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让科学与人文的双翼振翅齐飞,听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在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探索未来教育之路

时间:2022/12/12 15:33:45

来源: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办好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全面成长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正在为未来教育之路的探索提出全新挑战。

12月1日,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一季第十一期上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担任导读嘉宾,针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学校教学的可能性,并为我们导读《科学是美丽的》。时代的要求为当下教育模式提出新挑战,尹后庆从传播技术的革新出发,分别从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等角度探讨了教育赋能青少年成长的几大方向,覆盖认知、情感、精神、行为等多方面话题,对探索未来教育之路提供了新的启发。

“启屏在网,问疑索知”,在尹后庆看来,现代信息传播的形式在发生全新变革,多元学习工具和碎片化学习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学习,这意味着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正在增加。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现阶段的需要,师生角色、知识获取、能力要求需做出适时的探索。尹后庆提出年轻一代要学会从书本之上获得智慧体验,首先,在课堂教育的师生关系中,老师要注意从学科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实践者;其次,学校要在实践创新的引领上更侧重指导学生人文精神的体验,帮助青少年塑造思维力量,提升心智境界。

WDCM上传图片

如何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尹后庆向青少年推荐由科学家沈致远先生所著的《科学是美丽的》一书,尹后庆认为科学就像雾海里航行的轮船,不仅需要理论的把舵,还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此书用充满人文美育的方式向人们传输科学知识,帮助读者在科学美的氛围中陶冶性情。这与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一致,除了知识接受式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注重人文情感的渗透,在学中乐,在乐中学,触发那些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文教育模式,让学生感受科学求真的魅力。

未来教育的创新探索任重道远,需要在科学与人文思维之间进行辩证的抉择,把握教育的变与不变。综合当下“双减”政策的实施来看,尹后庆认为今天的教育拥有更加丰富深刻的含义,社会致力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的校内外生活,通过情景教学构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兴趣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尹后庆也向学校、家长提出恳切建议,“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丰富的学校和家庭生活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摇篮”。的确,信息时代的泛在学习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界限,现代教学必须在保留中做出新的探索与调整。尹后庆相信,在未来,老师授课与学生实践将相辅相成,学科教育的定位被情景化教学所覆盖,学校将越来越重视学生兴趣养成与能力本领的获得,帮助青少年在学习中全面成长。正如沈致远先生在书中所道,科学规律是美丽的,追求知识的过程更是快乐的,当学生能够在“科学求真”的路上体会到“真中涵美”,便是真正实现了科学思维与人文体验之间的平衡。

数字化信息时代为教育赋予了新的可能,探索的脚步不停,但教育的使命始终不变。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求学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求知的步伐也将越走越快。因此,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呼唤人文实践精神回归教学领域,才能让知识的美丽赋予创新动能,让青少年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而全面地卓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