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沟通与成长的心理学——“家校为爱护航 助力终生发展”第四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九讲

时间:2023/7/29 14:39:02

来源: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    作者:吕亚欣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家校共育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因此,为提升家校共育水平,2023年7月27日,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和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于腾讯会议室举办“家校为爱护航 助力终生发展”第四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九讲——沟通与成长的心理学—TA理论中的自我状态与人际交互作用介绍。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和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市奉贤区洪庙小学、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健康医学院共同承办。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颜苏勤老师、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陈霞老师分别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和联席主持人。

WDCM上传图片

本次主讲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临床心理咨询和学校心理学方向副教授、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麒老师。讲座通过千纸鹤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同步转播,参与者有来自青春期与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师、家长、学生和个人会员,以及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志愿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共计3343人次。

WDCM上传图片

讲座伊始,颜苏勤主任首先对张麒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参与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同时对在线殷切收看讲座的广大家长、教师听众们表达了热烈欢迎。

WDCM上传图片

首先,张麒教授对人际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 lAnalysis,TA)进行简要介绍。TA起源于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Eric Berne于1961年创立TA理论;1964年,“Games People Play”一书的发表使得TA在美国一度家喻户晓。了解TA中构建的一系列概念与理论,有助于促进个体心理成长与积极改变。TA主要应用于心理治疗、咨询、教育和组织发展等领域。张教授表示,之所以带领大家学习TA理论,除了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之外,还因为TA理论通俗易懂,是一种“孩子也能读懂的心理学理论”,其具有简白的心理学语言,即使没有心理学专业基础也可轻松理解与运用讨论,有助于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

张教授带领大家学习了TA理论中一系列解释人际交往现象的概念与理论:TA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格分身,即可以用于描述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自我状态(P,A,C)。人际互动过程是人际间自我状态的交互作用过程,保持对人际互动中自我状态的交互作用方式的觉察,有助于人际适应和问题解决。在人际交往中养成给与和接受正面安抚的良好习惯,维持“I’m OK-You are OK”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随后,张教授对TA理论中的自我状态及人际互动过程展开详细介绍。

WDCM上传图片

自我状态指一种前后一致的感受和经验模式,直接相关于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TA理论认为自我状态可主要分为三大类:P指父母自我状态(Parent),即拷贝自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A指成人自我状态(Adult),即此时此刻所反映出的行为、想法、感受;C指儿童自我状态(Child),即再现自己儿时的行为、想法、感受。三类自我状态具有不同功能:P以仿效融入社会的规范来行事;A根据当下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C则根据自己个体的早年经验自发、直觉、创造地做事。三种自我状态各有其适用的生活、工作场景。健康的人格应当是能够在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中自由切换。

WDCM上传图片

为更详细和准确地了解心理现象与行为,在以上三种自我状态的基础上,TA理论还将人格分身细分为6种具体形态。父母P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CP(控制型父母)与NP(照顾型父母)。CP的特征为关注对话者,指向听话者,命令式的说话、表情严肃,言语内容充满评价、不满和告诫等,话语中较常出现“应该”“不应该”“不可以”“为什么”等,如“你应该先去写作业。”NP的特征为关注对话者,充分表达关心、爱护,沟通中表情和蔼,语气温柔,伴随抚摸等行为,言语中较多呈现“你很棒”“疼不疼”等,充满照顾与呵护等。

成年A不再细分,其特征为专注于眼下的活动,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导向,精力更多地集中于任务目标,言语交流也围绕于需要被解决的问题现象,情绪反应相对稳定。

儿童C总体聚焦于自身感受和体验,语言表达以“我”字开头。儿童C可细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AC(适应型儿童)、RC(叛逆型儿童)和FC(自由型儿童)。AC的特征为更多揣摩说话者的意图,并听取其建议与要求,表现得顺从、听话,以赢得上位者的信任和喜爱,通常为人们口中所说的“乖孩子”。RC跟AC同样能听懂对话者的要求,但不同于AC的是,RC不愿按照对方的要求行事,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表情、行为充满挑衅和不合作。FC的特征为自由、淘气、任性,自我中心。与RC不同的是,FC从不顾及他人想法和感受、社会规则与要求的行为并非有意为之。FC一旦愿望没有达成,将不顾自身形象与场合地肆意表达情绪。

虽然人格分身种类较多,但每种状态都具有可以识别的言语与行为线索,人们可以通过讲话中的主语、特征词或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识别个体处于何种自我状态。

