各种故事让人应接不暇。

小小的MUD,小小的江湖。

风花雪月,生离死别,恩怨情仇,刀光剑影,小小的江湖,小小的世界,勾勒出了小小的红尘千姿百态。对那时候稚嫩而苍白的我而言,一个古老的、互联网文字互动游戏中发生的东西,却在白开水一样无聊的大学生活中,给了我极强的刺激、刺激、刺激。

于是,我开始在BBS上写东西。

害羞,不敢让熟人知道那是我的东西,于是乎,就用了新登录的账号。

我们玩的是《西游记》,里面有方寸山、普陀山等等宗门,每个玩家,就在这些宗门中进进出出,拜师学艺,西行取经,打怪升级,进而相互PK,嬉笑怒骂。

每个宗门,我给它造了一个人,给它拼凑了一个江湖人生。有恩仇,有爱情,有道义,有执着。现在回头看来,文字稚嫩,构思简单,情节单薄,篇幅极短,唯一可赞颂的,或许就是那时候写这些小短文,投入的感情是真挚而实诚的。

回应之前第二章的内容。

有了电脑,有了网络,有了BBS和校外最原始的论坛,一些西方魔幻小说,被热情的读者翻译成了中文。一些对文字有着冲动的读者,模仿这些西方魔幻小说,开始了中国最早的玄幻小说的创作。

很迅速地,在我们的台湾岛,出现了集群化的网络作者。

《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星战英雄》《星路迷踪》《风姿物语》《紫川》……还有很多很多我已经忘了名字的作品,在那时开始大量地涌现。

我在BBS上静静地等候。

我在论坛上静静地等候。

我在极少数的作品翻译转载网站上静静地等候。

三五天,一小章。

半个月,一小章。

一个月,一小章。

渐渐地,看的书多了,脑子里乱七八糟、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越来越多。因为之前那些小短篇,被泥友们知道后受到了些许夸奖,于是心里有一种冲动,要不,也写点东西出来?

但那时候毕竟是胆怯的,而且是懒散的。

懒得写,而且不敢写。

总觉得,写个一两千字的短篇,就是高中作文的水平,无所谓的。

但是要写上几万字、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长篇,而且要长期地、一年两年地写下去,总感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没感觉自己会去正儿八经地写东西。

可谁能想到呢?时光荏苒,到了2003年,终究是踏出了那一步。

(本文作者系上海网络作协会长、起点白金作家)

网文前沿

黄易与中国网络小说

文/李强

摘要:黄易尝试融合科幻、武侠等诸多类型,加入了玄学元素,促进了“玄幻小说”的诞生,这大大拓展了类型小说的模式,为网络小说贡献了“玄幻”这一最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类型。同时,黄易在《寻秦记》中对“穿越”设定的创造性运用,也使这一设定打开了类型故事的丰富可能。在网络空间开启之后,黄易的探索被延续,其成果也被大大丰富。

关键词:黄易;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穿越

在中国网络小说发展史上,黄易绝对是有开创之功的作家。玄幻小说这个网络小说中体量最大、最活跃的类型,得名就是因为黄易所写的一种“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的小说”[1]。从中国类型小说演变的历程上看,黄易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资深网文评论者weid认为,“2001年1月,黄易出版社《大唐双龙传》终章第63卷付梓发行。武侠时代终结,大幻想时代来临。”[2]

黄易(1952—2017),本名黄祖强,因为喜欢玄学及《易经》中的“日月为易”,便取笔名为黄易。他从小在外公的影响下熟读武侠小说,尤其受到司马翎的影响。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专攻传统中国绘画,曾获“翁灵宇艺术奖”。1979年入职香港艺术馆,后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黄易曾专门研习过相术、星象。1987年在《武侠世界》发表武侠小说《破碎虚空》,1989年辞职,专心从事创作。1991年,黄易成立黄易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代表作有《超脑》《诸神之战》《覆雨翻云》《大剑师传奇》《星际浪子》《寻秦记》《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封神记》《日月当空》等。其中,《日月当空》曾于2012—2014年在起点中文网连载部分。《寻秦记》《大唐双龙传》《覆雨翻云》已被改编为影视剧。

一、“玄幻”的诞生:元素融合与类型创造

黄易的创作是从武侠小说起步的,受司马翎影响较大。但当他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投稿到出版社时,“对方告诉我:‘现在武侠小说除金庸、古龙外,便没有市场空间。你要么不写,要么就写科幻小说吧。’所以我写了第一部科幻小说《月魔》,就是后来结集的《玄侠凌渡宇》系列第一本。”[3]在黄易之前,香港作家的类型小说创作就有兼收并蓄的特征,例如几乎与金庸同时的倪匡就吸收科幻、冒险元素,创作了“卫斯理”系列。

在黄易的创作里以“异侠”系列、“玄幻”系列以及“历史穿越”设定对后来的类型小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在他最初的设想里,“异侠”“玄幻”“穿越”都是武侠小说的可能性。他曾用“1+X”这个方程式来描述这种状况:“‘1’指的是还珠楼主、金庸、古龙、温瑞安等这一个清晰的武侠小说发展脉络。到金庸达到了顶峰,而在他之后武侠落到了前所未见的低谷。直至机缘巧合下我写出了《破碎虚空》,我对武侠的热情又回来了。我觉得武侠很有前途。‘X’指的是武侠小说无限的可能性,我要做的就是这个‘X’。不管玄幻、穿越,神话,或者其他的形式,都是这个X之一。”[4]

黄易的描述自有道理,但事实上,随着“X”的引入,黄易所说的那个“1”,也会发生变化。这种“1+X”所构成的新种类,其实已不是“武侠”所能涵括的了。黄易最早给武侠小说带来新鲜血液的作品是《破碎虚空》(1987),这部小说展现了黄易小说的基本风格和价值取向:不避最低的欲求(例如性),不懈探讨终极问题。这种联通武学与天道,探索极限的气魄,超出了传统武侠“为国为民”的家国天下格局,而变成了有些形而上学意味的、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探寻。

这些终极意义的提出,并不是刻意的引申,而是与现代的科技文化观念相关联的(黄易曾强调过“黑洞理论”对《破碎虚空》的影响[5]),将现代社会的虚空感用一个古老的武侠故事的结构展现出来。后来的《覆雨翻云》(1992—1994)更是将这种探索推到极致,浪翻云和庞斑两大绝世高手,难逃一斗,但他们结局是“破碎虚空”而去。黄易的创作,最初是为了武侠的那个“1”而出发的,在经历了“X”之后,“武侠”似乎得到了拯救,但也就被“终结”了。“玄幻”这个全新类型,就此诞生。

“玄幻”是出版社提出的概念,黄易玄幻小说中的代表是凌渡宇系列[6],主角凌渡宇在西藏长大,留学美国获得双博士学位。他修炼密宗,又有超人灵觉,做到了“中西合璧”。后来命名为“玄幻”的小说,也不止这个系列。总体来说,早期的玄幻小说,比科幻小说有更多的现实感和自由度,又比武侠的世界架构更加开阔宏大。

阅文武侠频道主编ZENK曾总结对比玄幻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关系,“旧有的玄幻小说依旧有很多武侠的影子,但它打破时间、空间、背景所释放出的想象力横扫了整个网络原创世界。武侠小说的世界与之相比顿时就显得故事老旧,气象不足,格局太小。”[7]反观“玄幻”的“金手指”,想象力的提升,去掉真实世界常识的限制,新元素融入,节奏控制,升级体系的细致化、数值化所带来的更加快速的爽感、新奇度、冲击力,是武侠小说之前所无法达到的。二来,“当大师们老去,武侠小说所要面对的不只是玄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伴着日式动漫而来的奇幻、老牌的仙侠,更接地气的网游,在这一波波满足眼球,满足阅读胃口风潮中,网络原创武侠小说只能躺倒认捶,渐渐为读者所遗忘。”[8]不过,武侠小说有自身的体系和精神气质,它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即便日渐“小众”,也会有其独特价值。

除了上述缘由,“玄幻”类型还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是一个全新的、处于变化之中的类型。到后来,“网络文学网站对它的划分和指认也极其随意,这使玄幻实际上沦为了一个类型大口袋,凡是不能归入修仙与奇幻的幻想小说,都可以放到这一类型之下。”[9]

二、作为类型小说突破关键的“穿越”

黄易对网络类型小说的另一大贡献是“穿越”的设定。“穿越”是指主角由于某种原因(通常是意外事件)到了过去、未来或平行时空。穿越的基本设定能够有效地组织YY叙事。穿越者古今境遇的反差带来戏剧化效果。更重要的是,穿越者拥有现代知识和记忆,使得小说代入感较强,穿越者“先知”的“金手指”,使其能够在异时空里呼风唤雨,使读者获得各种YY“爽感”。[10]

作为故事设定的“时空旅行”很早就有,例如古代的《枕中记》(沈既济)、《南柯记》(汤显祖)。有意识地处理时间维度,是一种现代性的意识体现。现代小说中的“穿越”,在十九世纪勃兴,美国有马克·吐温的《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在中国晚清小说里有《新石头记》(吴趼人)、《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新中国》(陆士谔)等,主角一般“穿越”到未来。王德威将这些小说归入“被压抑的现代性”的代表类型——科幻小说,认为“晚清作者自西方科幻小说里借来‘未来完成式’的叙述法,得以自未来角度倒叙今后应可发生的种种。”[11]

直接促使中国网络穿越小说兴起的是台湾作家席绢(《交错时光的爱恋》,1993)、黄易(《寻秦记》,1994)的穿越小说以及“穿越剧”(2002年,《寻秦记》被改编为电视剧,大陆第一部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也诞生)。这些小说和电视剧引发的“穿越”热潮刺激到网络小说,“穿越”很快成为网络小说最常用的小说设定之一。

“穿越”设定并非黄易的发明,但他成功运用这一设定来讲述现代精神欲求,并探索出一种快感模式,这是有开创性意义的。这种开创性,集中体现在其小说《寻秦记》(1994—1996)中,该小说讲的是当代特种兵穿越到公元前的战国时代,在那里寻找嬴政并助其即位的故事。该作后来被TVB改编成电视剧,2001年在大陆上映,反响热烈。小说加上影视剧的影响力,使得黄易此后被不少人追认为“穿越小说之父”。

此前小说中的“穿越”设定,撬动了时间之维,打开了古今联通的可能,为类型故事开辟了无穷空间。《寻秦记》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可以复制,也可以丰富的类型小说快感模式,为其后的穿越小说“立法”:在穿越者技能方面,项少龙是特种兵,有高超的生存技能和丰富历史知识,这也成为后来的穿越者常见的设定。在“爽点”方面,穿越过去之后介入历史进程,创立千秋大业,与秦始皇之类的历史英雄发生关联,甚至一起做着关系国族兴衰、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与此同时,主角还得到众多美女青睐,满足开“后宫”的欲求。在建立不朽功业之后,主角还能全身而退,逍遥自在。

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穿越”设定也让一些此前无法展开的思考成为可能。穿越小说,抛开了一些关于现实合理性的法则,引入了无法解释的现代黑科技,甚至魔法装置。这些设定,将武侠小说无法讨论的一些现代性难题以一种直接、浅俗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超越时空的古今对话里,在跨越物种的人魔之争面前,究竟何为现代?何为人性?何为正义?这些终极问题都在全新情境中被提出,又以一种读者喜闻乐见的模式去探求答案。

可以说,黄易以一种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方式,以“X”改变了“1”,为武侠之后的中国类型小说开辟了新天地。后来,随着网络小说类型的丰富发展,穿越作为基本元素融入了许多类型中。现在人们已经很难用“穿越”来概括一部小说的基本设定了,更多地将其作为一个标签,进入具体的类型分析。

三、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与新历史

黄易在1991年成立了黄易出版社,连载出版自己的作品。成立出版公司之后,保证了连载速度,以每两年一部两三百万字的小说的速度进行连载。这种节奏和体量基本上也为后来的网络类型小说承袭。可以说是在旧生产机制下,为新的文学写作形态做了准备。

热爱类型故事的读者,也聚集在网络空间并组建平台。1998年先后出现了文学城、黄金书屋、书路等文学书站,在书站和一些BBS上,有许多从港台扫描的类型小说,其中的重头戏就是黄易的《大唐双龙传》。[12]这些扫描作品,在一段时间内满足了大众读者对类型小说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大陆网络类型小说创作的“启蒙”,毕竟此前没有如此规模的类型小说进入大陆读者和作者的视野以供参考。这一时期,在西陆BBS上聚集了大批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的爱好者,他们形成了小版块、小圈子。2001年之后,从西陆BBS陆续分离出了龙的天空(2001)、幻剑书盟(2001)、起点中文网(2002)、翠微居(2002)、天鹰(2003)等类型小说网站。经过一些网站的艰辛探索,最终起点中文网的VIP在线收费制度取得了成功,并建立了各项制度,推进了网络类型小说创作的职业化。在这套生产机制支持下,网络类型小说呈现了繁盛之势。

历史充满戏剧性,作为“开山祖师”甚至“启蒙者”的黄易,后来也参与到了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中。2012年11月,黄易在起点中文网发布新作《日月当空》。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作家的黄易和起点中文网所有网络作者一样,需要每日更新新书章节、享受同样的‘微支付’分成模式、参与起点中文网的各种榜单评选以及接受读者粉丝的评论和打赏。”[13]在起点中文网那里,黄易属于“传统作家”,虽有“致敬”,但并无特殊待遇,他仍然要进入相对残酷的网络连载机制竞争。《日月当空》在起点中文网上线一周之后就进入VIP收费模式(一般网络小说要写到30万字之后),上线不到两周即获得60万点击数,成为起点中文网24小时热销总榜第一名、新书畅销榜第一名,并且冲进起点的月票PK榜前十位。[14]这一开端是惊艳的,黄易也进入了2012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2014年,《日月当空》下架。[15]此后,黄易未在网络连载小说。

总体来看,在网络媒介变革发生的前夜,黄易吸收传统资源,融合类型元素,创造了“玄幻小说”这一有效满足现代欲求的全新小说类型。他还将“穿越”这一设定的模式落到实处,为网络小说贡献了一个新起点,成为网络小说的“开山祖师”。黄易的启示在于,作家要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尝试转化既有文学资源,为文学传统的承续和文学版图的融合与新生提供可能。

(注释见下页)

注释:

[1]叶永烈说,“‘玄幻小说’一词,据我所知,出自中国香港。我所见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说,是1988年香港‘聚贤馆’出版的黄易的《月魔》。当时,‘聚贤馆’也准备出版我的作品,出版商赵善琪先生送给我一本香港作家黄易的小说。赵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这是‘玄幻小说’一词首次亮相,并有了明确的定义。”(叶永烈:《奇幻热、玄幻热与科幻文学》,《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27日第14版)不过,网友读者lubo991考证:“据我从1988年11月初版的博益出版社《月魔》和1991年7月初版的聚贤馆《迷失的永恒》看出,叶永烈先生‘出版商赵善琪先生送给我一本香港作家黄易的小说’那本小说应是1991年聚贤馆的《迷失的永恒》而不是1988年博益的《月魔》。《迷失的永恒》有一篇赵善琪先生写的叫‘独特引人的风格’的序言,第一段是这样的:一九八八年底,黄易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月魔》后,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lubo991:《关于“叶永烈所说的玄幻小说的最早出现”》,百度贴吧黄易吧,发布日期:2012年5月28日,https://tieba.baidu.com/p/1619444432,查询日期:2020年3月8日)

[2]weid:《一部标签的丰富史,一则原创小说类型谈——试论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陆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与演变》,发布于龙的天空论坛,发布日期:2011年12月23日至2012年1月22日,网址:http://www.lkong.net/thread-527863-1-1.html,查询日期:2020年3月8日。

[3][4][5]田志凌:《黄易:武侠小说是1+X,我要做的就是X》,《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9年4月19日。

[6]凌渡宇系列包括《月魔》《上帝之谜》《兽性回归》《诸神之战》《光神》《圣女》《湖祭》《尔国临格》《浮沉之主》。

[7][8]ZENK:《ZENK讲武堂——浅论武侠的衰落》,阅文作家助手·ZENK讲武堂,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7日,网址:https://write.qq.com/portal/content?caid=6279640603511701&feedType=2&lcid=16856614172750590,查询日期:2020年3月8日

[9][10]参见邵燕君主编、王玉玊副主编:《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第250—251页,第263—264页。

[11]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5—16页。

[12]除了黄易,还有金庸、古龙的作品,《银河英雄传说》(田中芳树,1982)和《星战英雄》(莫仁,1998)。

[13]陈川:《黄易新作登录起点中文网》,《信息时报》2012年11月15日第C11版。

[14]《黄易新作登陆起点中文网上线半月荣登新书榜首》,环球网科技,发布日期:2012年11月15日,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9CaKrnJxKGd,查询日期:2020年3月8日。

[15]时任起点中文网常务副总编辑廖俊华称:“因某些原因,《日月当空》未能通过审查,无法从后台上传。出于同样的原因,前面连载了一年多的几卷内容,也一起下架。”廖俊华透露,起点中文网和黄易协商好,相互理解并解除了合作协议。参见张英:《黄易:穿越不是最重要的》,《南方周末》2014年5月29日文化版。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网络小说中男性角色的“英雄主义”

文/施鸥

摘要:当前网络文学的男频小说,以玄幻、仙侠、都市兵王文为代表,都是在表现主角的英勇、坚强等特征,但与传统的英雄主义又有明显区别。本文主要探寻网络小说英雄主角形成的社会根源及文化传统。古希腊神话和中国古典神话中的英雄、历史上的英雄、西方的弥赛亚主义、马克思的集体主义、抗日英雄和解放英雄、武侠小说、美国大片等,都或多或少对中国当代青年的英雄情结产生影响。但笔者认为,在无意识创作的背景下,网络小说里独特的英雄主义,其成因主要还是人类的天性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英雄主义;主角任务;男频

英雄主义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词,《辞海》将其定义为“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然而网络文学爱好者对以上定义可能不太满意,因为网络小说里的英雄主角,并不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尤其是“完成任务”和“自我牺牲”这两点。“任务”通常指的是他人委托,然而70%以上的网络小说的主角是为自己的目标而战,比如复仇,比如实现自我价值,比如变强,直至登上宇宙巅峰。至于“牺牲”?99%的网络小说主角能够活到大结局乃至永生,就算宇宙所有人都牺牲了,也不可能轮到主角。

从上面两点看,网络文学的主角是不是显得有些“自私”呢?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二十一世纪接受了现代文明教育的青年,反而不如古人崇高么?

