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9 16:18:42
来源:青未来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青对话·栏目导读
青未来背后得到了一群生态环保领域专家学者的支持。他们中有人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有人从事生态环境治理,有人研究开发绿色能源技术,有人着力生态文明教育,他们每个人在这个行业的不同生态位上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青对话》栏目里,青未来团队和这些专家们聊了各自背后的人生故事,对环保事业的使命感以及理想中的绿色乌托邦。
本期《青对话》,复旦大学的裴鹏老师给我们介绍野大豆、酢浆草、茭白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植物背后蕴藏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植物何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以“酢浆草”来给工作室命名,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从关注到身边这类不太起眼的小花小草开始,平时能多留意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您的微信名和工作室都是以“酢浆草”来命名的,有什么原因吗?
我最早开始了解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就是从养花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
我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养酢浆草,甚至一度养过上百种、几百盆的酢浆草。酢浆草是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一种观赏植物,虽然花比较小,但是色彩非常丰富,品种也非常多。校园、小区里经常会有一片片的红花酢浆草,花盆、墙角里也经常会冒出来野生的开小黄花的酢浆草。酢浆草的叶片是三片心形的小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叶草”。
公园、街道、小区的绿化带里经常能见到酢浆草的身影。
另外,很多植物不是怕热就是怕冷,像上海的气候就不太适合种植。我暑假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都不在上海,如果养其他植物可能会干死,但酢浆草是夏天休眠的,就完全不需要人照看。
我以“酢浆草”来给工作室命名,一是和它的感情比较深,二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从关注到身边这类不太起眼的小花小草开始,平时能多留意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酢浆草”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什么历史背景吗?
酢浆草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跟我们的饮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酢浆草的这个“酢”字,很多不了解的人会把它念成“zhà”。
但其实“酢”是一个多音字,一是念“zuò”,有一个词叫做“酬酢”,就是指主人和客人之间相互敬酒;另一个就是念“cù”,在古代跟我们现在食用醋的“醋”是同一个字。因为酢浆草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所以跟醋一样是有酸味的,我们沿用了以前的“酢”的写法,叫它“酢浆草”。
您是如何接触自然教育的呢?
一开始是出于个人对动植物的兴趣爱好。当时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BBS上面有一个Flower版块,我们有一群养花的朋友经常在上面一起讨论交流。
后来我觉得自己对植物学的知识非常缺乏,就开始自学一些植物学、动物学的知识。我报名了上海植物园的志愿者,参加了一些活动,逐渐接触到了自然教育,那个时候自然教育在国内应该也是刚刚起步,后来自己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中。
“植物改变生活”这门课都讲些什么呢?
“植物改变生活”这门课主要是给大家讲一些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生物学、生理学和分类学等等。除此之外,还会给大家介绍一些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植物,以及讲一些跟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植物的“冷知识”。
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食用植物,比如谷物、蔬菜和水果,大家对它们背后的故事可能都不太了解。比如中国古代有一种“菰米”,也叫“雕胡米”,在江南地区非常常见,跟稻米一样都是粮食作物,甚至营养价值比稻米还高,味道也很好。
因产量稀少,菰米的价格现在是稻米的几十倍。
但它的产量很低,不适合大面积种植,随着人口数量增加,这种作物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慢慢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菰感染了一种叫做黑粉菌的真菌,后来就变成了一种鲜美可口的蔬菜,也就是我们现在吃的茭白。
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没法结出菰米,
且茎部不断膨大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就是我们现在吃的茭白。
有时候看到茭白茎部的黑色斑点,其实就是黑粉菌。
所以我们课上会分享很多这种类似的案例,只要是对植物学感兴趣的同学,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生,都可以报名来上课。我们一个学期还会组织2~3次户外活动,观察一些校园里的常见植物,或者是去上海植物园的温室观察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到的珍稀植物。
裴鹏老师带学生到植物园,现场讲解花卉知识。
您指导的本草心社是一个什么样的社团?
复旦大学本草心社大概是在2011年左右,由生科院的同学成立的一个关于植物类的学术性社团。随着社团的发展,有越来越多对植物学感兴趣的不同专业的同学加入进来。
社团常规的活动包括植物标本制作、花卉园艺种植、校园植物导赏等等,有时候还去上海植物园参观学习。现在本草心社的社员们还参与到复旦校园植物图鉴的编制工作中。
本草心社的社员们在进行春播活动。
高校出自己的植物图鉴这件事好像挺特别的,复旦大学的进展如何?
做自己植物图鉴的高校确实不多,最早应该是北大,在2011年前后出版了一本《燕园草木》,后来陆陆续续大概也有十几二十所高校出了自己的校园植物图鉴或是图册。
复旦大学做校园植物图鉴其实不是一个官方行为。大概在十七八年前,我们一些校友就有计划想做这件事了,但当时好多人都已经毕业,不在学校,人手不足,所以这件事推进得比较缓慢。后来生科学院的李辉教授联合本草心社的同学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出版了一本《复旦校园植物图志》,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植物知识。
后续生科学院的同学以及本草心社的社员还在做一些更深入的校园植物收集、整理和科普工作,准备做一本收录内容更全的复旦大学校园植物图鉴,目前我们大概已经整理了200多种植物。按照十七八年前的统计数据,我们的目标是收录全校至少五六百种植物。
校园植物图鉴编写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难?
