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多项科技赛事拔得头筹!这所高中以“自然生态”为课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3/5/20 19:45:0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陈乐 秦嘉莹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学校能为创新人才培育提供怎样的教育土壤?“创新素养”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2023年5月19日,以“坚守育人初心 拥抱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创新人才培养系列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召开。活动由金山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保琪主持,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方德平、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博士,区内各初中分管教学校长、区创新基地负责人及相关学校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就“创新素养”与“生态科技”两个关键词展开了深度研讨。

WDCM上传图片

以“生态科技教育”为支点

将“普通”培养为“不普通”

“垃圾分类是一件长远的事,更需要民众形成自觉意识。”

“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保证整体成效。”

在一场围绕“垃圾分类是靠民众自觉还是严格执法”的现场辩论赛中,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唇枪舌战,妙语连珠,展示出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过人的思辨力。看似辩的是垃圾分类,实则蕴含着“德治”与“法治”对立统一的自然哲学。而这,也正是学校开展“生态科技教育”的一个体现。

WDCM上传图片

据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蔡文介绍,学校位于生态资源丰富的金山区,具有良好的开展生态科技教育的土壤。同时,毗邻上海化工区的地理位置也让学校形成了关注生态环境的独特视角。基于此,学校因地制宜,将“生态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定位,倾力培育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2年,学校因生态科技教育特色鲜明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WDCM上传图片

“生态科技基因”如何厚植在学生心中,又将如何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陈伟文的带领之下,学校教师吴晓燕、任方方,以及学生祁千千、陆少俊、昝婷瑞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在高中校园落地”展开了交流互动。

WDCM上传图片

据学校副校长陈伟文与教师吴晓燕介绍,学校以“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为办学思想,学校教师吴晓燕介绍,学校以“源于生态、基于科技、归于生命”为课程理念。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观点出发,建构了具有特色的“基础需求、兴趣发展、特长培养”的三阶内容。同时,在限定选修课板块,融合生态科技特色,形成多样可选系列的“TEACH”校本课程群,使学生生态技能获得多样化发展。

花鸟鱼虫、水泽湖泊,皆为“课堂”。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探索“无边界”的生态科技教育。据任方方老师介绍,学校以“三个生态圈”为载体,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浸润式的综合性体验学习与生态科技探究性学习。2020年,学校与上海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共建了“未来生态学家计划”,三年来学生已经完成20项课题,多位学生在科技竞赛中斩获最高奖项。

作为“未来生态学家计划”中的一名学员,祁千千分享了自己完成《上师大二附中夏季蜜源植物及传粉昆虫多样性研究》课题的经历。在她看来,尽管过程遇到了很多挑战,但在专家的带领下,自己一步步攻坚克难,最终不仅收获了奖项,更在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注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与科研精神。

祁千千等同学的成长故事,仅仅只是学校办学成果的一个缩影。坚持生态科技教育特色建设,让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展露智慧,初显成效。据悉,近6年来,学生广泛参加明日科技之星、上海市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等科技与生态环保类竞赛,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500余项,并以“少年科学家”身份参加第四届、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四十载躬耕沃土,“生态科技教育”已然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自然博物馆学校示范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更因此正式成为“未来学校灯塔联盟校”,与全国各地12所高品质名校携手共同探索中国“未来学校新样态”。

在“生态科技教育”的浸润下,学校升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也愈发清晰。依托“生态科技教育”,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正在将“普通”的学生培养为“不普通”。

全学段共同发力

撬动创新人才培养变革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教育阶段衔接贯通,需要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共同成长。

活动现场,上海市西林中学校长姜炜星与上海市金山初级中学校长夏玉芳分别分享了自己学校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初中阶段创新素养培育的探索之路。

“创新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的必备素养。”在姜校长看来,中学阶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教学转型”则是让创新素养落地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丰富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元选择;聚焦课堂教学创新,打造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集团办学优势,搭建集团联动的优质育人路径。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市金山初级中学夏玉芳校长认为,培育创新人才是学校共同的使命。为了在更多学生心里种下创新的种子,学校对“基础课程”“社团课程”“精彩活动”等多维度课程进行了改革,以此来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助燃学生科创梦想。她期待,学校可以激发更多学生将“有趣”变为“乐趣”“志趣”,最终指引学生发展的方向。

WDCM上传图片

“‘创新人才培养’绝不是某一所学校、某一位老师、某一位学生的使命。在我们谈论起‘创新素养’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认为,教育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只有课程发生了改变,教学发生了改变,创新素养才有依附的地方。他建议学校可以从“增加”和“留白”两个层面来进行发力,即增加创新素养养成的课程,和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创新的空白。

WDCM上传图片

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方德平也从区域创新素养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内所有学校提出了三点展望:一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他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共同携手,坚守育人初心,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

WDCM上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