“牺牲”一词来源于古代祭坛上的祭品,有三牲,当然也有用人做祭品的。我们就不说封建迷信了,单说鼓励普通人为国王牺牲,向教会捐献,这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和教会意志的体现,是落后的文明。至于完成任务,更明显了,统治阶级当然希望民众为他们服务。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最著名的十二功绩,就是宙斯要求他为人间的国王欧律托斯所做出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哈奴曼是替罗摩王子找回老婆。中国神话中的后羿、大禹都是受帝尧任命。忠于统治阶级而非主动为民服务,这算什么崇高?

所以现代网络小说中的主角不再为统治阶级服务,其实是个人意志的觉醒,属于时代的必然。当然,你可能会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你不为君王服务,但也应该为大义服务吧?

这一点我同意,但我想说,作家的本心,是由大环境决定的。

在中国近代民族危亡、统治黑暗之际,创作者自然会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民请命的追求。而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的经济成果,国富民强,救亡意识自然就不会那么明显。

当今中国仍处于被西方围攻的阶段,所以网络小说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也并不少,以齐橙为代表的作者,其工业强国类作品,比如《大国重工》等都是热门。即使是穿越到西方魔尘世界的幻想作品,作者也总是不忘展现东方思维和身为黄种人的骄傲。

作家的身份决定了其创作立场。新中国前四十年,生产资料重新分配,加上政治宣传,让民众产生了主人翁精神,所以作家创作时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时代产生影响。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私有化的扩大,越来越多人重新成为“老板的奴隶”,被要求为私人企业牺牲奉献,内心矛盾逐渐激化,摆脱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自然会体现在作品里。

简而言之,一个“奴隶”首先想的肯定不是造福全人类,而是先成为自由人或者老板,网络文学就是在满足这样卑微而基本的需求。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认为,上层艺术第一次从人民艺术中分离出来时,主要表达骄傲的情感,歌颂强者(英雄主义)是最重要的主题。而随着强者地位的稳固,生活腐化,上层艺术便开始向色情转变。第三个阶段,贵族们因享乐而变得颓废空虚,上层艺术又以孤独阴暗为主。可见艺术审美本身是会随着受众身份的变化而变化。

一代拓荒者——英雄主义。二代君王和贵族——享乐主义。三代贵族子弟——颓废主义。四代名门后裔——反思批判与崇古主义。

那我们看上面这么多“主义”都跟名门贵族相关,百姓又去哪儿了呢?

其实社会上层的心态一直在转变,但人民的生活却亘古如一,几千年前的原始人与现代的打工仔面临相同的境遇,那就是求生与过得更好。所以大众艺术永远处在对强者的仰望阶段,男性要成为英雄,女性要嫁给英雄。

我们看今天的网络文学,男频的升级文、女频的总裁文,就是这样的产物。

或许你会说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都没有追求,不懂得进步,但你要明白,大众文化几千年都在这样的圈子里打转,不是单靠谁批评几句就能扭转的。我们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就该明白,改变大众思想的前提是改变大众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当人人都是英雄,自然就不再迷恋英雄。那相对而言,网络文学毕竟是二十一世纪的文学,与千百年前的大众文学相比还是有很多进步,比如前面说了个人意识觉醒,不再忠于君王或宗教。

而说到宗教,就不得不提一种特殊的英雄主义——弥赛亚主义。

弥赛亚主义又名“历史英雄主义”,来自犹太教,说当下社会是苦难的,人民要一直忍耐到救世主“弥赛亚”出现。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并将在末世重生,而犹太教认为弥赛亚仍未降临。另外有研究表明,弥赛亚可能与佛教中的未来佛弥勒同源。

如果从这点来看,全世界流行文化中常见的“拯救世界”“王者归来”的情结,可能大部分来自弥赛亚主义。大家最熟悉的当数《黑客帝国》,主角尼奥就是救世主。

与传统神话中为了海伦、妲己而战的“俗”英雄们相比,拯救世界或为世人牺牲的弥赛亚,无疑更具高尚的意义,因此在上层社会更加容易传播。

我们这一代人看过的海外影视动漫,相当部分是基督教或犹太教徒出品,剩下的也受救世文化影响甚深。包括周星驰《大话西游》里的踩着七彩祥云的孙悟空,都有《圣经》中“驾着天云而来”的弥赛亚的影子。所以这样看来,弥赛亚主义应该将七零到一零后都“毒害”过N遍了吧?

男频的网络小说中就有很多救世的英雄和重生的王者,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弥赛亚主义还会衍生出其他观点,比如弥赛亚之所以会降世,是因为人类精神堕落,越来越偏离上帝造人的初衷。那么,人类几万年的文明,乃至自然界上亿年的进化史,都可能是在开倒车。而网络文学的洪荒流,也正是差不多的观点:越老的生物越强大。听上去挺危险的,网络文学已经被西方文化攻陷了么?

先别急,还记得之前我们说弥赛亚与弥勒佛同源的说法吗?

请注意中国古代自称“弥勒佛”的白莲教宗们,无一例外被镇压,死后也没获得“英雄”之名。可见拥有厚重历史底蕴和儒家根底的中国人,骨子里排斥这种东西。

西方各教的救世主,是以救赎众生为目的,那中国式的英雄呢?中国传统的英雄文化,最常见是两种结局,一是成神(孙悟空、二郎神等),二是成为名将甚至大帝(曹操、关羽、岳飞、赵匡胤等)。这点其实跟古希腊英雄们也是相似的,毕竟全世界无产阶级首先想的都是“升级”嘛。中国人不缺乏善良因子,拔刀相助是公认的中国英雄的美德,但中国文化里独独没有“救赎”这样一个概念。即使课本上已经对历史上那些忠君的英雄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展现了他们爱人民的一面,但英雄们救命、救穷、救国,却不会扮演救世主,拯救他人的灵魂,更不会认为自己有需要救赎的地方。

那难道中国文化天生格局比西方小,不够“博爱”吗?其实古代西方种族往往因强国或蛮族入侵而流亡,所以迫切希望出现仁慈睿智的救赎者。而中国自有“五德说”和“天命说”,君王乃至名将名臣都是星宿降世,他们对民众的统治是合法的,并且只存在一段时间,王朝的更替更像正常的生理代谢而非苦难,“五德说”完美地契合了社会进化论,健康的机体何需救赎?

所以中国民众已经习惯了历史的轮转闭环,即使异民族政权也可以纳入五德体系。在这种闭环体系中,以终结历史为目标的弥赛亚主义是很难进入的。

那中式英雄与弥赛亚救世主之间的差异,还是用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来展示吧——在中国人的视角下,逍遥自在的孙悟空是英雄,而抱着慈悲心想感化妖怪的唐僧是个笑话。

现代美国人爱当世界警察和人权法官,而中国坚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他国的主权和文化,中国网民还以嘲讽“西方圣母”为乐,这事实上证明了中国人更加崇尚精神世界的自由。

所以我们会看到,网络小说里的主角们,虽然也会行侠仗义,扶助弱小,但最终极的目标却往往是超脱飞升,进化到生命的另一层次。

当然,也会有许多历史类的网络小说,主角最终统一天下的,不过也与西方救世主不同。网络小说更注重的是地盘扩大的升级爽感,而且主角提升科技水平的欲望远远大于传播政治理念。

我们会被国外英雄们的牺牲和救世行为感动,但中国人有自己的理性升级思维,即修身、齐家、治国,最后才明德天下,按部就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哪个阶段就干哪个阶段的事儿。一个“穷”字展现了多数网络作者的现实地位,一个“兼”字则道出了作者们的平和心态:救世永远是辅线。

说到中国人的理性或者“功利”,我比较赞同的一种说法是,美国人受到浪漫的法国哲学影响,也就是唯心主义、人道主义、自由民主等;而中国人受到理性的德国哲学影响,讲唯物主义、集体主义等。

网络小说毕竟是在国内的环境下产生的,虽然书中有神仙鬼怪,但本质还是唯物的。主角不喜欢做圣母改变他人的思想,而是直接掌握权力(法力功力)、生产资料(法宝神器),改变他人的物质生活。只要物质极大丰富,每天都感受到快乐,人民的精神境界自然提高。

必须承认,网络作者都是无意识创作,但也正因为他们没想过在书里传播意识形态,所以网文里的英雄主义,才会如此符合朴素的原始英雄主义,让他们像动物一样去抵御外敌、捕获猎物、扩张地盘、争夺种族之王。而人们从小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又让这种英雄主义具有历史唯物观。中华传统的五德与九品升级制,则给网络文学的英雄主义建构了稳定的体系,形成世界文学中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作者常用笔名射虎,系长江中文网主编)

论近年女尊小说类型特征

文/钱杰妮

摘要:女尊小说作为网络言情小说类型的“子”类型出现在读者视野中,随着网络作者对该类型小说不断模仿创作,接受女尊小说的读者群体不断地扩大,女尊小说逐步发展成为女性作者创作的主要类型小说之一。本文从“世界”设定、情节模式、角色气质和人物关系四个方面分析近年女尊小说的类型特征,并反思女尊小说现存问题,以求通过对女尊小说类型的整体把握,发现女尊小说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女尊;网络文学;类型成规

女尊小说是21世纪初诞生并发展在网络平台的一种小众网络小说类型,是由网络作家创作,基于女性视角,以虚构的女尊男卑社会文化环境为故事背景的网络小说类型。2006年《四时花开之还魂女儿国》的连载标志着女尊小说类型内部形成稳定的叙事语法。2006年至2008年是女尊小说不断认可、发展自身类型的阶段。《四时花开之还魂女儿国》形成的“女尊男卑世界观”“一女n男人物关系”“宫廷权谋主题”的叙事成规,成为这几年女尊小说创作模仿的书写样本。2008年至今是女尊小说跨类的高峰期,女尊小说没有拘泥类型本身,它积极借鉴运用穿越、重生、种田、快穿、无限流等其他类型小说中的成规,从而不断地焕发新机。前期女尊小说和已经稳定的小说类型发生跨类,《潇洒如风(女尊)》在女尊小说的叙述语法中“移植”传统武侠小说的类型结构。《最鸳缘(女尊)》将女尊世界与仙侠小说的玄幻世界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女尊玄幻小说世界。《病娇美人的白月光》将穿书文独特的穿书设定运用到女尊小说书写中。2015年开始,网络文学一改原本的“虐恋+宏大”的叙事方法,甜宠小说和种田小说成为言情小说的主流小说类型。《柳色倾城》《论如何饲养一只黑化忠犬》《女尊之解战袍》《女尊之嫡幼女》等女尊小说在网络文学大潮的影响下,摒弃了早期女尊小说的宏大叙事语法,故事背景不再是国家、天下,而是将种田、甜宠这些要素加入了女尊小说中。后期,随着女尊小说成为成熟的小说类型后,女尊小说独特的类型特征开始不断影响其他小说类型。

一、“性别颠倒”的“世界”设定

女尊小说将小说情节发展建构在一个以女子为尊的虚拟“世界”背景中。这个世界大体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模仿历史现实存在过的已有社会生态,这个世界具有类现实的特征;第二种是完全脱离现实凭空构造世界,这个世界具有幻想的特征。无论哪种类型世界,创作者都必须遵守这个世界中以女为尊的“规则”,以女为尊的世界背景中的多数细节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左右人物模式的设定。

相较于网络言情小说,女尊小说中“养”和“被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女尊小说构建的虚拟社会将传统男女关系颠倒,女性成为“养”的主体,男性成为“养”的客体。在女尊小说中,家庭里母为子纲,政治生活中女君至上。在任何形式社会中,家庭是最古老最基础的自然社会。女尊小说的家庭——社会——上层建筑三者在称谓上保持一致性别特征,都表现出以女为尊的特征。这种特征深受该小说类型的受众群体追捧,在与女尊相关的贴吧里,有大量归纳女尊小说中称谓的帖子,这些帖子的发帖人甚至认为具有男性特征的专有名词,“皇上”“公主”等词出现在女尊小说中,会对她们的阅读造成障碍。

社会中男女权力力量的悬殊直接影响男女在婚恋模式中的地位。女尊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女性为主导的婚恋模式。整体看女尊小说的婚恋模式,不同于网络言情小说宣扬的“自由恋爱”“不爱不婚”,女尊小说婚恋模式呈现出“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同存的矛盾特点。单独分析女尊小说的婚前婚配形式,按照恋爱模式可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女尊小说中女性角色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方式为小说中角色定下婚事。第二种女尊小说则奉行着自由恋爱是婚姻的前提。但无论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恋爱”,女尊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都是婚前的主动方。

在父权制话语体系之下,绝大多数小说中的恋爱模式是“男主动,女被动”,动态模式是“男→女”的模式,而其中隐含的是“强→弱”的指向模式。在女尊小说中,原本的父权制话语体系被彻底颠覆,社会地位从原来的男强女弱变成了女强男弱,恋爱模式中的男女关系也随之改变,变成了“女→男”的恋爱模式。这种恋爱模式不同于言情小说中的“男主动,女被动”的男女恋、耽美小说中的男男恋、百合小说中的女女恋,反转传统恋爱关系中的男女所处位置,女性变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方,呈现“第四爱”恋爱模式的特征。

二、情节模式:建功立业和追求两性平等

与言情、耽美小说一样,当下的女尊小说由女性群体创作,作品叙事对象为男女双方,受众群仍旧是女性群体。由此可见,女尊小说也是“女性向”叙事性别写作中的一个大类。女尊小说抛弃了言情小说中“女性恋爱”的叙事主题,延续了女强小说的“女性成长“的叙事模式。女尊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存在着“建功立业——追求两性平等爱情”这一组心理矛盾,这组心理矛盾在小说类型发展中不断地拉扯,从而形成了各个时期拥有不同情节模式的女尊小说。

早期女尊小说中,建功立业模式是女尊小说最常用的一种情节模式。这种模式叙述的是女性角色在虚构的女性本位文化意识的世界中,站在社会强者身份的基础上,追求权力的传奇故事。权力的追逐包括对政治、经济、自然的征服。“女人如衣裳,男人如手足”的思想明显地贯穿在男权文化统治下的文学中,《三国演义》中女性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女尊小说有意识用颠倒性别的方式,反抗男权书写,于是出现性别倒置“男人如衣裳,姐妹如手足”的男性物质化的设定趋向,将男性视作获得利益的物品,而非“人”。这种模式下爱情这个女性写作最重要的母题退居到写作的边缘,加上女尊小说中男性物质化的设定,男性成为了一种物品。于是,在建功立业模式中,至尊权力的范围扩大,女性拥有男性的数量也成了评判权力大小的标准之一。因此,女尊小说中不仅有追逐金钱、武功、政治的小说作品,还有一部分小说作品叙述的是女主人公对男性角色身体和精神上的征服与占有,如《色遍天下》、《笑拥江山美男》、《折草记》等便属于这一部分小说。

经过女性狂欢式写作后,在言情小说观念和受众接受机制等外在干扰因素下,女尊小说出现了情节的变体,女尊小说开始回归平静,“去英雄化”特质突出。创作书写上不再执着于塑造出一位拥有和真实社会男性同等权力的女性形象,而是将女尊世界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回归到对真正平等男女关系样式的书写上。追逐平等恋爱模式的女尊小说注重刻画女性视角对于异性的尊重,对两性平等的执着,其核心仍旧是“成长”,从“不懂爱和权势的关系”到“理解恋爱中的双性关系”的成长。在这种模式下,女尊小说作者根据不同的读者阅读期待,在模式中加入不同的故事情节。“虐”和“甜”是这个模式下女尊小说作者常用的故事情节。言情小说中的虐恋,施虐者多为男性角色,受虐者是女性角色,而女尊小说施虐者普遍为女性角色,受虐者变成了男性角色。在女强男弱的人物关系影响下,女性角色对男性角色的“身”和“心”两方面不断地施虐。男性角色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弱者的姿态,而这种弱者气质激发了女性角色的征服欲,也激起女性读者的“母性”,本能地想要去保护弱者身份的男性角色。同时,言情小说创作者善于加入甜宠情节以帮助男女主人公顺利度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大量阅读带有甜宠标签的传统言情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言情小说中“甜文”的宠爱是有固定方向的,是男性角色指向女性角色。与同时期的言情小说相比,女尊小说中,宠爱没有了固定的指向性。女尊小说中男女角色之间的宠爱方式,是双向的而非单向,是男宠女,女也宠男。双向的宠爱方式也暗藏着女尊小说作者对爱情的认识:在情爱关系中,双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一方该承受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女尊小说不断发展,一部分女尊小说作者对女性成长有了多层次的理解,叙事过程中更加注重挖掘人性的复杂特点,有意中和建功立业模式和追求平等恋爱模式。这类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的成长一般拥有两条故事成长线,一条是女性角色在功业上的成长线,另一条是女性角色在爱情理解上的成长线,双线纠缠并进,女性角色在衡量功业和爱情两者的权重中不断成长。这种模式的女尊小说将“情与理的冲突”加入了女尊小说固有的情节模式中,将女性置换到传统文学中男性角色位置上,让女性角色经历男性视野下男性角色经常面临的困境,然后用角色在故事中的行动表达女尊小说整个受众群体对爱情的体会,和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三、气质翻转:“雄化”的女主与“雌化”的男性