张教授对以上不同人格分身种类进行总结。不同自我状态分别从他人行为模仿和自身自发应对的体验中强化形成,包含了个体的认知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态度倾向以及行为反应方式。不同的自我状态各有功能,既存在有助于个体积极适应的方面,也存在阻碍个体发展的一面,而觉察自我状态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自我调节提供可能。儿童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格发展之际,A与P尚未闭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该阶段可通过觉察自我状态,完善人格发展,尤其是A、NP和积极CP的发展。

那么,TA理论是如何解释人际沟通过程的呢?张教授介绍道,TA理论认为,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更多地是在用自己的“分身”与对方互动,即自我状态的交互作用。自我状态的交互作用过程可分为三种模式:平行沟通、交错沟通与暧昧沟通。

WDCM上传图片

平行沟通中,刺激与反应是平行或互补的关系,如NP-FC,CP-AC/RC,P-P……,这种沟通模式通常能够促进双方的“和谐关系”。交错沟通中,刺激与反应是交叉的,双方的预期自我状态不同。这会导致沟通受阻,交流的话题无法继续。若要重新开启沟通,则需要沟通的一方或双方改变自我状态。如果达成新的平行沟通,新的话题继续;达不成则需要继续转变自我状态或终止对话。暧昧沟通中,沟通双方心理层面与外显沟通行为表现不一致,但彼此都心领神会对方隐藏在谈话中的内容。但如果双方暗中较量,往往导致当事人之间的负面情绪和冲突,例如“指桑骂槐”。张教授指出,健康的自我状态应当是灵活的而非僵硬的,可以自由地转换以适应沟通的需要,从而创造积极的沟通效果。

讲座最后,张教授强调将理论落到实处,引导各位家长、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TA的积极作用。首先,大家需要明确的是,健全的人格需要6种人格分身同时得到发展,而传统的CP-AC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尤其需要注重发展孩子的NP、A,允许保留FC。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张教授嘱托各位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觉察和调整自身在沟通中的自我状态指向,来邀请学生、孩子改变沟通中的自我状态,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表现出我们期望的自我状态,如能有效解决问题的A、FC和具有正义感的CP、关心他人的NP。面对青春期常见的CP-RC,家长、老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换自己的CP来与孩子沟通,创造更多有助于孩子觉察的交错沟通,增进与孩子的平行沟通,帮助孩子摆脱RC的自我状态。

精彩的讲座内容引发大家深入思考,激发大家对该领域的兴趣与热情。讲座之余,大家就讲座内容与张教授展开积极互动。联合主持人陈霞老师选取了几份具有代表性的家长提问,邀请张教授进行答疑。首先是,“儿童沉迷于动漫、二次元,导致学习成绩很差,家长多次批评教育,并未产生明显效果,反而导致亲子间的争吵与冷战,目前孩子已拒绝沟通,请问家长应该怎么办?”张教授表示,家长首先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沉迷二次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习之余,自身可以做的事情太少,如缺乏父母陪伴,缺乏从小培养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学习中缺乏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减少指令性的沟通模式,尝试采取FC的状态恢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当中来,让孩子感觉到理解与温暖。正如陈霞老师所总结:“变控制为理解,变要求为参与,变问题为资源”。

第二个问题为“孩子在家情绪不稳定,易怒,做事情缺乏坚持性,无法听进去家长的建议,家长应该如何做?”张教授表示,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孩子的行为,一方面是大脑发育的问题,抑制控制系统发展不成熟时,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导致缺乏自我效能感,引发不愉快。另一方面,可从孩子的兴趣爱好角度理解。青少年的抑制控制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家长和教师应更多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张老师嘱托各位家长,要将每个孩子看作具有自主性的、具有自身爱好与兴趣的“活生生”的人,鼓励孩子探索自身兴趣,不要通过“业绩考核”的方式扼杀孩子的天然乐趣。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提升获得感、满足感。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允许自己做一个有趣的人,从而陪孩子一起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是“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做事情缺乏朝气和热情,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引导?”张教授表示,在日常培养中,需要保留和唤醒孩子的FC,允许FC的表达和呈现,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同时,张教授也特别提醒家长,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要产生恐惧和放弃的心理,从而导致孩子感觉被抛弃,而是应该允许孩子自我探索。

WDCM上传图片

讲座最后,陈霞老师对于张教授的精彩演讲再次表示感谢,并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想,同时通过一段话作为对今天讲座的总结:“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的面目全非的路,而你执意想要去,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着你告诉你不能去,而是给你准备好一双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个街道有小偷,告诉你“去吧,孩子,回来家里有饭”。

