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5 17:11:34
来源:汉风东韵堂 作者:作者:钱汉东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多元文化孕育并影响着这个民族成长和发展。早在8000年前的甘肃产生了大地湾彩陶文化,河南7000多年前仰韶人创造的仰韶彩陶文化,甘肃产生了5500年前马家窑文化、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山东产生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4500年前龙山文化。南方文明一点也不比北方差。人类最早的陶器,产生在江西的万年仙人洞,经过美国考古学家测定为2.1万年前,浙江浦江产生上山文化1万年前,萧山跨湖桥文化8000年前,嘉兴马嘉浜文化7000年前,诸暨楼家桥文化6500年前,宁波河姆渡文化和上海崧泽文化6000年前及离杭州不远的良渚文化5000年前等。中华文明犹如无数涓涓细流汇成黄河、长江,中华文明是多源的。
江南文化的细腻与北方文化的粗犷,这种文化差异早在5000年前就形成了。如马家陶文化彩陶上的蛙纹,简明数笔,浑厚雄壮,一目了然;而良渚文化玉琮上纹饰精细之美,让人叹为观止。这是经过千百年岁月洗礼,逐步形成自己独特文化。这与地域气候、自然环境、山水风貌有着密切的。江南文化以其特有的生命张力,沉淀于江南民众的血液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文气质的深化,逐步构建成上海的主流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
一、江南文化的五个时期
江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它与中原文化、草原文化、江淮文化、岭南文化等相提并论。“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江南文化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春秋时期,江南文化可上溯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在今诸暨有古越国遗址,绍兴、苏州等地都留存越国的文化遗迹。吴越争霸,勾践兵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诸暨美女西施忍辱负重,报效家国,出使吴越,为越国东山再起做出卓越贡献。江南文化拥有高远不凡的志向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诸暨西施殿刻有我题写的《五律·咏西施》诗碑云:“越艳夸天下,西施有艳声。人徒工媚笑,尔独敢含颦。报国千年重,谋身一念轻。浣纱非祸水,旧案待重评。”赞颂这位江南绝色美人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江南水乡诸暨雁宿湖夜景
第二时期东晋时代,永嘉之乱,北方战祸,王谢家族避难并在南京建都,来到江南,他们带来了古老的中原文化,同时自身也融入了美丽的江南水乡之中。江南的秀山丽水,丰富物产,博学的才子,多情的美女,使王谢家族的子弟们从中获得创造灵感,产生了如王羲之的杰作《兰亭序》和王献之遒美的书风,一改中原拙朴粗犷的书风,王羲之成为中华书法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称之为“书圣”。
第三时期唐五代和南宋时代,这是江南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特别是吴越国的钱武肃王造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江南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杭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今天我们在杭州看到的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灵隐寺,上海的龙华塔、方塔,苏州的虎丘塔等都是这一时期建造。据史料记载,隋末唐初杭州户籍仅15380户,至五代吴越盛时人口激增至10万余家,50余万人,增速之快,为中原和其他九国所难以企及。
以青砖黛瓦为特色的朱家角古镇
第四时期明清时代,江南经济空前繁荣,漕运发达,海路开拓,都市形成。以苏杭为中心的区域出现一大批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极大丰富了江南的文化内涵,江南文化以其蓬勃的生机向中华大地辐射。
第五时期鸦片战争后,首任英国领事巴富尔抵上海,1843年11月17日,在上海正式宣布开埠。从此,上海进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会前进。但最重要是咸丰时期,我国爆发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造反,到了江南后烧孔庙,毁寺院,杀乡绅。乡绅被迫变卖田地资产,逃到上海租界来避难,同时也给上海带来古老江南文化和巨额资金,为上海跳跃式发展奠定了精神和物质基础。上海是在江南文化孕育下发展起来的。
千年古塔上海龙华寺
浙江在吴越国王钱镠建都前,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绍兴,他在杭州建都后,把江南建成为“人间天堂”,其孙钱弘俶遵循祖训,纳土归宋,实现中华一统,百姓和士兵避免了战祸,江南文化得以完整地保留,为宋王朝南迁临安建都,江南文化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江南文化的地域范围
江南是水乡泽国,诗情画意,以才子佳人、鱼米之乡、繁荣发达著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的诗句,看似闲情的一笔。据说叛将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南北朝陆凯“江南无所有,遥寄一枝春”诗句名扬天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忆江南》这一词牌也千古流传。
江南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现今,天气预报中所指的江南大致为长江以南的广义江南地带。早在春秋吴越争霸时,江南还称之为“蛮夷之地”,文明大大落后于中原大地。随着时间推移,唐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也从“开封——长安”东西向轴线彻底移向江南地区,最终落在“杭州——苏州”南北向轴线上。
嘉定南翔云翔寺前东流的走马塘河沿途景观
“江南”一词常与“中原”“江北”“边疆”“岭南”等区域概念相并立。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和山地江南、滨海江南相区别。“江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春秋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据《吴越春秋》云:“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可知史书中出现的“江南”一词,在东周春秋时期,最早指的便是今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一带,也就是东周时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区域。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迁,中原民众为躲避战祸,相继渡淮河、长江,纷纷南迁,以建康(今南京)为都,称东晋。王、谢弟子他们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青山绿水的江南文化激发他们的灵气和才情,“二王”的书法艺术,王谢家族的“东山再起”,为江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的江南古典园林—豫园
隋朝,这一时期的江南泛指的是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唐宋以来,东南一带逐渐成为天下税赋之地区、士大夫聚集之宝地,科举考试仕人辈出的重地。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南宋在临安(今杭州)建立朝廷,中原的赵氏权贵和平民来到南方,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纳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初告消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园灯会
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被用于行政区划。明代江南的格局已初步定型,当时袁可立在苏州为推官,史官在评价他的政绩时引用明代文臣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曰:“神君讫威讫富之誉,袁可立为江南冠矣!”