女尊小说塑造了一批“摒弃女性气质”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批女主人公身上的传统女性气质特征几乎完全消弭,更多表现出的是独立大胆、坚强理性的男性气质。塑造女性角色时,有意识地“摒弃女性气质”是女尊小说作者想要打破男性权威最有力的体现之一。在男女性别认识上,女性往往具有阉割情结,默认自己是“去势”的一方,因为自身性别而产生自卑情绪,她们一方面崇拜男性,认为女人生来就是服从的一方,臣服于男性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否认自己的性别,嫉妒男性,想要成为男性。女尊小说的“雄化”女性角色的确带着女性自卑的性别意识,但除此之外,女尊小说受众群体创作出这种类型,更多是为了打破女性对自身的传统认知,打破传统男性话语体系的桎梏,增强对自身的性别认同。她们明白生理特征并不能成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划分,没有硬性规定说女性必须就是敏感纤弱的,男性必须是阳刚魁梧的。

女尊小说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种几乎完全雄化的女主人公类型,这种女主类型被称为“女攻”,根据这种独特的女性角色设定,网络上衍生出“女攻文”的小说类型。这类女性角色是将女性角色“雄化”彻底,女性不仅在男女关系中属于强势一方,同时在生理上也拥有了男性的生殖器官。随着女尊小说不断深入发展,女尊小说作者思考真正男女平等是一个什么姿态,通过构建一个女尊社会对于男女关系阐释有什么意义。女尊小说起始于解放男权统治下的女性的愿景,然而一部分女尊小说作者敏锐地感知到女尊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女性塑造在走向极端:大量作品只是通过简单的性别倒置,披着女尊外皮书写着男权故事。她们在创作中找到理性的女性塑造方法,塑造女主人公时,允许性别角色的自由选择,允许女主人公同时具有“男性气质”的侵略性和“女性气质”的温柔。

男性角色的“雌化”是女尊小说人物塑造的另外一个特征,这一特征在耽美小说和言情小说人物塑造中也占据标志性位置,这或许与女尊小说作者读者群体和耽美小说的作者读者群体呈交集关系有关。女尊小说和耽美小说一样偏爱塑造“雌雄难辨”的美型男性角色。女尊小说作者和耽美作者几乎是同一批人,网络耽美小说深受日本文学中“美少年”崇拜情结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美得没有性别”的少年形象。女尊小说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无意识地将“美少年”文化从耽美小说中延续到女尊小说创作中。除了外表、性格的雌化外,“男性生子”的人物设定是男性角色生理层面的“雌化”,这种怪异的人物设定看似是女尊小说作者深度YY的产物,但其深层是对男性角色“男性气质”的彻底颠覆,将男性角色从里到外的雌化。这一点也恰恰是女尊小说区别与其他小说类型的男性“雌化”塑造最明显的特征。

四、人物关系:一女N男

一女N男人物关系即一位女性和多位男性共同维系的情爱关系。这种情爱关系在言情小说已然存在,而在女尊小说中,这种关系直接发展成该类型小说人物关系的普遍特征,甚至成为女尊小说人物关系的显著特征。在这种人物关系模式中,女尊小说出现了男性主角不明和不可逆式女主男奴的两种人物关系特征。

男性主要角色不确定的女尊小说并不是只有极少数几部,而是占了女尊小说的绝大部分,存在男性角色不明的女尊小说被人戏称为“炒股文”。读者犹如置身在证券市场中,自己支持的男性角色就是自己手中的股票,自己支持的男性角色与女主之间情感起落如同股票市场的起降线,关注度是读者手中的资本,不论自己支持的男性角色与女主关系发展成什么样,读者都会在贴吧、评论区中宣传自己支持的男性角色和女主的匹配度,不同的男性角色支持者们各自为营,形成粉丝团体。网络虚拟社区的热议度与真实世界的网络小说受到的关注度是成正比的,女尊小说运用主角不明带来的受众群体的热议,给小说带来了小范围的关注度。然而,主角不明也导致女尊小说故事线复杂,不似普罗故事形态学中单一的故事线,复杂的故事线也加大了写作难度。

从性别角度来看,言情小说的家庭称谓具有高度的现实性,男子称自己妻子“老婆”“夫人”,女子称自己的丈夫“老公”“相公”;女尊小说则不然,男子称自己的妻子为“妻主”,女子称自己的丈夫是“夫侍”。“妻”和“夫”是性别指示词,“主”和“侍”带着强烈的女“主”男“奴”的色彩。女“主”男“奴”的人物设置隐含着性别上的主奴关系。女尊小说人物模式设置是主奴强制性关系和性别关系的叠加,是女为主,男为奴的人物模式,男性依附女性存在。言情小说存在通过强制、金钱、地位等方法实现男女关系的主奴关系,这种主奴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人物权势、地位的改变而改变,而存在逆转可能性。女尊小说中的主奴式性别关系是不可逆的,始终是女为“主”,男为“奴”的关系。

不可否认与早期类型创作的女尊小说相比,现在的女尊小说在主题、情节、语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女尊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来说真的一点“缺点”也没有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人非完人,孰能无过”,文学中也不可能存在着近乎完美的小说类型“晶体”,可以说恰恰是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才给了类型小说创作者突破类型界限的可能性。语言的随意性和同质化的故事主题是女尊小说比较突出的问题。女尊小说凭借新颖的小说类型成规成为网络文学中独特的一种小说类型,然而不加约束的语言生成、毫无新意的主题确立最终也会让女尊小说只能成为一种“曾经”的冷门小说类型存在于网络小说类型史中。只有当女尊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自我革新、有机融合,才可能诞生“名垂青史”的经典女尊文本。

(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硕士研究生)

网文对谈

马季、任怨访谈录:有时候,写作就是一种分享(下)

文/马季

马季:男,1964年出生,江苏镇江人。文学一级,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长篇小说选刊》执行主编,中国作家网副主编。“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主持人。著有长篇小说《大海商》,诗集《马季诗选》,出版理论评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从传承到重塑》《有限的完美》《网开一面看文学》等。

任怨(原名:王子文):男,1974年出生于山西。1992年7月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97年7月毕业。2003年开始创作玄幻小说《横刀立马》,2009年9月至今从事职业写作。起点中文网首批白金作家,现为掌阅文化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超越轮回》《武道乾坤》《破灭时空》《天下无双》《斩仙》《元龙》《神工》等共八部,两千余万字。其中《元龙》由B站购买动漫改编权,即将上线。

《神工》是一部很流畅、洒脱的作品

工业文的爽点是作者和读者共生的,在传递的情感上,国家富强带来的骄傲和自豪最令人热血沸腾,读者正是因此而喜欢《神工》。

马季:你的创作道路在网文作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比如你有玄幻文学的创作经历,后来又陆续涉猎了其他幻想类型,《武道乾坤》和《斩仙》是修真、仙侠类,《超越轮回》和《破灭时空》偏向于科幻类,这些作品在网文中都属于主流类型,竞争也相对激烈。假如让你总结一下,你个人的创作特征是什么?你觉得你能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任怨:我个人的创作特征,自我总结了一下,我可能算是个故事流。

怎么说呢,我喜欢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创造一个有头有尾有矛盾有冲突的世界,让人能够沉溺在一个看起来好像荒诞,但还算是能维持逻辑自洽的虚拟世界中,而不是只有简单的打怪升级。

我喜欢我的主角不完美,主角有自己的坚持,不一定非得是高大上的完美主角,他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可以懒可以馋,可以贪花好色,可以有普通人的一切缺点,但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初衷,不会忘记自己的目标,一路奋斗。

我的文能吸引读者,可能有一定程度上是故事和逻辑上的成熟吧。

我个人的写作道路并不是从学校开始的,而是在毕业工作好多年后,而且在创作期间,有几年的时间我一直是在工作,写作是兼职。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社会上职场上发生的事情我都见过听过甚至经历过,创作的时候,有些东西就不是想当然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创作上也不至于像一些没有社会经验的小孩一样没常识。

也正因为我在社会上摔打过,所以小说中处理一些矛盾冲突的时候,我喜欢让主角以一种比较理性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热血上头。这也导致热血程度不够,对于一些只喜欢看爽文的人来说,喜欢程度就不足。

外行可能觉得有什么写作秘诀,但其实我和很多同行交流过,大家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特殊的秘诀。

马季:是什么触发你创作《神工》这部作品的呢?网文将其归类于都市异能,但实际上它也可以归类于工业题材小说,这类作品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支撑,我知道你是工科出身,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思维方式上没有问题,但一些具体的硬核知识点是哪来的呢?

任怨:我是个工科生,在学校的时候就学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平常除了喜欢看小说之外,也喜欢关注一些科技工业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里的很多同学、朋友都处在科研活动的前沿,平常我们会经常聊天,也会聊到一些前沿学科,有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也能聊出来。知网上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课题论文,总是能看到一些很好很有意思的专业论文。

此外,我也喜欢看工业文、科技文,特别是看到那些我了解的行业,看到一些著名的案例的时候,总是让我会心一笑。从这些小说当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各个行业的知识。

另外,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能接触到各种资讯,有时候看到了,就随手加个收藏,方便以后反过来再关注一下。

收藏得多了,有一天就会想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或者很先进的东西,为什么不写一本小说把它们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一下呢?

有时候写作就是一种分享,把我知道的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也是一种快乐。

毕竟这个世界上有趣的技术有很多。

比如液态金属,终结者雏形。

比如最硬的物质并不是钻石,而是碳炔。

比如在物体表面喷一层就能刀枪不入的喷漆。

比如可以在水下使用的超强胶水。

比如可以飞行的汽车。

比如近年来被发现的人体新器官等等。

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平常关注一下,一定会发现很多更有意思的东西。

马季:对当下的科技工业文,你有何看法,你认为工业文的难点和亮点在哪里?在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一说的体会?

任怨:目前网络上的科技工业文,大概有两个写法套路。

其中一个是重生文,利用已有的科技在过去的岁月中强化华夏工业,解决一下我们在历史发展中“技不如人”的遗憾,满足读者们的一些热情和期待。

这个类型的文中,所有涉及的技术、科技都属于有现实基础的,已经实现的,或者说有实现基础、有可行性的,基本上不存在虚幻的杜撰的科技。绝大多数重生工业文都是这个类型,《神工》其实也是算在这个类型当中的。

第二个套路就是幻想流,其中还可能细分成系统流和纯幻想。这些文当中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还没有实现的,有些写得优秀的是从现有技术进行推导,推论出某个技术的发展极限来写,这种想象力出色的话还是很不错的。

还有的则是毫无理论根据甚至违背了科学常识的乱写,纯粹是为了满足YY需要的,所以后一种我基本上看几眼之后就会关掉。玄幻仙侠可以忍受一些没有现实基础的设定,但是写科技工业文,这样写我无法忍受。

写工业文需要很扎实的理工科基础,这是其中比较难的地方。而且涉及的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详细的资料来佐证,这方面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写的,但我写的时候真的是要查很多资料,知网上查很多专业的论文,用来论证我情节中提到的技术细节。

比如有一个点:钛合金能不能做枪管?在很多网络上的帖子甚至头条上,都有做钛合金加工的人说不行,强度足够散热不行,但我偏偏在知网上找到了一篇专业论文,就是论证钛合金枪管的热耦合特性的,专业论文专业实验各种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可以的。但光这个点,就耗费了至少两天的时间去查证,非常繁琐。

另外,工业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想要把某种技术介绍得很牛,但是专业性的知识介绍起来其实是相当枯燥的,写得多了读者看不懂,不爱看;写得少了,可能介绍得不够清楚,读者看了还是一头雾水,感受不到其中的厉害之处,也自然就无法感受到书中主角的成功喜悦。这需要一个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能写得妙趣横生的作者去把握、去平衡,相当困难。

但一旦写好,读者会很容易沉浸在这种工业发展之美当中。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在经济上突飞猛进,本身就有一种大国的自豪感,如果在此期间还能弥补当年我们因为技术落后而被各种封锁各种限制各种侮辱的遗憾,那就更让人心情舒畅了。

马季:《神工》作为工业文,爽点和梗同样需要开脑洞,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任怨:我觉得工业文的爽点是作者和读者共生的,在传递的情感上,国家富强带来的骄傲和自豪最令人热血沸腾,读者正是因此而喜欢《神工》。

我在写作过程中其实感触最深的就是查资料,不光是查技术资料,还有日期、时间以及当时在某个地点发生的事情。大家看文的时候,可能觉得是一个时间一句话简单一扫而过,一个地点就是一个名称,实际上是经过了大量查阅资料才找到的符合当时历史事件的。

文中的每一个数字可能都意味着半个小时以上的资料查找,知道的人懂行的人一看,真实。不懂的人也不会觉得这太夸张。事实上当有读者在评论中突然指出你精心查资料设置的梗的时候,那种大家心有灵犀的感觉才是最开心的。

比如说当我告诉大家,胖子要造一辆两吨重的超跑,马上有读者在旁边评论,这应该是布加迪,布加迪发动机是8.0升W16的。我告诉大家接下来胖子要造一辆带着5.0升V8但是马力数超过1400马力发动机的超跑,有人就能猜到是科尼塞克Jesco。可当我再告诉大家胖子要造一辆自然吸气6.0升V12的超跑的时候,大部分就想不到是什么了,但这并不妨碍我的快乐。

我告诉大家胖子要造一辆使用超跑发动机的摩托车,很多人能猜到是道奇战斧。我告诉大家我要造一辆涡轮增压排气量不超过1000cc的超快摩托车,大家能猜到是川崎H2R。可我再告诉大家我要造一辆采用飞机发动机引擎的摩托车的时候,大部分人同样会懵圈。然而,这同样会让我很快乐。

能让大家猜到,我很快乐;可是大家如果猜不到,有时候我会更快乐。正如胖子在书中造了一辆掠夺者车子之后的评价:“开这个车上路,你会时刻担心撞到别人。但你同时又绝不会担心撞到别人,因为别的车子都撞不过你。”

同理,发表之后,我热切期待读者们能发现我提前透露的桥段,但又更期待他们明明知道这可能是一个好东西却又不知道的感觉。

总之,写作和发表的过程中,我都很快乐,哈哈哈!

马季:阅读时我感觉《神工》是一部很流畅的作品,也可以称之为洒脱,你在写作过程中是不是常常有兴奋点出现?能举例分享一下吗?

任怨:说实话,写的时候兴奋点是常有的。

最兴奋的其实还是写学校的那段情节。那是我在里面生活了五年的学校,所以写起来十分的熟悉。一边写,一边也是对于校园生活的一种回忆。

这段历史和学校在校生的经历,也正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所以写起来的时候格外顺手,在写的过程中,小说主人公郭泰来去了什么地方,我都好像会随着他的脚步重温一下学校里的情景。唉,这可能是中老年人的情怀吧!

而发表这段情节最让人开心和享受的地方就是:有学校的校友或者熟悉清华大学的读者看到之后,一口说出我在里面提到的某个小细节,感觉心有戚戚焉,那种快乐是让人无法拒绝的。

同样,正如上个问题最后所说,精心设置的桥段和梗被读者们发现并指了出来,知道你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大家心有灵犀,非常开心。

很多时候,年轻的读者其实都不知道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不知道当时的忍辱负重是什么感觉。其实到现在为止,西方国家还在拿着瓦森纳协议封锁我们,只是大家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研发的新闻“轰炸”,不在一线所以感受不到而已。

可我在写文的时候,感受却尤为沉重。“银河号”事件,某外交官在采访中连说十几个窝囊;大使馆被炸,国家更是咬牙切齿地硬生生忍下来。我在写这些事件的时候,其实也是蕴含着一种沉闷和发泄的感觉在写的,历史不能倒转,所以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一下了。

马季:《神工》男一郭泰来很有喜感,是个有点呆萌的胖子,行为做派堪称理工男的典范,他和师姐一起吃方便面的桥段、室友在一起互相调侃的桥段等等应该是有真实生活原型的吧,这种写作对你来说是不是一种新的尝试?

任怨:这么多年,想写一本关于学校多一点的书。其实以前写《破灭时空》就提到一点,这本更多。

另外,除了有限的几本网络小说,很少有写胖子主角的,我本身也是个胖子,所以想写一本胖子为主角的书。

我的同学中,有不少还在做技术,各方面的技术,和他们聊起来,都觉得应该写点技术方面的。

上学期间,我参加过金工实习,对于机械制作本身感兴趣,另外对于人工极限制作更感兴趣。《超越轮回》中其实也提过这方面的概念,真正的极品还是人工制作的。

最后就是看小说了,各种工业文,看得很开心,但总有些意犹未尽,或者没有写到我最想写的钳工方面,所以我构思了这本《神工》。

问题中的几个桥段,还真的是有生活原型,都是我和我的同学在宿舍里发生的事情。当然,和师姐吃方便面这种是臆想的,大学里木有谈过女朋友,呜呜。

这种写法的确是一种新的尝试,事实上都市文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因为在都市文当中,不用做什么设定,只要把真实世界套进去就行。不用给读者解释这是什么地点,不用解释什么级别,现实中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可以说省了很大的一部分笔墨。

这种写法和玄幻文完全不同,因为不管怎么写,都不能脱离现实,都不能脱离现实的逻辑,不像玄幻文,有些无法解释的东西,直接来一个设定就可以解决。虽然省去了设定的笔墨,但在逻辑上要求更高更合理。

这种逻辑下,很多东西写起来就不一样,比如不能随便杀人、伤人,会有法律限制。比如不能随随便便飞天遁地,有现实物理规则的约束。

但这对于一个有强迫症的工科生来说,却又是比玄幻文更好写的。不用考虑那些超出现实的玄妙情节,只要现实中存在的技术,会简单许多。虽然查资料需要的时间多了很多,但是写起来却是相对轻松的。

《神工》中所有提到的技术,都有现实原型。基本上我在掌阅每一章的作品相关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都转载了很多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感兴趣的人可以在一边看文的时候一边看看,很有意思。

马季:我看网评,有读者对女一赵晏晏的人物设定提出了异议,认为她被硬生生送到部队当特种兵变成了女汉子,是刻意虐主,超出了他们情感接受的范围,对于类似的马季题,你怎么看,能否展开谈一谈?