WDCM上传图片

张麒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盛宴,各位教师、学生、家长均表示受益匪浅,现撷取部分感悟分享如下: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戴楚涵家长感言:感谢学校组织这次学习的机会,对张教授的讲座我收获颇多。TA理论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方式会影响自我状态,不同的沟通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平行沟通可以维持自我,但容易产生距离感。交错沟通能拉近关系,但可能会失去自我。暧昧沟通则保持神秘感,但不够直接开诚布公。我发现在家庭教育中,适当运用不同的沟通模式很重要。与孩子平行沟通,增强独立能力;与孩子交错沟通,培养感情;在必要时暧昧沟通,让孩子主动探索。张教授的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再次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些学习机会!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余海丽同学感言:2023年7月27日(星期四)晚上,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张麒教授主讲的“沟通与成长的心理学——TA理论中的自我状态与人际交互作用介绍”公益讲座,给了我许多触动。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TA理论”的概念和原理。我了解到,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三种形态;伴随着成长,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状态,影响因素众多。张老师还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告诉我们人与人如何相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处理人际关系。理论和案例结合,让我对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一些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明白了人际交往中“安抚”的重要性,以及在人际交互中如果没有“回应”或回应不当有时将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些学习,对我和家人有很大的帮助。

上海市奉贤区洪庙小学徐丽老师感言:张麒教授的讲座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让我们了解到TA理论中的三种自我状态:P(父母)、A(成人)和C(儿童),而健康的人格是这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由切换。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觉察和调整自己在沟通中的自我状态指向,从而影响和改变孩子在沟通中的自我状态,增加与孩子的平行沟通,而不是抱怨、批评和指责,更多的是理解、共情和包容,让自己和孩子在有效的沟通关系中成长。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徐愫雯老师感言:今天有幸聆听了张麒教授关于TA理论的分享和解读,耳目一新,让我们对人格的自我状态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TA将自我状态分为父母,成人和儿童(P,A,C),不同状态会在不同情境下出现。作为教师要不断察觉和调整自己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发展孩子的NP,A并允许保留FC。在沟通中要创造多维度,多渠道的平行沟通模式,从而汲取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动力,形成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参与的优质教育模式,让孩子得到滋养。感谢心理学会,感谢青春期性心理委员会,感谢颜老师搭建专业学习的平台。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徐运老师感言:今日有幸聆听了张麒教授“沟通与成长心理学——TA理论中的自我状态与人际交互作用介绍”为主题的讲座。在张教授的解读下,看似复杂的理论实则很容易理解。人格的三种状态:P父母状态、A成人自我状态、C儿童自我状态。不同的自我状态对人格的影响怎样?在健全人格之下的自我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心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道路上,有了新的途径和探索。感谢青工委提供的学习平台。

上海市商业学校姚燕婕老师感言:今晚张麒教授带来一场高质量的专业讲座,让我对TA理论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学习。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常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有人格分身,即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我们可以从语言和行为中去识别不同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引发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心理游戏”,让我联想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提及的相关情节。学习和掌握TA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增强自我觉察,更少地被情绪与“习惯”支配。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朱哲璞老师感言:今天有幸聆听了张麒教授讲授的《沟通与成长的心理学——TA理论中的自我状态与人际交互作用介绍》讲座,对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模式有了更多思考,不仅对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对于我自己的亲子沟通都有很多新的启发,今后会更加细致觉察自己是否有CP-RC的模式。正如张教授所说,很多家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不了解人际沟通背后的理论,因此我们看到身边很多家长受困在某些亲子沟通模式中,也无法理解孩子们叛逆背后的原因,更不了解自身的沟通模式对孩子回应模式的影响。所以像今天这样的公益讲座对于社会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希望能够继续扩大影响。也非常感谢陈霞老师最后跟我们动情分享那么一段意义深刻的话语,跟张教授的讲座前后呼应,让我们看到家长的状态是那么重要。让我们共同学习成长!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周博安同学感言:今天我聆听了张麒教授的“沟通与成长的心理学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了解到自我状态的功能分为P;A;C三种。自我状态是一种具体的思想感受及行为方式,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特定的大脑起源,人们的行为表现可以出自于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或成人自我状态。无论何时,我们的行为举动总是出自于三种自我状态中的一种。本次通过心理讲座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带来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每天拥有好心情,打开自己心灵的窗口是快乐生活的小秘方。也希望青少年和家长们都能调整好自我的状态,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