清朝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安徽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地特指传统的江浙地区。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江南地区是苏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是今“长三角”的核心区域。
三、江南钱氏的文脉传承
晚唐五代十国被宋代史学家称为“乱斯极矣”,当时藩镇割据,战乱相续,灾荒频仍,北方十室九空。“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江南大旱,饥人相食。”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到如此繁荣富庶,离不开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人武肃王钱镠(852-932年),浙江临安人,他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也是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承人,为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水乡作出了卓越贡献。
武肃王钱镠一生崇尚和平,保境安民,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发展农桑,造福民众。其孙忠懿王钱弘俶遵循祖训,“纳土归宋”,避免战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成为千古楷模,为后世赞颂。
吴越国王钱镠像
世人也许有所不知,正是钱王的仁慈和贤明,才使西湖化解了一次“千年之劫”,得以保全至今。据记载:当时中央政府准许钱镠造一座王府,风水先生认定填了西湖造王府,是最佳选址,这里风水好,有王气,钱家可享有千年江山。但钱镠坚决不同意,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我还要王气干什么?”他不但没
填西湖,还设置了7000名“撩浅军”,专门从事西湖等地的疏浚工作,以保持西湖水域的清澈,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诗句赞扬他。苏东坡对钱王加以赞颂,写了著名的《表忠观记》。
钱王对苏南重镇苏州十分重视,派出他的第六子钱元璙(公元886-942)驻守。钱元璙父子统治苏州60年,颇有政声,特别是苏州园林建设,泽被后世。史书还记载他“俭约镇静,郡政循理”,使苏州人民安居乐业。
(《吴郡图经续记》)说元璙“好治林圃,釃流以为沼,积土以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比及积岁,皆为合抱,亭宇台榭,值景而造,所谓三阁、名品甚多,二台、龟首、旋螺之类。”苏州的标志性建筑——虎丘塔也是钱王时修建的。
吴越国时建造的苏州虎丘塔
吴越国王发展经济,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有功,被朝廷勅封海神王,今海宁建有海神庙。上海地域为吴越国辖区,那时松江属秀州府(嘉兴)。现今闸北的走马塘,古名钱溪,就是当时吴越撩浅军自苏州到松江开凿的大片水利工程之一。自吴淞江经封浜,穿越南翔、小南翔、墩前、大场、江湾,北抵薀藻浜,长达40余公里,便利舟楫,这些都有利于地区的农业经济,并由此铸就古代上海地区的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四大名镇,使百姓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今日杭州城的整体格局,便是在吴越国时期奠定的。西湖边的保俶塔、净慈寺、雷峰塔、六和塔等等,都是在吴越国时期兴建,到今天,已经成为西湖不可或缺景观。
吴越钱氏文化对后世钱氏后裔产生了积极影响,造就良好的家风文化。江南钱氏为世人公认的望族,“赵钱孙李”,宋人编写《百家姓》时,将钱姓列为第二大家,为民众接受并广为流传,绝非偶然,这也是对钱氏家族文化的高度认可。钱氏文化底蕴深厚,其重视教育,家训有道,家风清雅,历代人才辈出,数量之多,实为罕见。
钱氏近代出现了“人才井喷”,以“三钱”为代表。钱氏家训家风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些家庭甚至出现父子名流现象,如钱基博、钱锺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等,他们一起书写了中国现当代史上极为罕见的家族传奇……他们都是钱氏后裔。
《钱氏家训》是国内第一个非遗项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铜牌。上海能将《钱氏家训》评为文化遗产,突显了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钱氏家训》源于钱王的家训和遗训。钱王力主“务实,创新,开放,爱民”,不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对后代的要求也非常严格。912年,他60岁时立家训八条,告诫子孙“莫纵骄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强调“子孙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须是破家灭门,要鸣鼓而攻之。千叮万嘱,慎勿违训。”
四、江南文化的人文价值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古老国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江南无疑可以是中华民族灵魂的故乡。汉民族文化圈,大体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文化区域。“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的清辞丽句形象地概括了两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葱茏、清奇瑰丽,北方则土厚水深、雄浑阔大,在这样有着显著差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的人文风气亦因此而各具特色。有人说:江南文化是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一种韵味文化,一种秀美文化。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一)江南文化基本特质
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杰地灵。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的地方。江南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上海仅仅是“长三角”区域的代表。解放后,上海一直是共和国的长子,纳税大户,集中表现了家国情怀。