任怨:首先来说,我是一个不怎么擅长写感情戏的写手,所以大家看到一些感情戏的时候会觉得很尬,直男型谈恋爱,因为是真的不怎么懂如何浪漫,如何温馨。

女主被送到部队,这个情节是我特意的安排,当然,也是逻辑和情节的需要。

我想要写胖子在军事科技方面的发展,但是又不想胖子进某些研究所去玩那些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就必须有一个胖子和军方之间连接的纽带。军事科技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普通人就可以玩得转的,一套上军事机密的头衔,很多事情就不是正常的做法了。必然有一个人成为双方之间的联络人,这个人选我套给了师姐。

此外,文中有了师姐职业这个转折,很多的情节就可以轻易地串起来了。可以说这是情节上的需要。

另外,情节大纲上我还想表达一些军人在很多事情上的奉献精神,这其中需要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我把这个人物安排给了师姐。

其实在真实世界中,清华大学毕业生真的有毕业之后入伍的优秀学生。毕业的时候我如果愿意,现在估计也是个中校了,我没有选择这条路,但我还是认可选择这条路的校友,他们很伟大,所以我也特意安排了这个人物。我是个“母校吹”,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

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读者

每一个能创新并且创新成功的人都值得钦佩。当然,还有很多人的创新并没能成功,默默地消失在网文队伍当中,他们同样也值得钦佩。

马季:你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写作状态是否满意?你和读者之间互动频繁吗?

任怨:最初我就是想要表达,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我以此为出发点,一时冲动就写了《横刀立马》。

当时追看的是手枪的《天魔神谭》,蛤蟆的《天鹏纵横》,玄雨的《梦幻空间》,这几部都是当时很红的作品,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更新慢。刚刚才被书里的情节挑动得热血沸腾,忽然之间后面没有了,看得实在是忍不住了,自己也头脑发热,跳进了写网文的大坑。

本想让这些更新慢的渣渣们看看什么叫作更新的,结果跳坑之后才发现,我也是个渣渣。

本来也想写让人看着热血沸腾的小说来着,后来发现失败了。当时已经参加工作好几年,无法写出那种有点小摩擦就杀人全家的套路。也不够青春热血,不够燃,相对成熟化。

说实话,我的文不会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不会有什么发人深省的警句,我只是想用平实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仅此而已。

甚至于有时候还会违背记叙文三要素之时间、地点、人物,很多时候,几个老朋友说起我的问题,都觉得故事是在天上飘。主角、配角们发生的事情,没有地点,没有周围的环境描写,感觉没有落地,好像很不真实。可能从一些上下文能判断出情节发生的地点和环境,但终究还是习惯性地忽略了一些东西。

但庆幸的是,读者们并没有因此而抛弃我,连写了这么多文,每次都能得到读者们厚爱,深感荣幸。在此,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读者。

真要说有秘诀,那就是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加上一点点的运气,还有一群可爱的读者吧!

在网络上,但凡能够经得起推敲的情节,再加上略显夸张的设定,如果文笔还不至于太烂的话,总还是有市场的。

马季: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平台期,门槛相对也比以前高了,在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对网文的前景持什么态度?会坚持一直写下去吗?

任怨:随着科技的发展,任何以前成功的东西,可能也会有消亡的一天。

就目前而言,因为短视频的崛起,就对网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之前强调的碎片化阅读,也被碎片化的看短视频取代。可能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影视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文学。不过,从表达上来说,它们都是想要表达同样的东西。

小说是文字载体,需要读者阅读之后在头脑里进行想象,而且尽可以自己想象得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影视则是更进一步具象化的表达,给读者和观众的表达就更直观。一眼看过去,都能看到具体的形象,更有显示表现力。

不过,影像、声音、演员这些都能固定下来,相对来说,就限制了一部分读者自己的扩展想象。

比如说,一个演员定下来,那么大家看到的人物形象就是这个演员具体的形象,而非文字描述中那种可以发挥无限想象力的完美或者高大的形象。

另外,出于篇幅的考虑,网络小说现在几乎不限制长度,但影视作品肯定不能这么肆无忌惮,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故事。那么,这必然就导致一些小说中旁枝末节的内容会被删减。

除此之外,小说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一个人的工作(合作写小说的除外),但影视却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工作,而是一群分工不同的人紧密合作呈现给观众的一个集体劳动成果。

不过,影视也不会完全取代文学,影视化通常是文字工作的二次创作,通常小说只表达作者的想法、看法,但影视化会加入或者更改更多关于编剧、导演、制片人、市场发行等的想法,会让小说更进一步地升华(失败的除外)。

暂时来说,我还是对网文前景有一定的期待,短时间内,还不会出现没人看的迹象。从我个人而言,我也会一直继续写下去,争取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带给大家。谢谢!

(完)

读解网文

《临高启明》:军事题材与穿越架空的超链接

文/吴寒琼

摘要:随着穿越剧的爆火,网络小说的穿越架空题材版面正逐渐成为网站的“门面”。而无尽的套路之下,创作出的是千篇一律的模板文。穿越小说是否只有一种写法可以获得点击量?本文以穿越文“元老”《临高启明》为例,发掘穿越架空文新的可能,深入探讨当代读者对网文创作形式新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文学;军事题材;穿越;《临高启明》

《临高启明》是一部在起点上连载至今的奇书,作者是“吹牛者”,这部作品属于最早的一批穿越类型网络小说,影响力非常大。截至2018年底的统计就已经有750多万字了,而且仍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连载。这样的连载持续了整整13年。故事伊始于2006年的CS论坛的军事架空版上,军事题材加架空穿越在当时是一个特别新颖的题材,发起人“独孤求婚”一下子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时讨论的话题只有一句话:“如果我们携带大量现代物资穿越到了明末,会怎么活下去并改变历史?”这个讨论渐渐吸引了一部分爱好者参与进来。来自不同专业的网民纷纷献策,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命题中,他们以自己为角色原型逐渐推演出了这本书的雏形。2009年前还是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存在,2009年之后由一位叫“吹牛者”的书友汇总撰写,《临高启明》从此诞生。因为题材敏感,在2019年被封禁,此后只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整本书加上同人故事已经达到了几千万字,体量巨大。这样的网络小说无论是创作形式还是对读者的凝聚力在网文世界里都是独树一帜的,没有可复制性也不可被取代。

故事最初的主角叫作萧子山,只是一个普通宅男,有一天他逛论坛时发现了一个帖子:“我发现了一个通往明朝的虫洞!千真万确!”虫洞很快被证明是真的,经过初步探险后,最早加入的萧子山、文德嗣、王洛宾三人成立了最初的执行委员会,并且用第一次探险获得的钱财开始了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穿越行动。他们购买物资、招募人员、准备资料、学习技术、锻炼身体,在一个夜晚带着五百人的队伍驾驶一列满载现代物资的船完成了穿越。此时,一个年号为“天启”的新世界正在为他们徐徐展开。他们在未来的时间里,建设、改造并最终征服着这个新世界。

《临高启明》是一本群像小说,故事的主角并不是单一的,叙事也不是单线进行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形式和这本书的诞生方式有着直接关系。和小说的开头类似,《临高启明》的诞生也源于论坛里面的一个帖子,《临高启明》正是由这个论坛里的技术宅和“吹牛者”一起完成的。技术宅们提供想法和各行各业、各个角度的专业知识,“吹牛者”则负责整合、撰写、上传。从携带什么物资到如何携带这些物资,从登陆地点的选择到登陆后的一系列基本操作,从能源问题到意识形态,从机械制造到武装力量,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被整理归纳,并且依次填充进去人物和情节,这便有了《临高启明》。所以说《临高启明》的作者应当是某个论坛里的某一群人,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他们的创作经历和国内外都算比较小众的游戏很像,叫作“跑团”。只不过跑团是桌面游戏,而《临高启明》则是一场书面游戏。现实里的“五百众”在论坛上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临高启明》中的“五百废”便有了人物原型,你在论坛上的言论直接影响了属于你的角色的发展。这真是小说互动的高级形态,人人参与,事事讨论。

这更让人不禁好奇这本书为何能有这么大的流量和粉丝数量。

这本小说本身的逻辑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论文的风格。穿越后涉及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专家坐镇,每一步都有理可循。可以说,穿越人士对古代社会能够做出的所有工业性的改造,在《临高启明》中都能找到详尽的描述。很多人评论《临高启明》简直可以作为一本穿越说明书,且是所有穿越小说中所能做到的将穿越本身这件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的最优作品。但是它剧情节奏相当缓慢,大多数文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很晦涩。如果不是很“硬核”的读者,可能在阅读初期就会被吓退。剔除故事以外的元素,《临高启明》作为一本小说来说是很不合格的。在我看来,为了维持它的严谨和逻辑的绝对完备,这本书被迫牺牲了很多传统网络小说应该具有的特质。抛弃了小说的故事性,许多情节不仅无趣,甚至有些枯燥无味。抛弃了网文吸引普通读者的最大资本——“爽点”,这本书不仅让人看得不爽,甚至还会使人产生在看说明书的错觉。因为众多网民真实参与,在某些程度上大幅度降低了整个故事的格局。这五百人的素养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女仆革命”这类剧情中我看到的确实是他们作为普通宅男的一面:他们身上有着普通人的欲望,心里打着普通人的小算盘。反映到《临高启明》的故事里,那就是所有角色身上都有着一种普通人所有的平凡:没有极端的善,没有极端的恶,没有极端的爱,没有极端的恨。因为人物形象的普通,缺乏魅力,所以情节也失去了张力。

但其实我认为不是作者不能写,他的文字是有力量的,但他却不敢写。举以下一段为例子:

“孙五嫂端来了一小砂锅热气腾腾的稀粥。刘三看了看,见米色还算洁白,浓稠也正好。他拿过一个碗,细心地将粥汤舀出来。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剥掉纸掰下一小块放在米汤里,用勺子搅动直到融化,这才端起来慢慢吹凉。将米汤一勺一勺地喂给孩子吃。孩子又饥又渴,一口气便吃了大半碗。刘三却不再喂了。“‘稍过一会再喂,’他嘱咐道,‘他现在饿极了,不能尽着吃,容易撑着。’说着将孩子抱起竖在肩上轻轻拍打后背,直到他打出一个嗝来,才将他放下轻拍哄着安睡。“在场的众人无不动容,这位澳洲首长对一个和自己非亲非故的病孩子,亲自钻骨骸遍地的弃婴塔,不惧传疫的亲手抱回来,又诊病抓药,亲手喂米汤――便是亲爹都未必能做到这样!毛修禹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老爷。你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下凡!’“他这一跪不要紧,屋里屋外看热闹的妇女们都跪了下来,忽然有人哭了起来。接着如同山洪爆发一般,一个接着一个。‘节妇’们号啕大哭起来,哭声凄惨凌厉。满是人世的凄苦悲凉。“刘三站在屋里,闻听着耳畔哭号声,眼中也不禁垂下泪来――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世间的苦难又是如此的众多。自己也好,元老院也好,不过是这苦难时代的一叶扁舟而已。能渡得几个人?”[1]

这一段是非常感人的,看到这一刻,在旧社会人民这样的苦难的衬托之下,我当真感觉到元老院如同救世主一般的存在,我也许会忘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勾心斗角,也许忘记他们的本心不纯,但我却能真实地感受到那一刻他们所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悲悯之心与同情之心。那是人类,不管在哪一个朝代,哪一种文明之下都存在着的人性之美。把自己和元老院比作时代中的一叶扁舟,情节的立意和格局也更上一层楼,颇有种俯瞰历史长河波涛翻涌的怅然之感。

《临高启明》其实越往后面写,就越危险。创作者们在创作初期根本预测不到故事未来发展的走向会多么敏感,因为小说的真实性,在后期能看到很多当权者、统治者对待群众的态度,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的征服等等。有一些读者评论说这本书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即人类社会中的“弱肉强食”。所谓穿越,其实就是让这“五百废”重新体验了一次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所有的残忍、背叛,对民族、道义的践踏都是为了资本的发展。我在评论区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单人穿越就是虚构小说,群体穿越就是起义”。[2]最终,这部小说以“历史虚无主义”的名号被封禁,成为了一本“禁书”。

这本书的总体口碑还是不错的,在豆瓣上有8.7的高分。评论挺两极化的,喜欢的人可以说是相当喜欢,“这本书世界观宏大,故事线分散,作者对于情节的把控功底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客观地说,书中有很多的瑕疵,也有很多断掉的故事情节。但是,对于它真正的受众群体来说,《临高启明》在大众参与下,尽全力做到了深入考究每一段历史、社会与科学技术细节,无愧于一部自然与社会科学并重的穿越百科全书。希望正式出版、再版的时候能够逐步修订,给大家呈现一部更加系统和紧凑的穿越史诗。”[3]不喜欢的人也可以说是相当不喜欢了,“跟站队无关,纯粹就是读不下去。太多的技术细节插入导致情节支离破碎到根本没法流畅地读下去。‘老王坐下来吃了一片药’这样一句话在这本书里会变成‘老王(插入1000字老王简历)坐下来(插入1000字凳子制造工艺)吃了片药(插入1000字药品说明书及生产原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属于对此类硬核文风不太吃得消的读者,导致我前期简直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大段的专业性文字在我一个非相关专业的普通读者眼里太过于生僻,一目十行都跳不及。想要坚持读完750多万字,想必确实是要很大的兴趣的。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一种新颖的创作形式,未来也许这样的互动交互式的写作方式会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呢?读者不仅读故事,也参与故事的编写,参与故事主人公命运的抉择,那一定相当有趣。

注释:

[1]吹牛者:《临高启明》,起点中文网,2009年6月6日开始连载。

[2]六年级班花:豆瓣书评,https://book.douban.com/people/caonimabd/,2017年4月20日。

[3]爱哭弟弟:豆瓣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026285/,2017年12月9日。

[4]营销号10086:《1628年,故事开始了:临高启明推荐》,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976078?from=search,2019年2月1日。

(本文作者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学策划与创作方向在读本科生)

《医线生机》:情感·现实·人物

文/唐宁

摘要:《医线生机》是阿辰的一部医疗题材类网络文学作品。本文直面小说文本,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作者通过出彩的感情戏写出了都市男女爱欲交织的感情世界,同时关注现实,聚焦医患关系,一方面通过医闹、医托等问题揭露了社会矛盾,一方面也让读者从良性医患互动中体会到人道主义温情。作品广泛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取材现实生活,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人物略显扁平、语言错位等,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医线生机》;阿辰;情感;现实;人物

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医学知识的进一步普及,读者对于医疗题材小说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各大网络文学站点的崛起,则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便利的书写平台。作家对于医疗题材的选择、医生形象的塑造与疫病生态的书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医疗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脉络,记录了社会政治、生命伦理与文化场域之间的互文关系[1]。

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春节期间,各大网站和阅读APP上,医疗类小说阅读量猛增。《医线生机》的评论区下,有读者留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和书友们彼此传递信心,共克时艰。

《医线生机》是医生兼网文作者阿辰的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网文作品。小说以佟远与何静嘉的感情为主线,以江城市肿瘤医院为主要的故事发生地,讲述了医务工作人员的从业故事,以及都市男女的爱恨情仇。

一、出彩的感情戏

(一)男女主角一波三折的感情线

小说一开始,何静嘉身为佟天的带教老师,是整个医院最年轻的科室副主任。学生时代的她是叱咤风云的学霸,工作之后也是一流的医生。她平日里不苟言笑,因此佟天暗地里叫她“冰河”。

让两人关系走向破冰的,是何静嘉的前夫孙英哲大闹医院一事。孙英哲试图对何静嘉动粗,扬起的手臂被佟天稳稳挡下。这件事过后,何静嘉又遭遇了医闹,也是佟天出手相救。于是原本殊途的佟、何二人,通过接连几次的英雄救美,逐渐走上了同一条轨道。

医闹事件持续发酵,佟天引咎辞职,到酒吧当了驻唱歌手。何静嘉跑到酒吧找佟天,二人对饮,谈心,还相约漫步湿地公园。小说写到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男女主角交集更频繁,情感厚度也在逐渐递增。

接下来,作者没有急于让男主角表明心意,而是安排了一场绑架。此次绑架,在前文也有伏笔——试图冒领管制药物的两个混混,对断自己财路的何静嘉怀恨在心,所以绑架了她。佟天发现何静嘉被绑架后,单枪匹马来到匪窝,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想保何静嘉平安。两人的心意逐渐明朗。

获救之后,佟天以为二人的感情可以步入正轨了,但何静嘉的态度却日益冷淡。不想错过幸福的佟天手捧玫瑰当众表白,却等来何静嘉一句“我们不合适”。作者通过何静嘉的内心独白告诉读者,她不是不动情,只是碍于二婚的身份,怕给佟天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忍痛拒绝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雅安地震后。何静嘉和佟天作为援助医生来到了仍然危机重重的灾区,在工作中佟天身负重伤,转危为安后,二人确定了彼此的心意。

图像

内部矛盾解决了,接下来,作者把笔力集中到了外部矛盾:家人的反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佟母吴彩云的反对。作者在此设置的不仅是来自家长的异议,也是来自社会的。社会视野中,离异女性在婚恋市场的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她们常常或多或少地背负“破鞋”、“二手货”等物化和贬低女性的污名,在道德层面备受歧视。然而女强人如何静嘉,在佟母面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打破了对方的思想桎梏,为自己追求幸福的举措正名。至此,有情人得成眷属。

两人的感情经历了破冰期、暧昧期、低谷期,一波三折后才走向婚姻的殿堂。作者的叙事节奏松弛有度,在两人关系缓和、外部情况相对稳定时,让他们从内部撕开一道口子,展露内心的怯懦和纠结,并且最终能够直面甚至打破思想桎梏;在两人情感低谷期,则设置一些来自外部的矛盾冲突,让二人在困境中彼此扶持互救,情感迅速升温。内外的两重冲突,让感情戏更有张力。作者通过主角的感情线掌控着读者的情绪,让他们随着主角们感情的波动而心绪起伏,对故事的走向也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思考。