一是人手不足,需要有大量植物学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里来。第二个是我们需要有相当多比较清晰的植物照片。还有一点是,我们想尽可能收集每种植物一年四季各个阶段的照片,但植物的花期一般比较短,很多花一年只开一周,如果错过了就只能等来年,所以基础资料收集的周期会比较长。
您晚上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有一场校园夜游活动,大家可能会看到什么动植物?
江湾校区的晚上,我们会看到一些植物的睡眠现象,比如睡莲、酢浆草。动物方面,因为江湾校区前身是一片湿地,物种多样性就比较丰富,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夜行的小动物,鸟类的话像夜鹭,哺乳类动物的话有蝙蝠、刺猬、黄鼠狼,这些都有可能会出现。
还有很多昆虫类,包括一些大型的甲虫,比如锹甲、独角仙、天牛一类的,甚至很受大家欢迎的萤火虫,也都有可能会被观察到。
中华裸角天牛
正在交配的蕾鹿蛾
复旦江湾校区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比较轰动的消息,就是王放老师在校园里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但目前还没有被人目击到过。
王放团队在复旦江湾校区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大家对身边自然世界的探索欲增强,希望能够跟自然产生更多的连接。
我们生活中要怎样去认识不认识的新物种呢?
一个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去查相关的图鉴,如果是连图鉴上都没有的不常见的动植物,那就有可能需要查植物志、动物志这一类比较专业的志书了。
另外,现在也有专门的手机APP或者微信小程序,拍照上传图片就可以给出一个鉴别的方向,比如鉴别植物可以用“形色”APP,查询鸟类的话有微信小程序“懂鸟”,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用微信的“搜一搜”功能也能够认出来,但前提是照片要足够清晰。
“形色”APP可以很方便地来鉴别身边一些常见的植物。
这两年萤火虫在一些旅游景点还挺热门的,游客们可能会觉得被萤火虫环绕的场景非常浪漫,然后一些景区也都以萤火虫作为宣传的噱头。对此您怎么看?
这个季节,我们确实能在一些环境比较好、没有光污染的地方见到萤火虫,而且有萤火虫出没,也说明这个地方的生态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
但是除了自然环境里的萤火虫以外,绝大多数展览用的萤火虫其实都是从野外捕捉到的,因为国内目前能够人工培育萤火虫的专业机构还非常少,而从野外捕捉萤火虫对于整个萤火虫种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破坏。
另外,成年的萤火虫其实不怎么进食,而萤火虫幼虫主要是以蜗牛等软体动物或其他小型昆虫为食,处于二级消费者的位置,是整个生态链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当萤火虫被大量捕捉,造成原产地萤火虫大量消失时,其实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影响。
另外,这些野外抓到的萤火虫在被运送到其他展览地的过程中,很可能有90%以上都会死在路上,能活下来的只有极少数。而且萤火虫是肉食性昆虫,那些存活下来的萤火虫就属于从外地引入的外来物种,在当地可能就会造成生物入侵。
南京灵谷寺是著名的萤火虫观赏圣地。
我们能够感受到,对身边的动植物感兴趣的人好像越来越多,比如网上像博物杂志这类帮网友们鉴别生物的博主特别火。对于大家这种渴望探索自然的需求,您怎么看?
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会发现有好多常见的动植物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但是大家平常可能都没有留意到。经常有人说城市的小朋友有所谓的“自然缺失症”,其实这方面农村跟城市没有太大差别,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小朋友,对于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可能都不太认识,都已经跟自然产生了割裂。
但另外一方面,网上这两年这方面的科普好像特别火,说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大家对身边自然世界的探索欲增强,希望能够跟自然产生更多的连接。尤其是现在有些爸爸妈妈,周末会带着小朋友去参加自然营之类的一些户外研学活动,来培养小朋友们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像这类自然教育大概是几年前才开始在国内起步的,这几年应该也是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关的活动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对于其他一些中小城市来说,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和资源相对就比较匮乏。
我们酢浆草工作室也是想在自然教育领域里做出一些自己的特色,通过开展一些野外考察、自然导赏、博物馆参观、鸟类观察、植物辨识等自然文化游学活动,希望参与的朋友在收获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力以及探索新知识的好奇心等等。
在您接触的这么多家长和小朋友当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现在有的中小学校会布置一些自然观察的作业,但是在这方面学生家长通常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来指导孩子完成作业,所以我经常会碰到小朋友或者他们的家长来咨询一些相关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和家长碰到一些鸟类在自己家的阳台上面筑巢、产卵、育雏,会找我来鉴别是什么鸟,我一看原来是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类“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它的脖子上面有一串白色的斑点,黑白相间,体型和叫声都跟鸽子比较相似,所以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野鸽子。
在窗台上育雏的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已经比较适应了城市生活,经常会在阳台或者空调外机这些地方来筑巢和育雏,有时候我们跟它比较近距离地接触,它也不会惊飞。那我就会鼓励他们做一些持续性的观察,甚至有人还安装了摄像头来观察。
我们之前在上海植物园举办活动还认识了一位小朋友,他后来自己主动去观察小区里面的动植物,很认真地做了一份为期一年的自然笔记,也是一直被我们当做模板来展示。
我们都知道不能去伤害野生动物,但在野外碰到野生植物的话可能就不会去特别注意。在您看来,公众在野生植物保护这方面的意识如何?
