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5 10:27:20
来源: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也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7月1日,在“建党百年”的特殊日子,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参加了黄浦区劳动教育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课程,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美”——“石库门建筑复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天上午,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石库门的历史和石库门名字的由来。因为建筑用石条围束门,所以得名“石库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召开,而它也是一幢经典的石库门建筑。随后,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模型进行石库门门窗的设计。
下午同学们来到徐汇区的建业里进行实地参观、写真。建业里的清水红砖、马头封火墙和半圆拱券门洞,形成了极其鲜明的老上海建筑特色,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一早,同学们来到一大会址和屋里厢石库门博物馆。同学们一边参观客堂间、厢房、亭子间,一边用笔和纸记录下石库门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这里满满的生活气息。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还前往附近的一条居民弄堂,采访了一位一直居住在这里的老爷爷,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居住在石库门的生活感受和想法。同学们走在这条弄堂里,也感受到了浓厚的烟火气。
回到劳技中心后,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动手复原石库门建筑。
建模设计模型
操作激光雕刻机
细致裁切模型
装饰模型细节
合作组装模型
复原石库门模型
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走出课堂,经历实地调研、设计建模、雕刻组装,装饰美化,成功复原了石库门建筑。在这过程中,同学们走进建筑之美,走进文化之美,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技术的价值和劳动的意义,用实际行动为建党百年献礼!
学生活动感悟
初二1班 朱俊哲: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石库门复刻》实践活动,聆听老师讲解,了解石库门的起源;走进建业里,寻找老虎窗、灶披间和亭子间;探究博物馆,感慨时代的变迁;复原石库门建筑,感受一次文化之旅。
初二1班 孟宇宸:我觉得,身为一个新时代上海人,我们有义务好好了解本地的标志性历史建筑,深究其历史,铭记其意义。只有不忘传统,不忘历史,才能骄傲地喊出:“我是上海人”。
初二2班 包左天宸:我们跟随着老师一起漫步在建业里,从东弄、中弄到西弄,追溯它近百年的时光。相机捕捉着建筑的精彩细节,画笔勾勒着房屋的别样轮廓,亲手抚摸着砖块上的岁月纹路。
初二3班 潘笑羽:在制作石库门模型时,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紧密配合,及时向老师提问,最终很顺利地完成了作品。在完成后,我看着石库门的模型,不禁惊叹于前人的智慧,能够设计出这样巧妙、实用、美观的建筑。这次活动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对建筑的寻访,更是对建党百年的献礼。
初二4班 杨天宇: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木头纸板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石库门模型,因为时间比较紧,要完成任务需要大家齐心合力,这次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初二7班 杜明泽: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我和同学们参观了石库门屋里厢博物馆。我们拿到学习单,先仔细观察相关问题,然后小组分工协作,各自负责完成几个任务。我觉得老虎窗,是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他一般在阁楼屋较高处向南开着。室内还陈列了许多简单的生活家具,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把太师椅,我觉得以前屋主人坐在那里,一定很霸气。
初二7班 张芷绮:在两天的活动中,最有意思的环节就是复原属于我和小杜同学的一幢石库门小楼,我负责完成拼接和粘贴,小杜负责制作门窗贴纸。待小杜把门窗的贴纸画完,我俩小心翼翼地将窗户粘贴上主楼墙体时,仿佛感觉自己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支笔、一张纸、一把刀,我们复刻的不只是建筑,更是上海的文化符号,对历史的传承。
初二8班 刘启明:在我心中,建业里石库门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简单而协调的美。不仅如此,它还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天井有通风,透气的功能。没想到看似普普通通的石库门竟有那么多的作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身边有很多宝藏,但还有没有被发掘,我需要练出一双慧眼,去看到更多美好的宝藏。
初二8班 孙靖宇: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石库门不仅承载了几代人对老上海的回忆,还承载了我们党的诞生历史。很多历史建筑历经百年沧桑,它们默默伫立在风雨里,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生动的故事,还等着我们用心去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