(二)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

小说里,佟天和他的老同学彭家成、李权财一起组成了一个兄弟情铁三角。他们从中学时代就是好朋友,一起走过了高中、大学,到工作之后友情依然深厚。如果说彭家成是中产阶层纨绔子弟的代表,那么李权财就是市井小人物的典型。

彭家成是三人中家境最殷实的一位。高中时代的他打架、翘课,成年之后的生活就是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外号“种马彭”的他,夜夜在美色中流连。他把貌美的女孩称为“消防员”、“灭火器”,乐于和她们共度春宵。虽然身边女伴常常换,但大多只是追寻一时的欢娱,他并没有认真交往的对象。空虚的感情生活背后,是父母频繁吵架、出轨、闹离婚的原生家庭。作者在设计彭家成的感情之路时,选择了这类故事的一贯伎俩:富家公子游戏人间,家道中落后痛改前非,在人人落井下石的困境中遇见一位向他伸出援手的前台小姐,两人走到了一起。小说的这条感情支线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走向,两人回归田园,开起了生态农庄。这样“都市田园流”的结局,无疑满足了许多都市男女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李权财和钱晓晓是为共筑爱巢拼命加班攒钱的小职员情侣。看似甜蜜,实际上暗地里风起云涌。钱晓晓为了钱,偷偷做了上司的情人,还不小心怀了孕。打胎的时候被佟天撞见,事情这才败露。他们俩的爱情困境也是都市男女常常遭遇的。相爱的人在一起,却没有物质支撑。而年轻人的消费欲总是旺盛,名牌鞋、包、首饰,高档商店里的一小件物什就足以消耗掉大半年的工资。所以许多人仗着姣好的外貌变相做起了皮肉生意,在物欲陷阱里和自己的初心渐行渐远。钱晓晓也备受道德煎熬,多次思量后决定回头是岸。本想和上司做个了断,却不料打胎时被男朋友最好的兄弟撞见了。在知道自己被最亲近的人骗了之后,李权财悲痛万分。钱、李二人狠心分了手,但这么多年的感情没有办法放下,最终还是携手迈过这道坎,走到了一起。

作者在这两条感情支线里,充分描绘了都市男女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能从中窥见人性的弱点,看见角色们在道德困境中的纠缠和思考,也能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孜孜不倦地对爱与幸福的追求。

二、广泛涉及的社会现实

《医线生机》中,许多人物和情节原型都来自作者阿辰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小说开篇不久,写到一个隐瞒艾滋病情的患者,这就是阿辰实际遇见过的病例。病人在镇上卫生所里做了一次痔疮手术后,意外感染了艾滋。患上肿瘤之后,四处求医,但是身份特殊,没有医院肯接收。因此她选择隐瞒病情,到医院进行治疗。阿辰借主角佟天的口告诉读者,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唯有积极和医生沟通,彼此坦诚,互相尊重,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医闹和医托在医院中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作者多次借助这类负面事件推进情节,比如女明星保乳手术事件,还有佟天父亲自杀的真相。小说中的骗局最后被男主角识破了,但是现实中许多普通人误入陷阱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反悔了。

在医院这种生离死别宛如家常便饭的地方,我们能看见温情,也能看见现实的残忍之处。卖馄饨的大姐家小儿子罹患骨肉瘤,原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病人没有钱支付医药费,走投无路干起了偷贩药物的行当;患癌的大姐直到做手术才有家属来探望……大家身为普通人,都背负着远超生命承受范围的沉痛,却仍然咬着牙坚持一路走下去。

《医线生机》以医院为主要的叙事场所,但故事并不仅限于此。它描绘了都市中许许多多平凡人生存、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故事,广泛地涉及了社会各层面的问题,让人分明地体会到现实生活的重量。

三、不足之处

(一)扁平的人物

图像

小说中除了男主角佟天之外,其余的角色都略显扁平。大部分配角都是从男主角的社交网络中延伸出来的,女主角的社交圈则略显单薄。我们可以看到何静嘉在家庭关系中作为女儿,在一段已消逝的婚姻关系中作为妻子,但是很少能看到她作为一个事业有成、才貌双全的独立女性的风采。

何静嘉刚出场时,作者通过佟天的视角写她:学霸、医术高超、性情冷淡……但是除了提到和佟天“接触的头三个月,竟然除了病例讨论的时候有交流,其他时间没说过一句话”这个具体事例,其余都是介绍性话语,并且为了突出她的孤冷个性,让佟天私底下给她取了个外号“冰河”。文中说:“如果被何静嘉知道自己给她起了外号,佟天断然无法承受那可能到来的狂风骤雨。”在这里,作者似乎混淆了“性情冷淡”和“性格暴躁”的区别。而后,在前夫大闹医院时,何静嘉在极度愤懑之下说:“孙英哲,你别太过分了……哪怕我忙到再晚,也要回到家做饭,洗衣服,你只有你的游戏,你都三十三了,还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这场婚姻破裂的关键是性生活不和谐导致的孙英哲出轨:“如果不是那个女人找上门来,告诉我她有了你的孩子,我不知道还要被骗多久?”这样的台词很难想象到是出自一个接受过国内和海外高等教育、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之口。

从何静嘉的控诉中,我们无法看见她“冰河”的一面和女精英的一面,没有办法推究出她跳级保送、留学海外的过往,以及雷厉风行、勇敢果决的个人作风。问题在于,职场女强人的人设还没有立住,作者却开始描绘她作为家庭主妇的柔弱。把她逼回狭窄的家庭空间,放入卧室和厨房里,写她如何洗衣做饭受委屈。角色的特质前后有出入,形象的塑造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人物自然无法丰满起来。

用取外号的方式来塑造性格的不止何静嘉一个角色,同样在第一章携外号出场的还有肿瘤外科主任谭茂行。谭茂行,人称“铁面谭”,在外号之后作者给出一个事例:病人轻生,意欲跳楼,被工作人员救下,“虽然没有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可那晚值班的护士和医生全部受到了处分”。然而这种总是正言厉色、铁面无私的性格在小说后面的剧情中并没有被加强,反而因为塑造他关心下属的一面受到了削弱。例如,知道佟天因为医闹事件辞职后,他向副院长爆粗口。再比如,同样面对副院长何建安,谈及何家女儿与前夫的纠纷,他说:“哪里的话,小何是我见过最优秀的医生,两个孩子都在气头上,等消消气,你们两家老人再劝劝,事情应该就能有转机了。”担心何静嘉的感情生活,所以特意叮嘱同事:“这个小何……性格有些冷,希望她能挺过来,护士长,你们都是女同志,你又是过来人,感情的事多帮帮她。”说出这些话的他,不像不苟言笑、大公无私的铁面医师,更像是热心为邻里处理鸡毛蒜皮矛盾摩擦的居委会主任。大大小小的事情串联到一起,指向的并不是小说一开始想塑造的“铁面谭”,更多地是一个和蔼可亲、关心后进的长辈形象。

在故事的开头,作者挖了许多人设的坑。“冰河”何静嘉、“铁面谭”谭茂行、“种马彭”彭家成,还有“整个江城市中心医院对佟天最好的人”护士长李巧梅等等。但是大部分坑到最后都没能填满。例如谭、李二人,就整个剧情而言,参与度并不高,缺乏具体有力的事例支撑起形象的塑造。他们更像工具人,在必要的时候简单地推进剧情,或者给故事走向制造一点冲突。因此总体来说,小说里许多人物略显扁平,人设浮于表面,角色不够有血有肉。

错位的语言

网络文学写作中的语言,虽然有着强烈的代入感,但是也存在着一个最受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写作语言行文臃肿、缺乏凝练[2]。虽然,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高低优劣不能只从语言层进行简单论定。但是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它无法离开语言而存在。尤其在小说中,出色的语言能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提供极大的帮助。在《医线生机》中不乏可圈可点的语言,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彭家成的父亲彭志高破产后,为了还债四处凑钱。来到欠了自己500万的徐总的公司门口,却被秘书告知老板早已跑路。门口除了彭志高,还聚集了许多要债的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声讨着公司的负责人。彭志高陷入债务危机之后,已无心打理外貌,胡子拉碴、发型凌乱地往人群里一站,谁也看不出他往日集团老总的风范。知道讨债无望后,他内心崩溃了,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被人扔到冰川里,衣服里又塞满冰渣子,刺骨的冰寒侵蚀着他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这时候,彭志高接到儿子彭家成的短信,告诉他自己准备到他的公司帮忙,还说只要一家人一起面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这让彭家成老泪纵横。可是作者这样描写彭家成收到短信时的状态:“这个短信提示音就像是清幽山谷中的一记钟声,将彭志高震醒了”。比喻虽然有文采,但是放在这里并不恰当。“清幽”是审美角度的词,如今彭志高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时会走向崩溃和绝望,用这类婉约唯美的词,和上下文的语境都不相搭配。

受破产的牵连,彭家成和母亲梁静遭遇了绑架。他们被救出来之后,身受重伤。对于佟天来说,人生中最好的朋友和他的家人正躺在重症监护室,他心急如焚,生怕他们出什么事。在竭尽全力加以抢救之后,彭母终于转危为安,但是后期的护理和大额的医药费仍然是个问题。佟天揽下了这笔账,何静嘉表示理解:“最重要的是先救人,钱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佟天十分感动,满目柔情地握住了何静嘉的手。作者这样描述这个动作:“他拉起那双如青葱般纤细的手,轻轻地摩挲”。虽然此时他的好兄弟彭家成仍在昏迷之中。而后佟天在医院熬了一夜,直到彭家成苏醒才回家。一觉醒来,他看见厨房里忙碌的何静嘉:“一个窈窕的身影站在那里,腰里系着围裙,手里拿着抹布,正在擦拭灶台,随着她手上的动作,她的身子也在轻微的摆动,就像一束已娇艳盛开,正随风舞动的百合。”生命里最重要的好朋友和家人陷于危难,他面对何静嘉,拉起的是青葱般纤细的手、看见的是娇艳盛开如百合的身姿。作者的文字美则美矣,却和所在章节的情境不相符合。这些审美经验的描写,势必冲淡作者所营造的凝重、紧张的局势。读者正在替彭家人的遭遇揪心时,视野中又出现佟何二人调情的画面,只能使我们在两方面的情感体验都流于浅薄。

文学是一种象征思维,读者在故事的背后追求的是深层的情感逻辑。网络文学的优势即是构建精彩纷呈的事理逻辑,通过情节来抓住其象征的情感,并通过理解情感反过来作用于读者本身[3]。但这类语言的错位出现,让原本顺畅的情感逻辑链变得断断续续,我们不仅无法在佟天担心好友时感受到兄弟情义的深厚,也无法在佟与何静嘉的互动中体验爱情的美好,故事中情感的完整性被割裂了。

四、结语

《医线生机》取材医疗,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现实,写出了触动人心的故事。但是,和许多其他网络小说一样存在着人物扁平、语言不到位、情节不连贯等等问题。因此,在如何塑造更出彩的人物和写出更精彩的情节方面,对于许多网文作者来说,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鹤然.现当代中国医疗题材文学作品述评[N].文艺报,2020-02-19(002).

[2]吴辉.从《斗破苍穹》看网络文学的写作[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刘赛.网络文学的都市呈现[J].网文新观察,2020(01):7-8.

(本文作者系安徽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网络文学原生家庭叙事探析

——以阿耐小说《都挺好》为例

文/陈经纬

摘要:电视剧《都挺好》自播出以来就受到了大众的追捧,随之原著小说也获得众多读者青睐。小说通过对苏明玉的原生家庭的“一地鸡毛”的书写,显现出当下家庭伦理的改变,女性成员的精神诉求及对孝文化的反思。本文以苏明玉的原生家庭为起点,以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为突破口,以家庭成员为叙述主体,从错位的长子身份、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及对孝文化的反思来进行分析,表现出当下存在的新旧文化冲突、女性需要减负、老人需要精神陪伴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原生家庭;伦理;孝悌

《都挺好》虽然是网络文学,但却以现实主义手法,以苏明玉的原生家庭日常生活为叙述中心,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聚集在一起,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及人生轨迹,进而揭示当下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这让大众们以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体验与作品碰撞,从中发现自身面临的困境,并不断地进行反思。《都挺好》从家庭伦理、人性、孝文化等方面,借生活“小家”的生活日常折射出当下存在的新旧文化冲突、女性需要减负、老人需要精神陪伴等问题,是一部良心之作。

一、错位的长子身份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说:“中国文化既不是个人本位,也非群体本位,而是将重点放在人际关系上,以伦理或关系为本位”[1]。中国的伦理是在父权、夫权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家庭本位的存在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严格宗法等级制度,这些在儒家思想中都得以体现。儒家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尤其是“孝悌”观,孔子在《论语》中曾明确地提出了“孝悌”的主张,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将对父母尊敬孝顺与对兄长敬重并重,“长兄如父”是最直接的诠释。由于上述家庭伦理的存在及封建统治阶级对于长子继承制的认可,长子被称为“家督”,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与权力,与此同时,也需承担长子的责任与义务。

纵观现当代文学史,长子形象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巴金《家》中的高觉新,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这些长子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保持着孝顺长辈、爱护自己兄妹的优良品质。然而,当为了维护家族的平衡时,他们甘愿牺牲自我的梦想,回归樊笼,以便让大家都可以在自己的轨道中正常的运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子”身上所具有的品质与承担的家庭职能发展了变化。《都挺好》以苏明玉一家的“一地鸡毛”为叙述内容,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碎片化的生活片段,表现出当代家庭中的“长子”的新形象。

在《都挺好》中,对于“长子”形象的书写,阿耐与其他作家不同。阿耐以苏明哲、苏明成、苏明玉三者在家庭中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矛盾关系线索展开书写,由此而引发出到底谁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子”的问题,而在这问题背后实际上是传统的伦理文化在当下这个以物质利益为主的社会中出现分裂。

细读文本,阿耐将矛盾的中心集中在苏明成的身上,通过他与大哥,与小妹之间对长子位置的争夺展开叙述,出现了长子错位的现象。“长子”本是家中年龄最大的孩子,这本来毋庸置疑的概念,为何会出现长子错位的现象?这个问题可以从阿耐给人物安排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个人经验、家庭关系等方面得到答案。

阿耐将苏明哲定位于传统意义的长子(按年龄大小排序),这位苏家长子与高觉新、祁瑞宣不同,他只享受长子身份带给自己的各种资源,一味地索取而未尽长子应尽的责任,只享受身份而不履行义务是让他难以服众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作者还给他安排出国留学、在国外结婚生子的情节,这让传统意义上的长子在家庭的场域里缺席,不仅失去了话语权,而且其长子的身份沦为象征血缘关系符号,无实在意义,这种安排为长子错位提供了先决的条件。真正长子的缺席让苏家只剩下苏明成、苏明玉两人,身为次子的苏明成却理所当然的将自己看作是家中的长子,心安理得地占据家中资源,欺负自己的妹妹,对自己的兄长不尊重,啃老而不思进取。不被传统伦理认可的“长子”苏明成却依仗长子的身份占据一切资源引起苏明玉的强烈不满,这导致两者关于“长子”身份的论争。对于苏明玉,作者赋予了她商界“老大”的身份,她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获得现在的财富与地位,将这样的苏明玉放回到苏家之中,矛盾冲突更加明显,也为长子身份的争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除此之外,苏明玉也具备了承担长子责任的条件,这里可以通过两个家庭片段进行例证,如苏母去世,两个儿子都没有尽心尽力的操办母亲的丧事,反倒是苏明玉出钱出力;对于苏大强与蔡根花结婚问题,两个儿子也没有拿出很好的处理方案,反而将责任推给没有在家中享受资源的小妹进行处理。

作者将苏明玉塑造成长子的形象得以成立的原因在于,在当下以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的社会中,金钱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掌握话语权的先决条件。凭借于此,苏明玉与苏明成放在同一个维度下进行对比是具有合理性的,作者将苏明玉的优点与苏明成的缺点对比书写,表面上书写出苏明成的无耻、苏明玉的勤劳,实际却书写出传统的伦理文化在当下出现了分裂,传统长子文化的优点没有得到发扬,如长子富有责任心、孝敬父母等等,反而将伦理中的等级顺序放大,违背当下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除此之外,作者也观察到当下处于物质文明的社会,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变成小家族,而以小农经济为蓝图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在当下也应发生改变,不应盲目照搬。对待孩子,父母不应以权威压制他们,或宠溺他们,不应以陈旧的“重男轻女”思想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应公正的对待。如果不如此,孩子很有可能会像苏一样成为啃老族和妈宝男,不能完成自我分化的过程。

自我分化是由MurryBowen提出的,是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一种能够辨别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2]而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个体与原生家庭的分化,在个体分化出成熟的人格时,个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对家庭的情感的依附。苏明成无法将感情与理智做区分以完成精神上的分化,从而导致其被感情所控制,没办法做理性的思考。处理问题也比较极端,如自己面对投资失败的问题时,他为了释放自己的压力,不计后果的与周经理产生冲突,导致失业。没有母亲的庇护,他变得焦虑、抑郁、迷茫,正如Bowen认为的那样,“没有独立个体身份的人容易陷入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周围的环境也能轻易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疾病病症”。[3]

反观苏明玉在没有传统思想的的干涉下,顺应时代的规律,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逐渐成长为社会精英,与苏明成成为鲜明对比,这充分证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走出旧思想的围城,积极探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因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因此,改变传统的伦理思想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者在作品中不仅仅传达出伦理文化需要改变的信息,还揭示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都挺好》体现出中国人的代际关系,在这其中展现出了“杀子文化”。为何这样说?家庭是充满权威的地方,父母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减轻下一代对自己的威胁,他们会用“乖”或“听话”来选出符合自己条件的孩子,这导致孩子对其依赖性加强,使孩子丧失主体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则是最好的诠释,在此情况之下,孩子成为父母为满足自己权威的牺牲品,苏明成就是那个牺牲品。