我们经常会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相对而言其实我们更离不开植物。然而很多植物我们都司空见惯了,有一些珍稀植物本身长得也是平平无奇,大家平常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关注到它们。
其实植物跟动物也是一样的,也都需要被关注和保护。对于一个自然保护区而言,公众关注的往往是里面的一些大型珍稀野生动物有没有得到保护,但我们划定自然保护区,除了是要保护那些目标动物以外,更是为了要保护这些构成原生地的一棵棵野生植物,保护这些野生动物栖息的原生环境,因为它们才是这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的基础。
但大家可能就忽略了保护区里的植物也受到保护的事实,有一些社会新闻甚至综艺节目里,会出现私自采挖国家保护野生植物的事件,其实这些都是违法行为。
某综艺节目嘉宾将水母雪兔子误认为雪莲并采摘,遭到网友反对。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恶劣的环境里,比如说之前著名的雪兔子事件。雪兔子大多是在流石滩、山坡岩缝、砂石地这些土壤贫瘠的环境里艰难生存,本来这里可以生存的植物就非常少,如果我们再人为去采摘雪兔子的话,可能就会导致这个种群的灭绝,甚至引起当地生态系统的崩溃。
水母雪兔子生长在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山坡岩缝和山顶沙石地里。
有没有一些可能平常比较常见,但其实是国家保护级别的野生植物?
常见植物里有一类非常有意思的是野大豆,它是在全国广泛分布的一种野生植物,在上海的市区也都可以见到,但它却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我们吃的水稻是野生稻培育改良而来的。其实有很多植物,特别是一些人类栽培历史比较久的作物,在自然界里已经很难找到它们的野生近缘种了。与野生种相比,经人类筛选出来的栽培种虽然适合大面积培植,但它们的基因多样性相对单一,在被病虫害侵袭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没办法很好地应对。
而大豆的原产地就在中国,中国的野大豆保留了大豆很多的优质基因,是育种的“基因库”,一旦现在的大豆出现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用野大豆的基因资源来培育新品种进行挽救,所以我们非常重视保护野大豆这类种质资源。
野大豆的荚果和花序
还有一种叫绶草的兰科植物,也是常见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这个季节(5、6月份)在很多草坪上都可以看到它正在钻出来,花非常小,直径只有几毫米。绝大多数兰科植物都非常漂亮,会作为观赏种来培植,或者是观赏种的原生种来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野生兰花都被盗挖得非常严重,很多野生兰花都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因此现在国内所有的兰科植物都是国家二级及以上的保护植物。
草坪上的绶草,有着螺旋状的花序。
如果我们在草坪上不小心破坏了一株绶草,会有惩罚吗?
这个其实大家可以放心,我们草坪上出现的野生绶草,其实也经常会被割草机给除掉,这种无意的、不可避免的行为,应该是不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的。但如果去到一些自然保护地,然后盗挖一些野生兰花的话,那就是一个违法行为了。
如果你开始关注身边每种植物独特的地方,关注它们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和知识,我觉得你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
城市发展留给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矛盾?
随着城市的发展,野生动物栖息地越来越碎片化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高楼建得越来越多,把城市空间割裂成一个个的小区域,留给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这其实也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像我们上海的解决方式就是设置一圈外环林带,用绿地把整个外环连接起来,通过林带使这些野生动物进行交流。
不过另一方面,毕竟城市主要是以人类居住为主,如果变成一个野生动物的乐园,遍地都能见到猛禽或者昆虫,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还是要先保证人宜居,再来尽可能照顾到我们的野生动植物邻居。这可能是我认为的一个理想的跟野生动植物和谐共处的状态。
您觉得植物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吗?
像我这几年都会带着很多大学生去野外参加一些夏令营或者是野外实习,除了一些日常安排以外,我也会带着他们进行一些夜游,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探索这片对他们来说未知的领域,认识当地特有的动植物种类。大家全程都特别专注,不断有新的发现,有一些新的兴趣点出现,可能很多人在这些活动中的收获会比日常学习的收获还要多。
当你走到野外,甚至不用去野外,就在城市里,你平时天天路过的地方,你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的话,你的收获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开始关注身边的植物,关注每种植物独特的地方,关注它们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和知识,我觉得你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