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22 16:36:03
来源:奉贤区教育局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也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的第二个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启之日。在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在奉贤区教育局直接领导下,凝聚着各方心血和支持的奉贤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行。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家庭教育这个非常有时代意义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建设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一系列关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文件和指导意见,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能量。随着“双减”“双新”,上海“全员导师制”等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加上“三年疫情”,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奉贤区在推进区城教育改革发展中,凝练形成了“新成长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出台《奉贤区推进家校社合力育人行动计划》,按照“问题化指导、标准化实施、多元化服务、机制化保障”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进行了区域整体推进家庭教育的探索,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奉贤教育的一张响亮名片。
借此机会,围绕“新成长教育”背景下,奉贤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服务工作的理念、策略和机制,与大家作交流分享。
理念:与时代同频,让家校同行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凝练了“依法带娃”“学习履职”“协同育人”和“以文化人”这四个理念,成为奉贤家庭教育重要法宝。
依法带娃。《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系列讲话和文件出台,为专业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指导服务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我们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方法之源。
学习履职。在“四个学会”构成当代教育“四大支柱”的今天,只有学习,才能履职。“能当家长”不等于“会当家长”;广大教师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
协同育人。是教育发展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合作与分工的新要求,用杨雄教授的话讲就是规则、规矩和规定这“三规”。三者各司其职,有机融合。
以文化人。文化是管根本的。奉贤新城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处处充满着儿童立场。“最好的公建都留给了孩子们”,“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经成为事实,有形无形的文化浸润,是我们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最好的资源和土壤。
总之,在算力和大数据成为核心竞争力和资源的今天,我们必须适应教育的时代逻辑已经悄然发生变迁,必须掌握当下的家庭教育和协同育人“文化”,区别于过去的“经验”,必须要与真实的教育场景和内容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联系,而不是基于所谓的分类指导和某种“自我中心”的利益的简单剥离,使家庭教育和协同育人变为孤独的“枯木”。
策略:关注问题需求,实践提升能力
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面对不同群体,倾听心声,回应需求,聚焦问题,多元实践,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根本落脚点。
多元的群体。我们立足区域实际,聚集专业力量,为城乡不同年龄段学生家庭群体提供指导服务,初步实现了指导服务科学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统一。
多元的平台。家庭教育指导热线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热线“二线合一”,实现24小时即时服务;“贤城家长”微信公众号给“贤城家庭”创设了温馨的精神家园。2022年疫情期间,奉贤区家委会通过“贤城父母”发布了给全区家长的一封信,句句真挚,字字动情,瞬间获得6万多的关注,让家长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尊重、关心和理解。
多元的队伍。充分运用市区校三级资源,网罗专家学者及志愿者,先后组建家庭教育专家团、宣讲团、指导团和中心组,整合区家委会职能,组建覆盖各学段的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完善协同育人网。
多元的创新。数字家长学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一周年以来,截至2023年5月9日,共收到1403条家长提问,做到日清月报,实践中完善,实践中提高。落实新成长关爱教育计划,举办家校合力新成长营,组建家长沙龙,汇聚起合力育人“同心圆”。
再好的理念,都需要过硬的能力支撑。家长家庭教育胜任能力和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奉贤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线。
一是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围绕家长需求,关注家长焦虑,着力解决问题。上下衔接,左右协同,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个案与团辅结合,每年开展50多场沙龙活动,听众逾2万人次;医教结合,家有考生心理剧公益展、青春期指导等已经成为特色项目。
二是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力。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是我区家教工作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全员培训,分类指导,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纳入“双金字塔”型教师培训体系,形成区域长效机制。校(园)长培训、党政干部专题培训,名教师工作室浸润式培养,职初、骨干班主任专项培训,形成立体化、开放式培训格局,“区域整体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机制:完善四大机制,创新工作模式
机制是管长远的,让碎片化的经验变得更加系统。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四大机制:能力建设机制、专业服务机制、协作推进机制、评价引导机制。探索构建了以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211”模式,推动了育人方式变革。最为振奋人心的实践与创新莫过于全新的“家教中心”。新中心集实训、咨询、服务、研究、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是育物理空间的放大,而是协同育人资源中心的重构,是教育实践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的优化升级。
新中心包含六大主题内容:一是VR加AR的教育数字化育人应用场景;二是积极心理学的大众化场景;三是海量流量和受众的直播广覆盖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空间;四是满足育儿多元需求的个案面询和团体辅导实训空间;五是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五育融合基地;六是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人士协同育人学术研究基地。我们力求把它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具有创新典范意义的协同育人中心,不仅有高颜值,更富有灵魂。
思考:提升服务能力,释放要素红利
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专业部门作用,围绕中心来提高专业指导服务能力,营造更好的专业服务环境,打造一支让老百姓和一线教师信赖的专业队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是如何借助新中心,真正推动有限资源无限发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做到全链条全学段全覆盖,将资源运用落到实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三是如何真正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构建通畅机制,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有序、有效、有机衔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探索。
(张竹林,高级教师,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现为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奉贤区名教师,兼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三角家庭教育专家智库成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席教授,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振兴县域教育实验基地特聘导师。多次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荣获第五届“上海育德之星”称号。出版《人在上海》《人在旅途》《仰望教育星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论》等专著。教育格言: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魅力在于,有的路即使已经走过千万遍,但是再次踏上它,依然充满着许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