除此之外,文本还传达出人是工具,还是目的的疑问?作者通过苏家展现出中国文化倾向于把人当成工具,而不是目的的思想。苏母对两个儿子倾尽所有,用这种方式牵制自己的孩子,以便孩子为自己养老。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将自己的孩子工具化,已达到自己养老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会设计自己的孩子,如让苏明成成为妈宝男等等,就如孙隆基曾说:“在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程序中,由于一人之“身”被设计而成的单薄感、缺乏安全感、依赖感、开展自己生命的理性之微弱,在其处于能‘设计’下一代的位置上时,为了使对方不会过分的与自己分离,也会势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做手脚’,去培养下一代的依赖感,以及‘后天性的无助感’”。[5]

以上显示出中国文化对人的个体性的抹杀,通过苏明玉的自强自立则映射出作者希望大众能像西方人那样有自我的意识,而不是通过“‘仁者,人也’,亦就是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个人”[6]定义自己。

阿耐塑造的人物是真实、立体的,没有谁绝对好,亦没有谁绝对是坏人,苏明玉虽有优点,但亦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哥哥苏明成,他采取鄙视、不尊重的态度,这违反了孝悌的传统文化,颇有在物质上弑兄的行为,这点不可取,作者意在指明优良的传统的文化还是不可以抛弃的。

作者对兄妹二人的矛盾书写揭示出,在多子家庭中,亲情倾斜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映射出,在当下二胎政策放开的时代,二胎家庭所面对的困境,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参考的道路。

二、对女性生活的关注

自古以来,中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男性成员在家庭、政治、经济等方面占据着权威,女性则沦为边缘中的他者,成为男性们彰显自己地位与财富的附属品。在此种情况下,女性没有自主意识,她们遵循着“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囿于深宅大院,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长期的与世隔绝,不但让她们失去自我,丧失了话语权,而且还让她们失去了在历史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机会。直到20世纪初,西方的女权思想经由马君武等人译介进入中国,“男女平等”、“男女平权”的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女性们开始寻找自我价值,倡导男女平等,秋瑾、吕碧城等新时代的女性就是在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之后,勇敢地从深闺中走出,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她们还积极地用诗歌、杂文的写作来唤醒女性群体的女性意识,期望女性群体能逐渐摆脱被动的局面,从而真正地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性不再做男性背后的小女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社会舞台的中心。但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很难彻底被扭转的,加之女性先天性的生理因素,如体力不如男人、还要面临着生育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依然存在。

为了能让平等的天平尽量保持平衡,恩格斯曾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7]。当下的女性不仅回归社会劳动,还料理家庭事宜,照顾孩子等等,女人在做好自己本职的事情的同时,还做了男人的事情,能者多劳使女性在经济上、生活上获得自信和独立,由此而进入“她时代”。进入“她时代”的女性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大女人”,“大女人并不是指悍妻恶妇,主要是指女性在学历、收入、个人能力等综合素质上都强于男性”[8],成为大女人的女性虽然可以与男性媲美,但自身的特性、性格等会产生变化。弗吉尼亚·沃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双性同体”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是由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9]大女人身上的女性力量显然被身上的男性力量遮掩,她们变得强势、果断,女性的独有的温柔气质被她们自己掩盖,展现出“男人婆”的气质。

女性气质的强大、自信、独立虽然让自己脱离了男性附属品的标签,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这种现象的出现本是可以看作男女平等的象征,但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假象。真实的情况是女性还是处于弱势,她们为了不被社会淘汰,牺牲了太多,如有的女性为了在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她们选择当不婚主义者,丁克族,有的女性会牺牲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与此同时,她们承担的责任也比男性多,让她们处于被压缩的状态,而为女性解压减负是迫在眉睫之事。

《都挺好》虽然展现出大女人掌权的风光,如苏母掌握着家中的大权,苏明玉在公司中掌握大权,营造出“女尊男卑”的现象,但实际上苏氏母女还是没有逃脱弱势的定位。苏母虽然掌权,承担的责任远比苏大强要多,最主要的是要忍受与苏大强不幸福的婚姻,女性自古以来就是处于被呵护的个体,她们渴望美好的爱情,如埃里希·弗洛姆所说:“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存在”[10]。当诸多压力压在女性身上时,她们会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减压或者弥补自己未曾得到的温情,苏母对明哲的溺爱在一定程度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补偿,苏明成的甜言蜜语满足了她被呵护的愿望,寻找到感情的慰藉,而这也是导致母子关系过于亲密的原因。

苏明玉虽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但与苏母一样,在感情上也是处于弱势地位,因父母之爱的缺失导致对情感的抗拒,导致自己孤身一人,孤独、痛苦是其长久的一种状态。

通过苏母与苏明玉,作者写出当下的职业女性生活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两种现实状态。在公共场域时大家都为了面子不断地伪装自己的窘迫的一面,到处充满着虚假。西美尔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里写到:“也许这就是大城市的象征,充满了假面人和假面后面转动的眼睛。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巨型的假面舞会,在这里,一切的游戏规则被重新规定,你必须学会假笑、哭泣、热爱短暂的事物、追赶时髦。你必须要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因为这里的一切都转瞬即逝,再没有了永恒和停止不动的事物。连哭泣都成了游戏,以丧失了哭泣本身的深刻内涵。”[11]当公共空间对人的感觉、记忆造成侵占与控制时,“人们为了保持一点点自我的经验内容,不得不日益从‘公共’场所缩回到室内。”而回归室内[12],女性们还要面对家中的许多事情,如苏母不仅要面对自私的苏大强,还要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这些足以让其崩溃。因此,个体的私密空间(这里指摆脱家庭的私密空间)变得尤为重要,文中的苏母则是通过打麻将营造的麻将世界来营造自己的私人空间。

而私人空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苛求,这是阿耐文中提到的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苏明玉这种情感缺乏的女性来说,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于她们而言都是痛苦的存在,她们渴望得到第三种空间——即两性和谐发展的温馨空间,如同苏明玉与石天冬那般,两者虽然不处在真正平等的状态上,但是却使女性的内心之处得到真正的安放,都有独立的人格,而在情感上又能得到滋润,是对当下女性最好的状态。

阿耐通过现实生活中苏氏母女的境遇折射出当下女性的现状,这可以让读者冷静地思考问题,这比单纯的女尊文更有意义。女尊文是网络作者在架空的女尊男卑的环境中,以女性的视角来构建故事,她们可以安排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情节,如让男性生育、女婚男嫁、或者没有婚姻制度等等,这些给女性读者们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让她们在虚构与想象的乌托邦里发泄自己的苦闷,但这种方式只能让女性在感官上释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都挺好》写出了现实的深度,“通过细节和总体感触及历史的真实面,触及生活表象之下的‘规则’”,[13]改变了人们对网络文学难以出精品的认知,对网络现实主义文学的书写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对孝道文化的重新审视

自古以来,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孝文化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孔子在《论语》中曾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孝的看法与认识,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里约》),再有《论语·为政》中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在当代社会发生了变化,“色难”成为一种奢望,大多说数人只能做到“供养”,由此出现了养老不敬、弃老不养、啃老、虐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多种方面,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为了追求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实现自己的价值,忙于在职场中拼搏,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父母;其次,人们没有充足的金钱来支撑父辈的养老费用;再有,家庭结构的重心从传统的纵向亲子关系转向横向的夫妻关系,上述原因削弱了传统的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的消退会引起老无所依的恐慌,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的养老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之下。《都挺好》将视角转向老人这个年长群体,虽然通过苏大强反映出当下老人的生活只能通过儿女赡养的状态,但是作者在叙事问题时,并没有一味地同情苏大强,而是站在中立的程度上阐述问题,并就以下问题产生思考:一、父母对孩子未尽抚养的职责,在道德层面上孩子不尽赡养义务可以吗?二、孩子未对父母进行赡养义务,一定是孩子自己的错误吗?三、什么样的尽孝方式才是适合当下社会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作者在挣扎与矛盾中,最后给予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中国家庭伦理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反馈的模式”,[14]即父母抚养了子女,子女会赡养老人。基于此,作者在文章中写出苏明玉因苏氏父母未尽赡养义务,所以在道德上不想与苏家有任何关联的情节,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最后放弃这种想法?原因在于苏大强夫妇给予孩子的创伤,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为了使心理达到某种平衡,她会采取某种办法帮助自己,而这种方法就是报复。在这里,作者将苏明玉的缺点暴露出来,将其处在人性的阴暗面。她明知是父母对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还要将自己的辛酸史在父亲身上上演,对父亲不闻不问。虽然明玉的做法情有可原,但是于大环境而言,尊老爱幼的传统文明源远流长,此举有背人伦,不利于和谐家庭的建设;于人而言,不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网上网友曾将苏母的做法视为不仁义的做法,却将她的做法视为情有可原,这种一边倒的评价远不如作者客观。

作者给苏明玉安排了自我反思的过程,意在指明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并不仅仅是网友所认为的想要放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而是想要保持人性的良善,唯有如此,人才不至于被仇恨妖魔化,丧失自我。

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在孝道退化的大环境中,老人的不安很正常,但是,像苏大强那样花式作妖的父母本身也是加速孝道消退的因素。传统的和谐家庭伦理关系是父慈子孝,而父不慈一味地要求子孝,是作者不赞同的地方。作者通过苏大强写出了“弱者道之用”现象,老子在“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5],阿耐将苏大强身上的那种中国人自我压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逆来顺受方面。在苏母强势的压制之下,他学会了如何装柔弱来适应复杂的环境,在此时强大的子女面前,他懂用“曲则全”的方法保身。他在国外生活的儿子面前装柔弱,让多年在外漂泊因愧疚感想要尽孝的儿子更加自惭形秽,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弥补。而“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时间外,极少达到满足的状态”[16],得到儿子供养的承诺,却自私地想要得到更多,如买房子、买冰箱、还做假账骗钱,苏大强还在用传统的伦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而不知当下时代与以往不同,当下的新中产阶层虽然“是指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是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的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民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群体。”[17]但在社会这个熔炉中,他们经历着各种磨难,如升职、养家、租房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需要同情的弱者,但自己的父母却一味的索取的话,对孩子而言,亦是一种伤害,要求他们做到供养也是很难的事情,犹如苏明哲对父亲的要求由原来的满足,到最后的置之不理,以显示出像苏大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阿耐从双方的角度呈现出要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长辈应减少对孩子的依赖,能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应学会独立。作者说明此问题其实暗含在文本中,那就是苏母在世时,一切都挺好原因基于老人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而苏母去世则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悲剧的方式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具有极大的讽刺作用。

对于第三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满足基本所需,但不能纵容,尽量关注精神世界。儒家提出的“色养”并不是无节制的听从父母的要求,对父母不合理的要求可以予以不满足,因为当下人处于各种关系中,人的伦理关系由纵向的父子关系转向夫妻关系,对自己的小家负责也与实行孝道是一样重要,对于苏明哲的愚孝,作家也采取不赞同的方式。但是,作者却反映出当下老人处于孤独的状态,陪伴是尽孝的最好方式。文本中,作者安排苏大强与蔡根花结婚的情节,像苏大强这样对钱极为重视的人,明知道对方在欺骗自己,却心甘情愿被骗。苏大强在作者面前虽然并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但他的生活折射出当下老人需要陪伴的迫切性,就如格奥尔·齐美尔认为“即使最为普通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更为普通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表达”[18]。

阿耐虽然在最后没有像文本潜藏的诉求那样与苏大强相处,而给苏大强放任自流,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这是以“悲剧”的效果将隐藏的现实撕裂给人看,让人为之深刻,能对现下的家庭生活建设进行思考[19v]。

《都挺好》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做写作的主体,在人物塑造上,它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物进行“典型化”与“神秘化”的塑造,而是将普通人原来的生活面貌进行真实再现,以表现了人的生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表现出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作者以点及面的书写方式,体现出“人本主义”的思想。阿耐的创作带人们进入日常审美的状态,将人们从枯燥、压抑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体现文化的民主性质。

然而,当下的网络文学接受“世俗化”的观念影响较深,作家们会浸入日常生活的琐碎描写中而不能自拔,这样导致他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太近,而缺少自省意识,只为描写生活而进行创作,不利于网络文学在日后的发展,这点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注释: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2]央泉,周荷风:《原生家庭的创伤——Bowen理论视域下的<奥利芙,基特里奇>》,外语与翻译,2018年第4期。

[3]央泉,周荷风:《原生家庭的创伤——Bowen理论视域下的<奥利芙,基特里奇>》,外语与翻译,2018年第4期。

[4]王秀华:《经济发展与家庭伦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5]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257页。

[6]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130页。

[7][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卷4)》,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页。

[8]鲁鲁:《大女人来了》,温州人,2010年第19期。

[9][英]沃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0页。

[10][美]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赵正国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11]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的表征——空间转向视域中的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2页。

[12][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13]周志雄:《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形态》,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7期。

[14]马瑾,李兆福:《夫妻与亲子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家庭伦理观比较研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5]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232页。

[1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1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18][英]戴维·英格利斯著,张秋月、周雷亚译:《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9]王常柱,兰燕妮:《新时代面临的孝道问题及其应对机制建构探析》,云梦学刊,2019年第5期。

(本文作者系安徽大学文学院现当代专业博士研究生)

华语网络文学智库

栏目开篇语

“华语网络文学智库”专栏由中国青年智库论坛和《网文新观察》编辑部联合创设

本专栏以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数据算法”为技术标尺,以网生评论家“元阅读”为专业逻辑,筛选与甄别、分析与评论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标杆性的网络作家作品、题材与类型、潮流与现象;并以21世纪以来“故事革命”中贯通中国网络文学全版权链(形态)、全产业链(业态)和全价值链(生态系统)的“讲故事核心能力建设”为轴线脉络,解读、诠释和建构中国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的青春脉动、舆论情报和思想生态系统——特别是从四亿中国青年到全球网络青年正在为网络文学、影视漫游、文娱文创新集群甚或整个时代潮流“制定青年标准”(简称“青标”)的定标运动、爽文时代、核心权益论(含青年权)、造词运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和制脑权之争等大势、趋势、态势和局势。

作品为世界立法,青年为时代定标,爽点(燃点、痛点、萌点等×点运动)驱动故事中国——本专栏旨在以“青标”为中国网络文学造词、理论和方法论“建基(建模)原点”,聚焦新时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重大现实攻关问题、时代课题和未来发展趋势问题,解读、诠释和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现象、潮流和趋势的研究(研发)“原型(模型)”,力图为新时代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提供“时代新范式”(创生[创作和生产]新范式、研究[研发]新范式、思想新范式、发展新范式”)和“三性”(决策参考性、现实针对性、理论突破性)的智库成果。

本专栏主持人庄庸博士,系中国青年阅读指数首席阅读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华语网络智库丛书主编。

(本刊编辑部)

爽点宇宙:从故事爽点建基人生宇宙

文/庄庸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讲故事、写爽文、改编剧(IP化),“爽点驱动”是极其重要的现象、潮流和趋势。这是萌点、雷点、燃点、槽点、毒点等一系列“×点”造词运动之中,造出来的最能代表(或者说“最被代表”)网文特别是爽文的一个流行词。从“爽点是什么”到“爽点驱动故事中国”,我们需要回到故事创世纪的“起源”,解读、诠释和建构所谓“爽文IP宇宙”的建基原点。

关键词:爽点;爽文;爽感;爽文化;爽点宇宙

网络文学,特别是大多数讲故事写爽文的网文,都是以“爽点”为原点,来建构自己的故事建筑——从“故事大厦”到“魔幻迷宫”,从而形成所谓的“故事迷宫”——甚至是“故事宇宙”。

一切事情、事件和事实都从“原点”而来;一切真相、秘密和隐秘的意图与动机,也是以“原点”为旋转的轴心;整个故事大厦、故事迷宫和故事宇宙都是用“原点”来建基的。

在讲故事写爽文的网络文学之中,这种故事建筑或者故事宇宙的建基原点,就被替换成了“爽点”。爽文的故事,就是以“爽点”为原点,建基自己的“故事宇宙”的。

这是一个从故事建筑到魔幻迷宫(故事迷宫)、从点线面立体到多场景、多维度、多界域建构的多重爽点系统和爽感生态。它甚至可以解读、诠释和建构从爽文到爽片/爽剧,从爽漫到爽游,从爽文创新集群到爽文化社会现实、心理和文化机制体制的形态、业态与生态系统——这是“IP宇宙”设定之故事基点与原点。

因此,我们把它解读、诠释和建构为一个新的造词、理论与方法论模型:爽点宇宙。

图像

一、定义爽点:从“神经元”到“接触点”和“引爆点”

“爽点”是什么?

