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从黑科技到大科普 复旦人在工博会上带来哪些成果?

时间:2020/9/15 19:47:32

来源:复旦大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子艺

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今天(9月15日)起在上海举行。现场,来自复旦大学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创新展区亮相,展现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势头。

虽受疫情影响,复旦大学的项目申报数量总体较去年有所减少,但申报质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在多个领域较以往有新突破,团队参展积极性高。复旦大学在本届工博会上共有13个项目参展,5个项目参加路演,5个项目参加抗疫专区展,1个项目参加双创专区展,另有1个项目举办签约仪式,涵盖环境、生物医药、新工科等多个不同领域和抗疫专区、创新创业专区等多个展区。

图像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复旦项目不仅在复旦大学展馆展示,同时在多个展区或不同活动中亮相。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建民课题组的项目同时参加了抗疫专区展、路演活动和签约仪式,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隋国栋与基础医学院程训佳联合研发的项目同时参加抗疫专区展和路演活动,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课题组的项目除参加抗疫专区展和路演活动之外,还在上海市科委展区所设展台布展。

陈建民团队研发人工智能化多功能气溶胶浓度富集系统与大气颗粒物毒性检测联用仪

图像

关心空气质量的你,是否经常查看天气预报中的PM2.5指数,从而决定当天戴不戴口罩?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指数的参考价值还很有限。“即便两座城市的PM2.5值相同,空气对人体的毒性也可能是天壤之别。”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强调。

为了快速、精准判断空气的生物毒性,陈建民团队在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自由申请)项目资助下,耗时5年,研发成功人工智能化多功能气溶胶浓度富集系统与大气颗粒物毒性检测联用仪(以下简称“联用仪”)。这台国产自主研发设备,由PM2.5采集与溶出液制备模块、化学成分分析、毒性检测模块三大模块构成,实现了30分钟内对大气颗粒物生物毒性的在线实时智能播报,对于今后的大气环境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受疫情影响,这台联用仪在今年的上交会上首次通过视频短暂亮相,而在本次工博会,陈建民团队将带着这台联用仪来到现场,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和感受这台仪器的强大功能。

汪源源、常才团队合作研发便携式智能超声辅助诊断仪

图像

某偏远落后的社区医院,病患躺在床上,医生拿着一只小巧的白色探头在病患脖颈处轻轻滑动,旁边一个与iPad相似大小的显示器上立刻呈现出实时影像。突然,“嘟嘟”警报响起,一个黄色方框出现在显示器中,病变区域被圈了出来。点击“分析”按钮,只要数十秒,一份专业的甲状腺超声报告出来了。

这样的场景在不久将来即将成为现实,而一切都得力于由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视隼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便携式智能超声辅助诊断仪。

这款仪器由一块500*500*20mm的显示面板和一只超声探头组成,兼具便携、智能两大亮点,致力于成为基层医生早期筛查、辅助治疗肿瘤疾病的好帮手。继去年首次亮相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展示馆后,这台具有国产化、小型化和智能化的全新超声仪器,今年9月将再度亮相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

研发团队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源源、副教授郭翌,上海大学教授施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常才、副主任医师周世崇,视隼智能科技(上海)组成。项目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和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

张文宏团队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图书

图像

“今年大家都看到了新冠病毒的产生、蔓延,一个新的病原体就这样来到了人世间。无论你在哪一个行业,你都会受到影响。除了新冠,还有大量的其他的传染病事实上一直在,只不过你不注意而已。”令人恐惧的其实不是病毒,而是未知。如何抵御这种未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写一本人人都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科普书。当防控传染病已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理性地、科学地补上这堂“健康常识课”。

张文宏带领华山感染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以专业、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百姓能听得懂的、深入浅出的语言,编写了一系列防控新冠科普图书和传染病科普图书,并亮相本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该系列包括《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毒》《张文宏教授再支招: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健康生活》《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病菌简史》《张文宏说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