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图书馆还能开在博物馆里,把历史、人文、旅游结合在一起,这一趟物超所值!”国庆假期里,家住花桥的吴女士来到位于嘉定安亭的上海汽车博物馆,被里面新开的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我嘉书房”吸引,原本只打算随便逛逛的她,一待就是一下午。
“我嘉书房”,一个有文气、有温度的名字,是近年来嘉定区吸引优质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位的新探索。自2017年初以来,嘉定区已建成30个“我嘉书房”,建筑面积总计7600余平方米,开架图书17万册。24小时不打烊、纳入上海图书馆“一卡通”管理系统、可自助借还及办证等特点,让“我嘉书房”广受喜爱。疫情之前的2019年,“我嘉书房”共接待读者169万人次,新办读者证近万张。
一个社区书房,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这个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是如何打造的?
“供”与“需”的对接
“‘嘉’即‘嘉定’。24小时想来就来,只有自家书房才能做到,所以‘嘉’亦是‘家’。‘我嘉书房’,就是‘我家书房’。”“我嘉书房”起名者、嘉定区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张志萍告诉记者。
名字的背后,代表着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全新需求。
2016年,相关部门在走访调研时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人群的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人搬离了以前集中居住的区域。另一方面,许多新建的大居、社区集聚了大量新居民,但公共文化服务却没跟上。“尽管此前我们建设了街镇图书馆、百姓书社、农家书屋等,但还是不能满足新建社区的需求。”嘉定区文旅局局长姚伟说。
在市、区、街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中,“最后一公里”的文化生活尤为引人注目。针对文化场馆辐射范围有限、基层文化配送供不应求等“短板”,在原有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之外,“我嘉书房”在嘉定应运而生。
2017年1月8日,上海首个以政企合作模式运行的24小时城市书房——菊园绿地天呈“我嘉书房”落成开放。面积虽然不大,但这家社区书房“五脏俱全”,融合了24小时自助图书室、市民科创实践基地、志愿者自治基地、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还纳入了上海图书馆“一卡通”管理系统,可自助借还、自助办证。
这个“我嘉书房”的运行主体非常特殊,有三家:菊园新区文体服务中心、绿地嘉唐置业有限公司、嘉定区图书馆。“区级图书馆承载能力有限,我们希望通过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化运营,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政企合作,可以提高‘我嘉书房’的运营能力。”嘉定区图书馆馆长黄莺说。
如今,30个“我嘉书房”中,超过半数由企业无偿提供场地或投资建设,超过70%的书房采用社会主体全委托运行方式,部分街镇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体签订绩效考核协议。
一个个精致的“我嘉书房”在商圈、居民区门口涌现。30家“我嘉书房”中,既有设施高端、设备精良的旗舰店,也有主题鲜明、亲民便捷的特色店。比如,南翔的“我嘉书房”有浓浓的“古今融合”味,以传统文化展示、古镇历史呈现和智慧阅读体验为主;外冈镇是农业大镇,“我嘉书房”也偏向田园风,人们阅读之余还可移步窗边欣赏田园景致。
“我们的服务要跟着百姓需求走。有百姓聚集的地方,就有阅读需求,有公共文化需求。”姚伟说。
“送”与“引”的辩证
有需求、有供给,两者就一定能紧密对接吗?在居民区门口造个社区书房,人们就自然而然会走进去读书吗?
拿出300余平方米商业用房、包办所有装修打造一个书房,这是绿地集团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在菊园新区的首个“我嘉书房”建设之初,绿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造书房并不是终点,让人们走进去看书、打造宜居社区才是目的。
如今已调离菊园新区的马慧怡,当时是菊园新区文体中心主任。她告诉记者,以前谈到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用的是“送到基层”“送下乡”这样的字眼。“事实上,光‘送’还不够,如果社区书房没有吸引力,就算送到了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人们也不会主动走进去。除了‘送’,还要‘引’,把人们吸引进这个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怎么引?首先是靠特色服务。作为一个书房,“我嘉书房”显得有些“另类”:没有“不准吃东西”的规定,也没有让人感到审美疲劳的成排高大书架,更重要的是24小时不打烊。在部分“我嘉书房”,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打通,你甚至可以在书房叫外卖。
除了有特色的服务,要吸引人还得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菊园新区,参与管理运行“我嘉书房”的有菊园新区教育共建联盟、SummerSchool志愿者服务队、菊园布谷鸟文化义工队、正见艺术空间、宏海实业等,各自拿出资源为“我嘉书房”添砖加瓦。在“我嘉书房”,市民不只可以借一本书、读一份报,还能举办读书沙龙、小型讲座、开一场“私人定制”的阅读派对、参与图书漂流活动……
“冷”与“热”的思考
“我嘉书房”,既是图书馆、是公共文化空间,也是社区自治基地、是暖心故事发生的地方,更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地。
书房数量增多了,到底谁来管?菊园新区率先提出,让志愿者管理书房。在“菊园志愿”微信公众号上,市民可选择早、中、晚三个时段报名,审核通过后收到二维码进群,后台自动形成“我嘉书房”的值班表。“志愿者在上岗前会接受专业培训。书房内的垃圾,志愿者会顺手带走;有的志愿者临时有事,群里立刻会有其他志愿者站出来顶班。”菊园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我嘉书房”,市民百姓的身份除了读者、管理者、服务员,还可以是文化资源提供者、主题活动组织者。
嘉定区有一位业余钢笔画画家章冗卫,曾在报刊等平台上发表数百幅钢笔画作品。最近,他申请在“我嘉书房”里举办微型钢笔画展。“我是读者,又是微型画展的组织方,这让我感到自己和书房、和社区居民、和公共文化的联系更紧密了。”
在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看来,“我嘉书房”这样的城市书房,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化和RFID技术实现无人值守和读者自我管理服务,是一种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式的新型阅读空间。“这种书房走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设计感强,环境优美;就近便利,方便参与;采用射频识别等新技术,降低了参与门槛;融合发展,提供跨界服务。”
嘉定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加强长效运营保障,建立‘我嘉书房’相关服务标准与规范,同时提供均等化服务,让更广范围内的更多市民能享受到这种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