爽点就是让人“爽”的感官与知觉、感受与体验的点。它是在萌点、雷点、燃点、槽点、毒点等一系列“×点”造词运动之中,造出来的最能代表(或者说“最被代表”)网文特别是爽文的一个流行词。

顾名思义,爽点就是让人很爽的点——从“爽歪歪”到“神清气爽”,爽点可以说是生理与心理、感官与精神共生共建的接触点和引爆点:从快感到畅快,从兴奋到愉悦,从心流到高峰体验。

一方面,它就像快感和高峰体验所产生的“G点”,或者大脑控制欲望与快感娱乐机制的多巴胺等神经元一样,“真实”存在于人的身体与生理结构之中——或许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之中,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控制我们爽感体验的神经元或生理器官。这一点虽然尚未完全得到证实,但按照科学已有的发现和机制,理应成立。

另一方面,它就像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力比多”概念一样,存在于心理甚至是大脑的想象和猜测之中,不完全是生理机制,而是心理驱动和精神愉悦的“虚拟性体验”。

但是,从生理到心理、从感官到精神,爽点作为爽感的接触点、触发点和引爆点,似乎又存于具体的文本和作品形态之中,比如爽文、爽剧、爽片、爽游戏……这些作品形态与业态之中。

也就是说,在我们所说的爽文、爽剧、爽片、爽游戏等爽品的故事文本之中,存在以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艺术物质材料所建构出来的“爽点”——比如,在字词句、段篇章、场景、情节、人物等之中,似乎存在着一个既附着于它们之上、又独立存在的“爽点”;就像“细胞”一样,一旦触发,就可以快速膨胀、加速生长,引爆从眼球到身心的愉悦体验。

因此,如果非要界定“爽点”,或许我们需要建构一个生理(身体与大脑神经系统)、心理(欲望与精神)和故事文本(作品、产品和竞品的形态、业态与生态系统)的金三角,将其搁置于其正三角中心点之上来聚焦和穿透,才能看穿所谓的“爽点”其实是这三者合力而贯穿到底的“焦点”和“原点”。

它就像是一个更高维度、更大界域、更新场景的“顶点”,就像柏拉图学说中代表着世界存在本源的理念,垂悬于多维时空的中枢按纽之中,向下方正三维体(正金字塔)进行辐射与投影:存在于文本之中的故事爽点,存在于作者、读者等人身体和大脑之中的生理(神经元)爽点,以及存在于阅读体验与传播历程之中的精神(心理)爽点……其实都不过是这种“本源之点”的影子和复制器。

这就像大江大河之中波光荡漾的明月,诗词之中“春江海潮升明月”的明月,以及“在人的悲欢离合之中阴晴圆缺”的明月,其实都不是天上那一轮真正的明月——但它们都是明月的“影子”和“意象”,又将我们的目光、身心和想象都指向明月。

因此,爽文要让人“看起来很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要寻找“接触点”并戳中那个“需求的爽点”(或痛点),从而将其引爆成一种普遍的情绪潮流,并且引发同理共情的“共鸣”:从需求暗流引爆成爽感的高峰体验,甚至从阅读的畅快感决堤泄洪成为席卷和裹挟着人往前走、将其愉悦地淹灭于其中的潮流。

阅读是一种眼球与文本、人的感觉/知觉系统与故事系统、阅读者与剧中人的接触行为和历程。它们就是震荡起伏的阅读曲线和文本故事线间隔性的相交或相切——犹如价格围着价值进行波动,我们的阅读围绕着故事和文本震荡前行。

当视线和情节线相交、阅读者的阅历与体验和剧中人的人生与戏剧相切时,就会形成一系列不确定的“接触点”。

这种由实到虚、由虚到实一样的第三条抛物线,我们称之为“接触轨迹”。

它其实是文字阅读愉悦感和畅快感爆发、震荡和跌宕前行的支点或基点。关键是看它能否从一触即过的相切到真正地找到小切口,切入那庞大的像地下河一样喧嚣和躁动着的需求暗流。

这种需求暗流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曲线之下,像太阳与月亮一样忽上忽下;或者像河床之岸的山脉一样起伏上下;或者就像水上游乐场圈起来的彩球一样来回旋转——无论是密集还是粗疏的排布(数量向);还是像二十四小时升起降落或一个月阴晴圆缺的轨迹(时间向);或者像山脉从西向东梯度降维的走势(空间向)……都决定了这种阅读曲线和需求暗流之间,其实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决定了阅读曲线的震荡,以及需求暗流是否能够通过阅读曲线与文本故事线相交、相切的接触点,找到切入口亦即决出口,爆发和宣泄出去。这种规律既有客观的元素,不可控;但亦有主观的方面,可有意为之。犹如一个硬币有两面却又熔铸于一体。这让事情变得很不确定。

如果谙熟并掌握了这种规律图谱,作者其实可以操控和操纵故事文本中的爽点分布,从而带节奏、刷眼球、爆心流、造爽感——就像人的心电图与脑电图按照何种节奏和韵律脉动,人们可以人为地操纵心跳和脑波动,从而改变心电图与脑电图的轨迹。

故事文本线并不是一条平面维度的“实线”,犹如高速路一样一直向前:即使有宽阔、起伏、弯曲、交叉,但基本上是一个平面维度;即使是多层,也不过是像北京西直门的立交桥一样,在桥梁层次本身的结构上叠加;而无法像“折叠世界”一样,折叠出或者造出多场景、多界域和多维度的不同时空结构出来。

图像

二、生命树:从“爽点之原”建基“爽文化”生态系统

以爽点为原点,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网络作家作品都以此建基自己的故事大厦或是故事迷宫的。而“爽点”从点到线到面再到立体,从转场、升维到跨界,不停地进化、迭代和嬗变。比如,从“天蚕土豆”爆款爽文《斗破苍穹》,到“忘语”开创凡人流的潮流红文《凡人修仙传》,就创造和提供了迥然不同的“爽点模式”;

从“小雨清晨”的《绑架全人类》(预言直播流),到“三百斤的微笑”的《饲养全人类》(文明建设发展与升级升维流),进化与迭代出一种性质和类型完全不同的“爽点”。

在这个进化与迭代、不是升级与转型而是转场和升维的过程之中,“爽点”演变、嬗变、蝶变出不同的“抛物线”轨迹,分化、细化和变化出不同的“引爆”点,甚至核变、聚变、裂变出像星球一样的“爽点系统”。

它们主宰和驱动了网络文学讲故事写爽文的不同类型与文体演化,如系统流、直播流、奶爸文、荒野文等;以及我们所说的类型融合、题材变革与理念创新的新潮流,如硬核网文、跨界网文、灵气复苏流和文明建设发展与升级升维流等。

在这种爽点进化、迭代和演化之旅中,以“爽点”为建基原点,建筑或构建出来的,是有形实体的故事大厦甚至故事迷宫;但是,“爽点系统”本身,却像烟花爆竹一样,开满了璀璨的夜空——这再也不是“它比烟火还寂寞”,而是“它比火树银花还绚烂”。

不同的爽文故事,犹如不同的烟火品种,在同一“爽文化”和“爽感消费”的璀璨夜空之下,绽放出不同的绚烂烟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从吸睛到吸金,它提供了不同的亮丽七彩的爽感抛物线,以及各种细分又重组、如繁星万千又似流星殒落的爽点:如露珠彩泡一样转瞬即逝,又如珍珠钻石一样“恒久远”;或细密繁复,或简略简约;既像小商品集市的批发与零售货物,又如宜家标准化的元素与组件……“总有一款适合你”,仿佛无“文”不爽,无“处”不爽,无“点”不爽,无“人”不爽——只要你读网文,看故事。

就连空气,都成了“爽气”——神清气爽,伴随着生命的一呼一吸,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这就是一个爽时代、一个爽世界、一种爽文化的狂欢之夜。星空之下,皆是爽点。就连整个银河系,都是由密密麻麻的爽点汇聚而成的……因此,整个宇宙,就成了一个“爽点宇宙”。

这是所有讲故事写爽文、读网文看故事的人都共享的“爽点宇宙”——因此,说到底,网络文学讲故事写爽文,共建、共享、共治出一个故事共同体的“爽点宇宙”。

恰如我们很早之前就提出来的一个观点:网络文学再庞大、繁华和浩如烟海,说到底,就是一个大“ONE(壹)”的故事宇宙——就像一本超大的故事书。无论它的作家作品数量、字数如何成千上万甚至数以亿计,也无论它的类型、文体和潮流如何千变万化甚至“繁花渐欲迷人眼”,你都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厚厚的大书(大故事书)”去读,读薄读透,最后读出一个“点”——犹如读出一个“爽点”来。所有的故事,都是从这个“原点”去建基和创造的。

面对这浩如烟海、庞大如星辰大海的互联网超大故事书(ONE),你就是那一个个个体化、个性化、小小的“one”。从小小的一个“1(one)”,直面那个超大、不可驾驭的“壹(ONE)”,中间那个对接、桥接甚至是四两拨千斤、小切口撬动大格局的“一(TO)”,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通道和转化机制——正因为有这种“ONETOone”“壹一1”模式,我们才能完成那个双向、互动和融合的任务:如何把这一本超大型的故事书读薄读透,读成一页纸;如何把一个小如细胞分子的“点”,读厚、诠深、建基成一个超级庞大的“宇宙”。

网络文学讲故事写爽文,是最能体现这种“ONETOone”和“壹一1”的模式和特质的。体量极其庞大,数量极其巨大,质量却极其不平衡、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网络文学,从整体上来说就是一部“讲故事写爽文”的超级大书(这个结论是一句相当粗暴、简单和直接的论断,至少应该加一些限定词和后缀,比如“大多数讲故事写爽文的网文”,或者“网络文学中的大多数爽文”)。

摒除所有繁花硕果、旁枝末节,只抓“故事主树干”,或者如我们解读、诠释和建构为网络文学造词、理论与方法论模型的“元概念、根命题和树逻辑”,甚至追根溯源、穷本极源,一直到挖掘和发现整个故事“生命树”的原点,或是如上所述的从故事大厦到故事迷宫的建基原点——从“爽文化”到“爽故事”,从“爽感”到“爽点”,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生命与神经脉络”。

遵循这条生命与生长的根本脉络,我们可以不停地将这棵庞大的生命之树(书)、宇宙之树(书)、故事之树(书),简化和抽象成那一条“爽文/爽品、爽感、爽点”的发展脉络与建基原点——这就是把庞大的“ONE”体系读薄读透,读出一个“one”(小“点”)的过程。

所谓“简化与抽象的艺术”,就是在那庞大的故事体系之中删繁就简,穿过现象直通本质,戳中那个最本源、最起源、最来源、最根源的四源之最“点”!

“爽点”就是穿透整个网络文学庞大的“爽文化宇宙”“爽故事世界”和“爽感系统”,直抵生命细胞与生长基元的“原点”和“建基点”。

图像

三、连接世界:从“爽文基点”到“爽文化宇宙”

这个方向是可逆推的。

从网络文学庞大的数量与体量的“故事体系”,可以简化和抽象出一个所谓“爽点”的细胞和基元;同理,从“爽点”这个原点和基点出发,可以还原、建构和创造出网络文学庞大的“爽文宇宙”。

细胞、基元、爽点和基点(建基点)在这个双向、互动、可逆可顺的过程之中,具有“同一”的意义和意思。至少,我们在解读、诠释和建构这种从“爽点”到“宇宙”的故事创造过程之中,是这么使用的。

因为,这种过程,恰如生命的历史和地球文明的发展:生命总是从细胞开始,生长和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植物——这就是“生命树”谱系;而地球文明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低等到高等、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比如攀登文明树和科技树所常见的那样。

从“生命树”到“科技树”和“文明树”,这种升级与升维、建设和发展,都是由“进化”支配的。尽管现在有各种“史前先进文明的遗迹遗存考古发现”,可以质疑甚至推翻这种所谓“生命进化论”甚至“文明进化论”的观点;但是,至少在限定发展史范围内,如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脊椎动物”,从“农业文明”到“信息文明”……这种生命进化论与文明进化论,可以被视为一种正确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论。

同理,在限定范围、历程和领域之内,从“爽点之原”建基“故事宇宙”,就是一种类似于“生命树”“科技树”和“文明树”的发展历程。支配它的,就是进化与迭代、升级与升维、转型与转场、专注于本领域与跨界发展的黄金法则。在这种法则的支配之下,从“爽点之原”(原点与建基点)到“故事宇宙”,中间划界、确立和建构起了一个多层级的爽点形态表情(吸睛吸金)包、爽感系统和爽文化业态生态系统。

它们将网络文学讲故事写爽文的过程,导向了不同场景、不同维度和不同界域复合重构的多重爽故事迷宫之中,由此孵化、催生和诞生了不同类型、题材与潮流的“爽文作品、产品和竞品”:网络文学那浩如烟海的爽文种类,就是这么创作、创造和生产出来的。

但无论它们的体量如何庞大,数量如何巨大,质量如何不平衡不稳定不确定,都可以朝后、朝上、朝向根本,追根溯源,究出那一个建基故事的原点亦即“爽点”;亦可以朝前、朝下、朝向外部,纲举目张,沿着所有故事树“生命”成长、成形、成熟的根本脉络,找到它那“宝盖头思维”以及超越“宝盖头”的顶层逻辑:所有“生命树”朝天开放;无论是木秀于林还是秀木于林,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再到整个森林业态与生态系统,其实它们共享的都是“同一片天”“同一个星空”“同一个地球与宇宙”——同理如此,从“爽点之原”创造和生产的所有“爽文故事”,共享、共建和共治的其实是同一个“爽文化宇宙”。

于是,“爽点—爽文故事—爽文化宇宙”,就构成了一个“ONETOone”和“壹一1”的同源异流、同型异态模型,我们将其解读、诠释和建构(同时亦是简化、抽象和浓缩)成一个造词、理论与方法论模型:“爽点宇宙”——它其实是爽神经元原理、爽点表情(吸睛吸金)包、爽故事类型、爽感(爆款)建构系统、爽文化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等的复合、糅合与融合体系。

注释:

参见庄庸、王秀庭著:《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互联网+新文艺”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参阅庄庸等主编:《爽点宇宙:中国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研究(第2季)》,华语网络文学智库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版,书号:978-7-5153-6028-7;责任编辑:陈静、张佳莹)

网文透视

网络文学网站和关键词词条连载(三)

主持人/邵燕君

天涯论坛(bbs.tianya.cn)

中国互联网发展早期最大的综合性论坛之一,中国网络文学最重要的原创平台之一。1999年3月建立,2010年前后流量减少,但作为恐怖、悬疑、职场等类型小说的发布平台长期活跃,是以上类型进入主流文学网站之前最主要的发展基地。

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的整体格局中,天涯论坛的定位介于榕树下与金庸客栈、清韵书院之间。一方面,“论坛模式”使其更具有互联网属性(相对于前者的“编辑审稿制”);另一方面,与主流文化也有更多的连通性(相对于后者的亚文化圈子性)。在论坛模式下,几个文学“热版”凝聚的力量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如盗墓文、历史文、职场文以及直播帖)发展。建站之初即开辟的小说原创论坛“舞文弄墨”,吸引一批最先“触网”的作家在此发布小说(如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把我遗忘》,2002年)。此后开版的“莲蓬鬼话”(2001)是中国最早的悬疑、恐怖小说论坛(代表作天下霸唱《鬼吹灯》,2006),“煮酒论史”(2003)是最早引发“草根说史”热的论坛(代表作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2006)。

天涯论坛所属网站天涯社区本就是中国大陆最具人文气息的网络社区之一,也是新世纪之初中国思想文化论争的重要基地之一。“天涯杂谈”(1999)一度是中国大陆最活跃的讯息交流论坛,有“全民话题,杂谈制造”之说;“关天茶舍”(1999)更凝集了一批思想精英;“天涯纵横”(2000)是与著名思想学术杂志《天涯》合办的论坛。

“天涯”取名于“天涯宝岛海南岛”,全名为天涯虚拟社区,由海南在线的子频道发展而来,但一直用独立域名运作,创建者邢明。随着微博、微信等以移动网络为主要平台的社交网络的兴起,以PC端为主体的天涯社区用户开始流失。并且,由于长期缺乏将内容变现的商业模式,作为内容平台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

文/邵燕君、金恩惠

西祠胡同

(www.xici.net.cn,网络文学相关部分)

中国大陆首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论坛。1998年4月建立于南京,创始人响马(本名刘琥)。

西祠首创网友“自行开版、自行管理、自行发展”的开放模式。之后采用同样模式建站的西陆论坛(1999年6月),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男频原创网站的总孵化器。在VIP收费模式方面的探索(2003年1月),也在起点中文网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2003年10月)之前。早期时政论坛尤为活跃,众多记者在此开版增强了舆论影响力。文学方面,以讽喻杂文(仿王小波风格为多)和情感散文为主,另有大量时评、影评。

2001年6月,应相关部门要求关闭部分政治论坛,并休站整顿。此后,逐渐转型为聚焦南京人生活的社区门户网站。

文/邵燕君、田彤

黄金书屋

(www.goldnets.com)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初期规模最大的个人书站,也是最早连载玄幻小说的书站之一。成立于1998年5月,创始人youth。

存在于互联网早期的个人书站主要是做OCR(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扫校版,即把实体书扫描、校对后上传,并对网上已有的其他电子书籍加以整理、转载,类似网上图书馆。黄金书屋将书籍分成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武侠小说、哲学宗教等15个类别,并对其他阅读网站设置导航系统,一度主导了网络阅读风向,甚至有“上网读书不识黄金书屋,再称网虫也枉然”之说[参见《玄幻网站风云录》,发表于2005年,原帖已不可觅。此处引自《转载:玄幻网站风云录--(一)黄金时代1998-2001》,发表于新浪博客“枷枇罗的博客”,发布日期:2006年3月19日,网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ffcca010002b4.html,查询日期:2019年3月10日。]。黄金书屋的武侠小说文库最全,特别在采用了卧虎居的扫校版本后,版本精良、更新速度快(引流尤以黄易《大唐双龙传》为最[中国网络文学早期读者中很多是因追读黄易在香港连载出版的《大唐双龙传》而上网的。当时,黄金书屋、卧虎居、大唐中文等规模较大的书站都会连载该书的扫校版。单就此书而言,黄金书屋的更新速度并非最快,但因其书库数量多、种类全、分类细,而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书站。]),吸引了大批武侠、玄幻爱好者,并开始出现原创玄幻小说。

1999年12月,被多来米中文网(Myrice.com)收购。出于正规化和商业化的考量,不能继续大量搬运复制网上网下的作品,而自身原创小说又数量不足,读者逐渐流失。随着集阅读、创作、交流于一体的文学类BBS在2000年前后兴起,黄金书屋同个人书站一并失去了在网络阅读中的中心位置。

文/吉云飞、刘心怡

《破壁书》相关词条(三)

