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徐汇]中国中学:新年热词- “非遗少年” 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2/2/14 17:59:24

来源:上海市中国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新年伊始,中国中学的热词“非遗少年”刷爆朋友圈,特别是拥有众多粉丝的自媒体专版报道了“中中非遗少年们”不一样的日常。

非遗少年的一天包含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体育健身竞技、传统戏剧等几个方面,计划在将来以学校社团的形式长期开展。

01 流动的日常

平日里常见的“点心”走进教室,东泰祥与老香斋的“师傅”们用面粉酥油、葱姜肉末这些朴素的食材,唤醒了记忆中的味蕾,同学们得以知晓这些美味的背后是“技艺”与“饮食文化”的传承。

WDCM上传图片

而通过几节课学习揉、擀、包的技巧,手中的面团也渐渐成“包”,酥皮的层次也越加丰富。而当他们品尝过自己亲手制作的点心,收获的除了成就感,想必还有对粘粉揉面之手的敬意,以及烹调烟火者们的同理心。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与“点心”的日常相对比的,另外一项曾经的日常,沪剧及相关作品越发淡出大众视野。而在掌握复杂的唱腔之前,同学们可能先要克服一个难关“上海话”。

WDCM上传图片

沪剧作为上海近代史的见证者、阐述者,通过方言将历史变迁、社会现象精炼成一个个可以言唱的故事。年轻的学子们也许尚无法掌握其精巧,但沪剧存在本身及其言唱的故事,都在告诉每一个小囡,这片水土的调性与风情。

02 有形的色彩

在这次进入中国中学的9项非遗技艺中,绒绣与面塑将颜色融入不同载体进行创作。面塑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粮食中加入不同颜色以塑造各种形象,那些精湛的面塑作品更是被形容成“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WDCM上传图片

绒绣源自于古代欧洲,将绒线染色进行针织,可以使用多根不同颜色的细丝缠绕成一根绒线,因此在色彩表现上也更加复杂,故而被称之为“东方油画”。

WDCM上传图片

两者分别来自东西方,分别用食物与织物作为载体,但都是在静止的作品上表达戏剧性的一种尝试。一针一线的缝制间、一捏一刻的塑形间,年轻的学子们学会用耐心去看待一件工艺品的表里。

03 指尖的世界

海派蛋雕利用“蛋壳”的天然性,颜色、形状刻画异常丰富的细节,由于蛋壳脆弱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同学们为此准备了好几只蛋壳体会刻刀与蛋壳之间的“交锋”。而在小小蛋壳上花如此的心思,最终呈现的将是一个“一眼望不到头的小世界”。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麦秆画同样是将不起眼的麦秆,进行复杂的处理并加工成艺术品,在古代,由于加工后麦秆呈现金黄色的光泽,被认为是吉祥、丰收的象征而被权贵独享。

而现代,麦秆画被赋予了更多表现手法,如同真如麦秆画传承人姚懿佳老师,大胆的将刺绣技艺融入其中,使作品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色调及呈现形式。

WDCM上传图片

同学们制作的时候,不仅锻炼手下的功夫,更能体会到过去的人们对于自然事物解构重塑的想象力,以及在脆弱的、平凡的载体上施以极致工艺产生的可能性。

04 延伸的活力

学校的操场和体育馆,分别是拳法与棍舞的擂台。传承自河南六合拳的卢氏心意拳,20世纪20年代落根上海,并成为上海武术的代表。在课上同学们跟着传承人余江老师比划一招一式颇有武者风范。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而操场的同学们此刻正努力驯服手中的花棍,看似简单的打花棍,实则非常考验身体协调平衡的能力,同学们不断将落地的花棍重新抛向空中,直到花棍自如的在空中飞舞。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查氏打花棍传承人查天培先生的祖辈是木匠,父辈开始习武、制作和练习打花棍。飞舞的花棍不仅仅是手的延伸、舞蹈的延伸,更是家族的延伸、文化活力的延伸。

WDCM上传图片

巧合的是,这两项技艺的起源都在中国北方,强大的文化活力使其在异乡开枝散叶。

WDCM上传图片

看到男生们精细的制作点心,看到女生们有力的击打沙袋,看到羞涩的沪剧说唱,看到细腻的麦秆贴画,看到了年轻学子与非遗技艺间的奇妙反应。他们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观察自己与外界联系的视角。

WDCM上传图片

这些稚嫩的脸庞未必扛起传承的旗帜,但他们势必化作传播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