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8 22:48:5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郭晟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黄澄怡
不知从哪天起,鞠小夫头上冒出几根白发。出生于2000年,刚过21岁的他自嘲,“过于早熟了”。
鞠小夫诗集《在寻找春天遗骸的路上》
已故钢琴大师约尔格·德慕斯曾评价鞠小夫是“具有非凡才华和自然深度的钢琴家”。他4岁学琴,7岁登台,14岁亮相青奥会开幕式,16岁在奥地利开独奏会,18岁考入茱莉亚学院,19岁出版诗集《在寻找春天遗骸的路上》,少年成名。
舞台上的鞠小夫
这是他演出最密集的一个夏天。7月底刚结束上海夏季音乐节的亮相,9月初又要来上海开独奏音乐会。疫情阻碍了国际交流,古典音乐界期待新面孔,年轻人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属于“00后”的时代,来了吗?
生活的诗人
鞠小夫在练琴
鞠小夫其实不太像“00后”。他不爱刷微博和短视频,言谈中没有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他爱拍黑白胶片,读康德和尼采,给遥远的德彪西写诗,思考世间万物和个人命运。
他对着镜头读了自己写给德彪西的诗《黎明日落》:
我住在碎石铸成的星球
彼岸清晰无边
寂寞的人儿为众生而活
弥留之际越过眼睛的光线
是你的模样
……
前不久,他的好友、爵士钢琴家阿布根据他的三首诗创作了钢琴曲《三首素描》。三首诗是《无名泪水》《课题》和《Florestan备忘录》,分别写于法国、美国和中国。在即将到来的独奏音乐会上,鞠小夫将首演《三首素描》,先朗诵,再弹琴。
他总能从音乐中找到诗的灵感,或者从生活的细节中。尤其在旅行中,新鲜陌生的事物让他的感官放大,思绪涌现。如果你请鞠小夫解读他的某首诗,他会礼貌地拒绝。“我会刻意忘掉,因为一旦写出一首诗,它就自由了。下次写另一首诗时,就推翻重来。”当他翻看自己过去的诗集时,甚至会有一种在读别人的诗的感觉。
他从不认为一个诗人必须凭借诗歌才能获此称谓,在他看来,真正的诗人,是把平凡的日常生活过得充满诗意。
我不是天才
夏季音乐节上的两个“00后”:鞠小夫与金郁矿
鞠小夫第一次见到钢琴,是在商场里。4岁的他,被这个发出声音的“大玩具”深深吸引。
7岁在南京第一次登台演出,他就爱上了舞台。虽然幕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还要面对弹不好的风险。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备考上音附中之时。其他的同学都已经在弹肖邦了,他却因为基础不好被老师要求练习车尔尼。
在舞台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有时感觉观众消失了,他只能听见自己的琴声,台下的任何杂音都无法入耳。“对我来说,在舞台上是自己跟自己的较量。”
2016年暑假,鞠小夫报名了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举办的大师班。音乐会上,他的琴声吸引了萨尔茨堡中奥音乐教育文化促进协会的工作人员。“当时他们刚好在附近散步,顺便过来听音乐会,听我弹琴后觉得不错就来后台找我,问我有没有一套曲子办音乐会,我说我有,就上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6岁的鞠小夫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人生第一场音乐会,还获得了萨尔茨堡市市长颁发的“中奥音乐文化大使”称号。
18岁,鞠小夫考进了纽约朱莉亚学院钢琴系,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天才。
“我很清楚,我不是天才。”他说,“据说把郎朗直接扔到舞台上,他能立刻弹出来的协奏曲有27首,可是我,现在只有几首。但我还有时间,希望自己30岁前,可以掌握更多的作品。”
指挥家余隆与鞠小夫
指挥家余隆号召年轻人“拒绝躺平”的宣言,鞠小夫很有共鸣。“如果你想躺平的话,没人拦着你。如果你真想成就什么,你就不能逃避。”
对抗“内卷”
鞠小夫
“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接受海量信息。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鞠小夫也在用力对抗着碎片化信息的包围。
但这太难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被手机上突然跳出来的信息所打扰。鞠小夫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多了一种新的欲望——“浪费时间的欲望”。沉迷于社交媒体源源不断的信息,导致“上瘾”,慢慢变得麻木。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眼花缭乱的时代。”鞠小夫说,“我们随时随地会被事物分心,有时候甚至是好的事物。”
在上海和纽约读书的时候,几乎每一天都有艺术盛事在城中发生。新的音乐会举行了,新的展览来开幕了,新的电影上映了。在他看来,沉浸在美好的事物当中,非常幸福,但不要忘了专注做好自己。有时候,比起热闹,我们更需要一点孤独。
学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古典音乐也免不了“内卷”的宿命。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最该做的事情就是对抗‘内卷’。不要让竞争磨灭了自我,随时保持热爱和探索。”鞠小夫说。
在他看来,抵抗“内卷”的方式是创新,做有趣的事,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哪怕最后失败,也不能不尝试。”
9月,鞠小夫将要回纽约,完成大四的学业,面临新的转折。无论未来如何,他会继续弹琴,继续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