脑补/脑洞

“脑补”源自动漫领域的日语词汇“脳内補完”(のうないほかん,nounaihokan),意为在脑海中依据漫画、动画、小说等文艺作品已经提供的材料,将该作品中没有出现,但有可能出现或自己主观希望出现的情节补充完整。“脳内補完”一词在日本的使用并不频繁,反而是与之意义相近的“妄想(もうそう,mousou,含义基本等同于中文中的‘妄想’一词)”使用率更高。“脳内補完”一词大概在2009年左右进入中国、并被缩写为双音节词“脑补”后才在中国的日本动漫爱好者间流行起来。比如,在2010年4月至9月放送的日本动漫《轻音少女》第二季第一集中,中野梓幻想了一下自己成为轻音部部长后的情形,被同部的学长们吐槽说“考えた”(想象了一下)、“ちょっと考えた(稍微想象了一下)”,这里的“考えた”就被字幕组翻译为“脑补了一下”,这一翻译相比于直译更为精确生动地展现了对话时的情景。

从积极的角度来讲,脑补是一部文艺作品在读者那里最终完型、产生意义的必要步骤,也是读者挖掘作品中隐而未写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二次创作的动力之源。但从消极的角度来讲,过度的脑补也可能罔顾作品原本的逻辑与内涵,成为单纯的意淫。“脑补”的这种消极内涵也扩展到现实生活层面,指在现实生活中妄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或人际关系。对于文艺作品而言,脑补是否过度是很难判定的,故而脑补的消极意义,以及“脑补过度”的说法实际上常常指向对现实的妄想。

意为对于现实的妄想的“脑补”在动画、影视剧等作品中有相对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比如在人物头顶上方出现想象气泡,在气泡中呈现人物脑补的事件,或者在人物脸部特写后插入一段与正片色调/风格存在差异的影片,展现人物脑海中想象的、非现实的场景,这些妄想很像是在人脑中上演的戏剧,因而被称为“脑内小剧场”。

“脑洞”一词是从“脑补”衍生而来的。脑中有洞才需要补,所以脑洞越大,脑补越多。因而脑洞就是脑补的源头,是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个词最初同样产生于日本动漫爱好者之中,“脑洞大”通常是指作品设定新奇、情节展开出人意料,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后来“脑洞”一词逐渐流行起来,无论是在文艺创作、产品设计还是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只要是富于创造力的人与作品,都可以被称赞为“脑洞大”。而进行作品构思,或者大家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则可以被称为“开脑洞”。“脑洞”一词在2014年左右才开始流行起来,2015年2月,一部名为《脑洞大开》的网络剧开始播出,“脑洞大开”一词于是频频亮相主流媒体,在大众文化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并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2015年十大流行语”。

“脑洞”与“脑补”这两个词,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脑补”之普遍存在的肯定,颠覆了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秩序关系。作品必然要经过读者的脑补才能最终实现,而每个人脑补出的内涵与意义都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原作相比于二次创作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作者也不再是作品解释权的唯一所有者。“脑洞”则被认为是一部小说诞生的源头。《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宇宙在最初的时候是一个质量无穷大的点,我将它称之为笑点,笑点被神杖戳爆,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在爆炸中诞生了犯二能量和吐槽能量,当这两种能量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梗。梗是所有物质的基础,小到蚂蚁大到星球,这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梗组成的。后来我们发明了梗对撞机,进行了梗的对撞实验,我们发现,如果梗的质量太大,密度太高,就会形成一个质量和密度都无限大的脑洞,可以扭曲时空,也能吞噬一切,既能创造世界,也能毁灭宇宙”。这段台词固然是在解释故事中的世界的起源,但同时也是在隐喻这个故事世界被创作者创作出来的过程。按照这一段台词的说法,脑洞就是数量足以构成一部叙事作品的高质量的梗(参见本单元“梗”词条,此处更强调原创梗,包括新奇的世界设定、人物设定、有趣的核心情节等),具有创造故事世界的能力。脑洞是质量与密度足够大的梗,而梗则是犯二能量与吐槽(参见本单元“吐槽”词条)能量混合的产物,犯二能量与吐槽能量是从笑点中产生的。这意味着对于梗、脑洞,以及基于脑洞的小说而言,有趣是其非常重要的追求。这种说法与“脑洞”一词的一般用法是吻合的,特别是当网络文学作者说“我有了一个新脑洞”时,常常就是指构思了一部新小说。以脑洞为源头的网络文学创作也确实常常首先追求新奇有趣的设定、出乎意料的展开,而不是纯文学更为关注的真实与深度,甚至也不是相对传统的网络小说试图实现的故事主人公“升级”“打脸”、实现“逆袭”的“爽”。

文/王玉玊

吐槽

“吐槽”是日语“突っ込み”(つっこみ,tukkomi)的中译,来源于日本的一种艺术形式“漫才”(类似中国的对口相声)。在中文语境中,是用于描述某种指出别人话里的错误、漏洞的行为,也可引申为抱怨、挖苦、找茬、甚至讲段子等。

吐槽在日本漫才中有相对固定的用法。两个主演者的任务分配,与相声中的捧哏、逗哏有相似之处又有微妙的不同:一个人负责装傻犯蠢,另一个人负责指出他的愚蠢、错误或者拆穿他,在快节奏的词锋交错中利用谐音、误会、双关字制造笑料。表演过程中,那种指出错误、拆穿的行为,就被称作“突っ込み”。

在日本的动画、漫画作品中,也常常借鉴“漫才”的经验,使用这种手法制造笑料。伴随着动画、漫画叙事技巧的成熟和工业化程度的增加,甚至出现了专职吐槽的角色,例如《银魂》里的志村新八、《凉宫春日的忧郁》中的阿虚等。

中文里原本找不到可以用来翻译“突っ込み”的词汇,后来台湾的御宅族借鉴了闽南方言里含义相近的“吐槽”,这个译法才逐渐在整个华语二次元爱好者圈子里流传开来。

在日文含义中,“吐槽”必须针对另一个人的“装傻”行为,必须确实能指出“装傻”者话中的愚蠢或错误之处,必须简短而且幽默。比如,A说:据说明年高考卷子很难啊。B(工作多年的成年人)接过话茬假装很忧虑地说:糟了,我明年就要高考了怎么办?A此时便可以吐槽:小朋友你几岁啦?

在中国大陆,由于弹幕视频网站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吐槽”这个词被逐渐发扬光大,同时含义也开始泛化。相比于日文原意,又增加了“挖苦”、“抱怨”、“找茬”等意味。有时随意发几句牢骚或者讲几个段子也被称为吐槽。

此外,在华语文化圈,由吐槽也引申出了一些新词汇和新用法,如“槽点”、“吐一个槽”等。这种用法是将“吐槽”这个词看做动宾结构,如果“吐”做动词,表示发牢骚之类的动作,那么“槽”就是名词做宾语,表示一些值得对其发牢骚、抱怨、找茬的地方。由此自然而然派生出“槽点”这个双音节合成词。而“吐一个槽”的用法也是对这一动宾结构的活用。

文/高寒凝

女性向/男性向/女频/男频

女性向一词来自日语,指的是以女性为受众群体和消费主体的文学和文艺作品分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中国女性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女性向开始与互联网舆论场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相结合,是女性逃离男性目光后,以满足女性的欲望和意志为目的,用女性自身话语进行创作的一种写作趋势。

日语中的“女性向”一词写作“女性向け”,意为“面向女性的”、“针对女性的”。在日本,这个词诞生于二战后的1950年代。1953年,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开始在《少女组》(又名《少女俱乐部》)上连载第一部少女漫画《蓝宝石王子》(又名《缎带骑士》),并提出要有“面向女孩子”的漫画。1960年代后半期,日本漫画完成市场细分,“少女向”“女性向”这样的漫画分类方式正式确立起来。1970年代,随着女性向漫画的发展壮大,女性向动画也随之兴起,同一时期新兴的“少年爱”耽美漫画也被纳入女性向漫画的范畴。1994年,日本光荣公司推出第一款女性向游戏《安琪莉可》,成功调动了女性玩家的游戏热情,后来又发展出“乙女游戏”和“BL游戏”两大脉络。随着女性市场的壮大和固定化,女性向逐渐成为日本ACGN文化产业的重要分类标签之一,后来逐渐进入大众语境,用作更为广泛的商品分类。除此之外,还有“男性向”(面向男性的)、“子供向”(面向儿童的)等分类标签。

二十世纪末,日本ACGN文化进入中国大陆,女性向分类标签也随之引入。除了日本ACGN作品的汉化版,后来出现的中文原创作品也开始采用这种分类。中文的女性向漫画与日本相似,也细分为少女漫画和耽美漫画;女性向游戏则以逆后宫式的恋爱游戏为主,也包括诸如《暖暖环游世界》这样的换装游戏。中文动画则很少采用女性向标签,从当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这些动画作品大多数可以算作子供向,暂时没有作更进一步的细分。

当女性向这个词与网络文学结合,则出现了女性向网络文学的分类方法,指针对女性读者创作的网络小说,主要类型有言情、耽美、同人等。女性向的作者群体虽然以女性为主,也不排除少量的男性作者。

在网络文学内部,性别差异是划分阅读趣味和阅读平台的重要标准,女性向的出现,也反身定义了男性向。这种区分方式蕴含着商业化的消费主义逻辑,是商业文学网站定位目标群体的重要参考。网站往往会选择其中一方进行重点培养,如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小说网、潇湘书院、云起书城等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向网站,其女性用户占绝大多数;或是将二者分开培养,在网站内部分化出“男生频道”和“女生频道”,如起点中文网分化出的起点女生网。因此,比起“男性向”和“女性向”,“男频”和“女频”是网文圈内更为通行的分类说法,从性别上划分出文学网站商业版图的两大阵营。

当代中国的女性读者,接受的是与男性相同的教育和阅读训练,因此许多男性向作品也拥有大量的女性读者。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和蝴蝶蓝的《全职高手》,都是男频文成为女性向热门作品的典型例子,作者甚至会因此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服务于女性读者的元素。但极少有女性向作品能受到男性读者的关注,因此也可以说“男频的也是女频的,女频的还是女频的”。

女性向的区分法,在女频网站的商业逻辑之外,还产生了一种蕴含着女性主义性别革命精神的追求和趋势,在这种语境中,“女性向”无法简单地用“女频”替代。网络平台的低门槛设置,使千千万万的女性作者得到了群体性话语表达的机会;而网络媒介的隐秘行和区隔性,又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在男性世界里一直努力扮演符合男权中心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好女人”的中国女性,长久以来不被认可、不被允许的欲望想象和对另类可能性的追寻,终于找到了一个疏解和释放的空间。因此,这种女性向书写所投射的,是只从女性自身出发的欲望和诉求。不仅不需要考虑大众和男性对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甚至就是要打破刻板印象,对这些固有想象进行反叛和颠覆。正是网络的出现,使女性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公共空间,可以不再顾忌男人的眼色,关起门来YY,以爽为目的,释放欲望、疏解焦虑、自我疗愈。另外,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中,网络一代的女性还同时进行着“网络女性主义”的实践,实时针对在网络上传播的一桩桩具体的性别歧视事件或女性的生存困境(如婚姻问题、财产问题等)迅速发表看法,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深度讨论,以造成指向现实的舆论影响力。这种实践与女性向的网络文学共同改变着新一代中国女性的性别意识。

在这样的界定下,女性向网络小说与传统女性言情的书写模式之间,存在大面积的过渡阶段、灰色地带。女作者在写作时,如果还想着“男读者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喜欢”而不敢冒犯男权中心的条条框框,止步于陈旧的性别想象,其作品则很难被看作是女性向的。相对而言,最具性别革命意义的女尊和耽美往往包含着最激进的女性向趋势,而“霸道总裁爱上我”模式就要相对保守一些。一些作者也能在看似传统的类型、题材创作中,进行革命性鲜明的女性主义实验。

文/肖映萱

大事记

网络文艺活动大事记(2020年4-5月)

整理编写/元婕

1.4月2日,上海市文学创作系列网络文学专业初级技术职称专家委员会通过16位同志的网络文学专业初级(网络文学创作四级)技术职称。

2.4月15日,阅文集团发布“2020原创文学白金大神作家”最新名单,本次榜单包含男频新晋白金作家2名(会说话的肘子等)、女频新晋白金作家5名(一路烦花等),至此,阅文旗下白金大神作家人数共有428位。

3.4月21日,今日头条小说频道宣布更换品牌为“番茄小说”。该品牌与今日头条2019年推出的独立小说App名称一致。这是今日头条小说业务的最新升级。与此同时,“番茄小说”宣布全场免费。

4.4月23—30日,第六届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在线上举行。本届大会以“e阅读,让生活更美好”为大会主题,以“5G+新阅读新体验”为年度办会方向,设置了开幕式、阅享品牌馆、阅听朗读馆、云上会大咖、云上VR书店、云博物馆、云上IP馆、5G体验区、大爱公益馆9大内容板块,旨在全方位展现5G给数字阅读及泛文化行业带来的变化,推动全民阅读发展,建设书香社会。大会首次启用云端办会新模式,截至30日上午10点,访问量突破3000万人次。作为国内数字阅读产业“风向标”意义的盛会,大会为参会者带来了沉浸式、全方位的5G数字阅读新体验。大会还发布了《2019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4月23日,团中央社会联络部联合阅文集团共同发起“战疫担当·悦读青春”主题系列活动。来自阅文的多位知名作家做客抖音直播间,分享他们的写作故事与读书体会。同期,双方还在QQ阅读平台推出多个阅读专区,开放大批抗疫主题优秀作品资源。6.4月23日,第五届“咪咕杯”网络文学大赛正式启动。本届大赛由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主办,注入千万级推广资源,面向全网征集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持续一年。旨在通过汇聚优秀网络文学作家,聚合形式多元、题材丰富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挖掘爆款内容,打通书影音IP产业链,为用户打造多元化阅读体验。

7.4月26日,第四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携手第26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2020·春季)以线上办会的形式在“云”端开幕。两个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通过新平台新技术实现全流程“线上办”“掌中办”,一系列创新活动旨在汇聚文创力量,打破时空壁垒,高效实现IP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升优秀作品的成果转化,助力更多类型精品佳作的推广。

8.4月27日,阅文集团宣布管理团队调整,现任联席首席执行官吴文辉先生和梁晓东先生、总裁商学松先生、高级副总裁林庭锋先生等部分高管团队成员荣退,辞任目前管理职务。同时,董事会委任现任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先生出任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和执行董事,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先生出任阅文集团总裁和执行董事。据悉,此次调整是腾讯和阅文深度联合,旨在推动IP联动和新文创内容生态发展。

9.5月1日,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阅文集团旗下多家原创文学网站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获奖名单公布。聚焦中国工业发展史的《何日请长缨》获特等奖;反映金融资本行业发展的《投行之路》获一等奖;根据疫情期间真实事件改编的《国家战疫》、聚焦医护工作者的《生活挺甜》获特别奖。

10.5月1日,橙瓜与十几家主流网文平台联动,一起向全网推出“网络文学读书日”活动公益专题。在橙瓜码字、橙瓜官网、橙瓜APP等平台上线519网络文学读书日专题,通过自身平台资源,以及橙瓜自媒体矩阵、网络文学核心社群、社区持续宣传。各合作倡议方也将在官网等平台推出专门的519网络文学读书日系列专题书单。本次519网络文学读书日公益活动将影响1亿网络文学读者,50万网络作家。

11.5月6日,阅文集团新任CEO程武、总裁侯晓楠、总编辑杨晨等新管理团队与多位作家进行了首场作家恳谈会,就网络文学生态、创作环境优化,以及近来备受关注的“作家合同争议”等商业规则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恳谈会上,阅文集团明确了著作人身权归属作者、财产权的收益规则,免付费模式由作者选择等网络作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12.5月7日,腾讯研究院、腾讯华东总部联合光明网共同推出“疫后复苏进行时,文化新消费研讨会—长三角专题”,邀请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的学术界专家、产业界代表共话,围绕“文化新消费、经济新动能、区域新发展”话题进行案例、观点分享和圆桌研讨碰撞。期冀以长三角地区为样本,探讨疫后复苏期的文化新消费趋势和影响,及未来消费提振经济的建议。由腾讯华东总部、腾讯研究院共同成立的腾讯华东研究院暨腾讯研究院华东分院也会进行“云揭牌”仪式。

13.5月19日,橙瓜联合书旗小说、连尚文学、咪咕阅读、点众科技、米读小说、番茄小说、掌阅文学、爱奇艺文学、塔读文学、翻阅小说、博易创为、掌中云文学、阅路小说网、17K小说网、纵横文学等国内知名文学网站和平台,共同助力“网络文学读书日”,举办了“一起读好书”的倡议活动,倡导精品好书阅读,让大家可以畅快阅读,享受阅读。

14.5月19日,“青年网络作家著作权保护”入选共青团中央“10大青年热点话题”,排位第六。

15.5月28日,“2020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0)》在会上首发,疫后新型文化消费成为与会专家热议话题。

约稿通知

《网文新观察》约稿通知

《网文新观察》电子刊于2016年创办,经过编委会的努力,在网络文学评论界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本刊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指导、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是上海网络文学评论新阵地,共同助力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

本刊辟有解读网文、类型研究、大神专栏、网络关键词、学术交流等主要栏目,欢迎您来函赐稿。

征稿要求:

1、文章要求体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前沿,内容真实、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同时视角独特,文字精炼,可读性强。文题应相符,标题要做到简明简洁,最多不超过20个汉字。

2、来稿一律使用Word排版,格式规范,以6000字符以内为宜(特稿除外)。

3、请提供文章摘要(200-300字)和关键词(3-5个),有条件者请提供文章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的英文译文。

4、文尾提供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籍贯、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所获学位、主要学术成果、研究方向)

5、凡属国家级、省部级或者其他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请在文稿首页标明基金名称及基金项目编号。

6、文尾提供参考文献(指正文引文出处),包括著作人、著作(论文)、出版地、出版社(期刊或报纸)、出版年、页码。标序号[1]、[2]……

7、请在每篇稿件后附上您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真实姓名、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有效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8、本刊有对文章的删改权,如不同意删节,请予以注明;本刊仅接受电子邮箱投稿,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9、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

10、本刊一旦刊发稿件,即付稿酬。

通信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675号6号楼308室

邮政编码:200040

联系电话:021-54047175转280分机

投稿邮箱:wwxgc675@126.com

《网文新观察》编辑部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