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3 11:47:3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陆梓华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黄澄怡
孩子手上的“云手表”,让班级平均运动量等一目了然 记者 孙中钦 摄
你或许从未想到,有一天,校园会这么聪明——笔触划过纸面,清晰记录下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供教师分析参考;教室“忽明忽暗”,灯光系统可根据室外光线自动调节到最适合的室内照明亮度;通过动作捕捉加上数据分析,学生的上课状态被真实还原,从而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供参考。
如今,这一切,都在上海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悄悄发生着。这座充满智慧的“云校园”,正在让教育的生态发生改变。
助老师“看见”孩子的每一笔
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学生的兴趣点、难点、学习过程的数据藏在“黑盒”里,老师很难进行教学计划调整。近10年前,卢湾一中心小学在全市率先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通过后台数据分析,每名学生的答题时间、答题顺序、每名学生整堂课的正确率、一道题全班的正确率等以往很难获取的信息,都“零时差”出现在老师的终端设备上。
经过技术更迭,如今,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更多便携设备为学生的学习画像。体育课上,孩子们手上的“云手表”已经佩戴多年,教师可实时通过终端记录关注学生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确保孩子运动健康,又保证达到运动效果。四(7)班的一节语文课上,孩子们正在完成语文练习册。大屏幕上,潘蕴玉老师点击相应编号,不同孩子的书写笔迹就被实时显示出来。技术人员用相机对着练习册拍照放大后显示,看似普通的纸张上,其实印有一层密密麻麻的“点阵”。看似普通的“云笔”能够记住自己的运动轨迹,云平台在接收到数据之后进行实时的文字识别和数据处理,就能智能判断学生答题结果和学习状态,并可以将相关信息实时同步到教师客户端上或投影在大屏幕上。
“有同学‘旅’字最后一笔总是写不对,回看了视频发现,原来,他的错误是笔顺不当造成的。”潘老师说,一个学期试用下来,“云笔”让她更了解学生,教学的针对性自然而然提高了。
为学校铺一张“神经网络”
卢湾一中心小学5楼的会议室内,一张大屏俨然成为学校的“神经中枢”。校门前是否出现可疑陌生人长时间滞留,校园各处窨井盖是否有松动现象,任何安全隐患,都逃不开“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监控。学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校园内灯光、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管理。比如,教室内的粉尘含量、二氧化碳浓度等和师生健康息息相关。通过空气质量检测器能够在各类被检测气体高于阈值时向后台推送告警信息,并自动触发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质量,待空气质量恢复正常后自动关闭净化器。
日前,黄浦区卫健委联合黄浦区教育局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共同打造了“近视防控健康灯光照明”样板教室,教师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在上课、投影、课间、自习、考试、全关等6个模式中“一键切换”,今后,照明管理系统也将被纳入这一“神经网络”。
为每个学生绘“数字画像”
大屏切换,一套“AI辅助情感教育系统”则在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注入了教育的温情,帮助教师练就儿童心理“读心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通过对“起立、阅读、书写、听读、趴桌子”等五个关键动作时长的捕捉,班级课堂行为变成一张彩色折线图,直观显示在屏幕上。通过“云手表”对身体状态的记录,班级平均运动量等状况也一目了然。
大屏翻至下一页,“云相册”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张生动的“数字画像”。卢湾一中心小学副校长袁秉介绍,“数字画像”中学业等第、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维度的指标,在授课环节辅助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评,在作业环节辅助教师生成针对性的个性化作业,在辅导环节辅助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在备课环节辅助教师开展针对性备课,最终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智能辅助,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学。“今后,我们将根据教师所教授班级学生整体的画像指标变化情况,结合教师使用各个教学应用系统的教学行为数据,从备课质量、授课效果、学生成长等各个方面,形成多维度‘数字画像’。”袁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