江南山川秀美,风光清漪。杭州西湖山水,苏州的园林艺术,成为江南的重要地标。重视水利工程,涝则闭闸,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在长期的与江河海洋融合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面向大海、湖泊、江河,形成心胸旷达、豪迈勇武的气质。
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这种传统是长期形成的文化基因,文化自觉,讲究信用,重视教育,知书达理,尊重读书人,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江南人特别是上海人不走极端,广东人,宁波人,江北人,皖南人等,全国乃至世界各种人种在此都有机会创业发展。这是英雄不问来路,富贵不计出生的地方,看重有真本事。
江南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性内涵,从汉至唐代,江南因地理的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晚而轻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比中原更自由、活跃。楚人多巫术,鬼神之道根深蒂固。特别在唐五代时,经武肃王等大力倡导,佛教、道教在此的流播非常迅速,进而与古老的喜好神巫的传统结合,产生了鲜明的宗教特质。民心平和、向善、积德,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二)江南文化成就上海
江南二字,经过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苦心经营、情感浸润,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多地成了一种人文概念,一种追求和理想的情结。上海地处苏杭之间,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上海的现代化虽然说是鸦片战争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在江南文化影响下蕴育和成长起来的。上海郊区本身就是江南水乡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辽阔的富饶江南腹地,离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上海也就失去了文化根基。
上海大都市的历史文脉源于江南文化,与江南水乡是吻合的,它本身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上海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很幸运地保留了不少古镇,如朱家角、枫径、七宝等,让城市的居民留住了文化记忆,为上海增添了生活的空间。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文化最直接的承载空间,记录着比别的区域更具有完整性、多样性的文化和空间特质,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规划思想与经济规律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富裕、诗意、和谐”的居住环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上海因港而兴市,上海是码头,是水陆货运的交汇处。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江南水乡城镇以水为主题,与水相依、相地合宜、得景随形、架桥通路,将人与环境同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因水成镇、依水成街、枕水而居,与“水”共生共荣,产生了独特的水乡聚落环境,滋润着人们的生活。江南水乡古镇没有现代改天换地、人定胜天的骄躁,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取材自然、因地制宜、集约有序、有机循环,这正是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的人居发展模式。
(三)留住乡愁任重道远
江南文化是厚重的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思想、文化和历史。人们如果失却了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的追寻探索,那与丧失了文化传承的“无根”的民族又何异?倘若文化“无根”,则民族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怎么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江南文化作为一种“乡愁”和心灵慰藉,人们要精心梳理并传承上海文化中的江南元素,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为都市人留存一份“乡愁”,这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乡愁作为一种故土情结,一种人文情怀,不仅停留在农村,也是传承城市文脉的一个载体和记录,应该有独特的样式符号和活动标示,还要富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做法。
江南文化崇尚精致、精细,也崇尚开放、融合,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相传的精神。越剧、沪剧、评弹、江南小调等传统民间戏曲,丝绸文化、茶文化、园林艺术和各式各样的非遗名录,水乡佳肴如枫径蹄、状元糕、姑嫂饼、西塘的扎肉、朱家角的粽子、河鲜果蔬、大闸蟹、“水八仙”等数不胜数!还有百姓生活中的诸多习俗,都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上海要面向未来,民族要重新崛起,我常想如果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强大只是空中楼阁而已;没有文化兴盛的依托,一个民族的强盛更只是虚妄和空谈。上海在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中,人们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任务,最终都要落脚在“过上美好生活”,这也是在中国文化谱系中最具诗意和诗性的人文气韵。
江南文化是拥有人文气质的,是上海城市之根,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之源,红色文化是上海城市之魂,这三种文化互相渗透,并行不悖,上海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上海人将是人格最完美的现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