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8 15:18:38
来源:上海社学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卢宝旗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学林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2月出版了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会长、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伯军牵头编著的《老年生命教育》一书,该书通过论述人的三重生命,引导老年人系统认识“生命”的内涵,发挥个体的潜能,达到提升“生命”的质量,彰显“生命”的价值。
详细阅读《老年生命教育》这本书缘于疫情封控期间的感受和体悟。我们家三世同堂,在今年疫情期间天天居家、足不出户。女儿女婿自己照顾两个孩子,原本由我接送小孙子上幼儿园的任务也因疫情中断了。那时的我,突然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尤其是当我生病需要他们的照顾时,我切身体会到我成了这个家庭的负担。自此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存在的价值。特别是退休以后,孩子成年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那么,我生活的目标是什么?还能创造什么价值?
当读到《老年生命教育》的观点——“向死而生转身去爱”,我顿时感到豁然开朗。这八个字为我的生活注入了灵魂,让我坚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再次融洽了家庭关系,更加明确了生活的目标。
《老年生命教育》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三重生命”的生命观,引导老年人树立系统的生命观,即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于一体的立体构筑。全书由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死教育三个篇章构成,内容层层深入,意义步步深化,境界重重提高。
生存教育——饮食、运动、睡眠,因人而异,形成规律
生存教育篇介绍了规律饮食,适度运动,提高睡眠质量和正确认识“衰老”和“疾病”四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要提高肉体生命的质量。
就当下新冠疫情而言,老年群体作为重点人群,防疫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自身的免疫力。吃好睡好,运动锻炼,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保持身体健康的方式才是关键之道。
对于随着年龄伴生的疾病,“生存教育篇”提出,要学习一种带病生存、积极共处的处病哲学。正确看待衰老慢病,切莫过度医疗,要平和接纳带病生存,要建立起“随遇而安、随地而安、随时而安”的平心与静气。这对老年群体特别有意义,保持身体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有一些慢性老年病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它们。
生活教育——家和万事兴,向善向美,做风范长者
“生活教育篇”介绍了如何适应退休生活,如何处理家庭及邻里关系,倡导向善向美,做风范长者。
《礼记·中庸》中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在“生活教育篇”中,首先讲的就是老年生活规划,生活要有目标,不能得过且过。其次,要处理好家庭和邻里关系。作为长辈,在家庭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隔代教育、婆媳关系,家和才能万事兴。要处理好邻里关系,毕竟离开工作单位后,邻居才是天天接触得到的人,如果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邻居,则是人生之大幸。
书中还提到“向善向美,参与志愿服务”,这不仅是为他人提供帮助,同时自己的内心也获得满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风范长者,其意义更大,不仅能提升自身作为长者的人生价值,还能树长者风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其实,做风范长者,是久经考验、心正身修的老年人的精神境界。“长者”不仅是指年龄大、资格老、修养高,还指对小辈有着精神感染力。“生活教育篇”指出,当代中国的风范长者应当发扬三种精神:一是理想崇高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二是胸襟广大宽以待人的博大精神;三是为人克己遵守道德要求的严谨精神。
生死教育——向死而生,转身去爱,提升生命境界
“未知生,焉知死?”——两千年前,先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两千年后,今人仍然没有参透“生与死”。《老年生命教育》在序言中就提出“向死而生转身去爱”的观点,睿智地回答了先人的疑问。
“生死教育篇”引导人们思考生命,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有限和珍贵;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的意义,让生命之躯承担起生命的责任;由此,藉着对死亡的认识,使人们对生命之存在倍感珍惜、对生命之价值倍感敬重。我想,我们老年人需要帮助自己留出一定的心灵之地,更好地思考“生与死”,逐渐接纳和传递“坦然、释然、安然、欣然”的心态,逐步达到“向死而生、转身去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