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7jypd/logo.jpg)
时间:2022/12/16 13:47:35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黄慧婷
新时代以来,上海音乐学院“有组织、有特色”的科研工作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扎实推进基础研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艺术的需求、面向国内外学术前沿、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科研创新工作稳步快速发展。
学院凝聚自身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厚重积累,通过积极申报、扎实推进国家级系列重大科研项目,打通音乐艺术史料、理论、技术和观念等要素,基于当代中国的主体性与本位意识,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21世纪汉语语境下的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及其学科、学术、话语体系。
值此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5周年之际,科研处协同音乐艺术研究院、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民族音乐系、《音乐艺术》学报编辑部、贺绿汀高等音乐研究院等部门,于11月14日至19日成功举办了“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5周年·艺术学研究学术周”,以目前在研的六项国家社科基金(含艺术学)重大项目为核心,通过举办7场学术论坛、5场系列讲座以及2场音乐会,多元、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以来上海音乐学院以“教创演研一体化”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彰显长期以来学院在音乐艺术领域的一流学科水平和学术引领地位。
这六大项目分别聚焦于:中国音乐的基本核心史料文献整理和历史编纂学及方法论与概念体系(2018年立项的洛秦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与2022年立项的赵维平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中国音乐的传统与现代形式思维的形态学研究与学术史整理(2018年立项的徐孟东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与2021年立项的刘英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20世纪中国音乐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音乐与红色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播(2020年立项的廖昌永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与2021年立项的冯磊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音乐百年发展研究”)。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推出一批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特征的原创性、标志性学术成果,推动重大学术成果国际化传播。培育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学术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示范引导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上音红色基因,深耕“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创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音乐院校建设的新路贡献上音力量。
11月16日上午,由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开题论证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美臣大酒店隆重举行。该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主要管理,音乐学系协助项目的相关工作。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邱邑洪主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姚宇航高级工程师,以及部分课题组成员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伍维曦主持。
伍维曦主持
线上人员
本次开题论证会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成立了专家评审组,评审组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晓俊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郑荣达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程天健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李方元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徐孟东教授、应有勤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康瑞军教授组成,王晓俊教授为评审组组长。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刘英致辞
随后,邱邑洪主任代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致辞。他表示,艺术学重大项目作为艺术学研究项目的龙头,承担了学术引领、培养队伍、产出优秀成果的重任。他肯定了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项目管理经验,从政治导向、成果质量、项目管理规范、课题组织方法等方面对本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寄予厚望。
邱邑洪致辞
开幕式后,由评审组组长王晓俊教授主持开题论证。论证会首先由首席专家赵维平教授分别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团队五个方面对项目进行了汇报。对课题的研究价值总结三个重点: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古乐谱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华传统文化各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是学术研究的新材料。研究古乐谱以加强中华文化传承,准确把握中华礼乐文化的核心,发挥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当代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提升教育内涵和品质。把继承创新和交流借鉴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和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使文艺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引领社会风尚。
2.以古乐谱研究为抓手
从古乐谱的形态入手,考察声调,板眼,词曲,以及相关材料,打通乐谱与音乐、文学、历史、哲学的关系。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打通音乐与文学,打通教学、科研、创作与社会服务,将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
3.资料文献发现利用或实践运用
通过全面检视海内外乐谱,重新依序整理,考证古乐谱的来源、曲作者、词作者、表演者、传播者,让死材料变成活材料,新材料变成硬材料。通过考证古题、曲牌、作者,遵循古注阐释、结合音律与格律译谱、根据听觉审美编配和表演、运用新媒体传播,让原本淹没在古籍中的珍贵音乐文化遗产恢复其听觉形态,并广泛运用到教育与交流领域。通过建设音乐文学人才培养体系,将音乐文学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配、创作与表演、教育与交流打通,将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与社会服务打通。
赵维平发言
随后评审专家就项目进行了质询,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对专家的提问进行了一一的回应。评审专家对项目的研究定位、多维价值及研究思路作出了点评。
王晓俊发言
闭门会议后,王晓俊教授总结到,该课题聚焦唐宋以来各类古谱,开展系统性、权威性、实践性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音乐史的“有声”问题,具有重大的学科意义。从研究方法方面看,本课题从今天留存的“活化石”乐种,反向考察、辨证古谱的具体形态和技法,是一种“逆向考察”的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它对当前我国音乐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总体观察,本课题研究思路清楚,资料工作充分,子课题设计合理,负责人具备相应学术水平,团队协作高效。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选题意义重大、研究团队强大,相信以赵维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的指导下,能够圆满完成既定的研究工作,王晓俊教授作为评审组组长宣布,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一致通过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