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21 19:13:10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新民艺评 作者:作者 熊月之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2023上海书展正在展览中心举办。850场丰富的活动次第展开……其中学者熊月之,也将围绕上海这座魅力城市,分享学术心得。
本文是熊月之为小说《天井》一书作的序。小说以承兴里、兴仁里、福德里、步高里等多处石库门里弄为背景,描述了上海人对石库门的复杂情思。
石库门曾经是上海主要的民居样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居住在石库门里。
石库门样式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风格一致。这种民居是城市化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中西结合,中,指住宅单体空间设计,吸收江南民居风格,对外封闭、对内敞开,有天井、客堂、前楼、后楼、灶披间等,自成单元,虽处闹市,仍有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意味,又合中有分,体现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互相照应等;西,指整体结构成联排式而非单体式,建筑线条、装饰纹路有欧洲风格。二是高度集约,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供应水、电、煤,以主弄、支弄等道路,将房屋整齐地联结起来,外形整齐,装修精致,室外弄道宽敞,单元住宅内分上下层,使得平均占地面积较低,得房率较高。
石库门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综合产物。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上海快速崛起为全国最大城市,也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现代化程度较高、相对安全的城市。于是,每遇战事发生,四面八方的人口便涌入上海,上海人口也就急遽增长。一方面,上海人口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涌入上海的人口,既有一些富人,更多的还是穷人。富人带来了资金,促进了投资,拉动了消费,穷人带来了廉价劳动力,这在整体上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另一方面,上海租界范围有限。于是,房地产商便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得房率。这是石库门住房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
租界住房的使用,实行市场机制,富裕者自可建造、租用更大的住房,贫困者便只能挤在逼仄的斗室里。但是,很多人宁愿挤在租界,也不愿意迁到偏远的地方去。考其原因,一是租界安全,二是市政配套设施较全,包括交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就业机会等。于是,拥挤便成为石库门住房的普遍现象。1949年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抓生活滞后于抓生产,城市住房建设滞后,不少原先一家独居的石库门,变成两家、三家甚至更多人家合居的地方,拥挤问题更加突出。
当然,与石库门联系在一起的,不单单是居住拥挤,还有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元素,还有儿时的游戏、青春的理想、老年的慰藉,还有不时萦绕于怀的成长记忆。于是,石库门文化便成为上海人心理上五味杂陈、欲说还休的符号。
居平的小说《天井》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现了上海大都市的市井生活民俗图,老上海的人生百态,陈年旧事,海派韵味。我们看到了上海石库门发展的历史轨迹,发生在上海石库门房子里的故事。
通过这部《天井》,我们又看到了72家房客的影子。随着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曾经显赫的短暂时期一去不复返,以至于提到石库门,人们总会产生小空间里的压迫感。灶披间、阁楼都要与左邻右舍共享,分明是一家人的样子,却又常常上演鸡毛蒜皮的吵闹。多样复杂的生活方式成为区别其他地域最独特的标签。“二房东”“白相人嫂嫂”“老克勒”等名词,均与石库门有关。
居平酷爱古建,自从嫁入石库门中医世家后,对石库门的感情更深。她居住在石库门,曾面临几次改造和各种劫难,对石库门有太深厚、太复杂的感受,也由此搜集了极为丰富的素材。通过《天井》,她以承兴里、兴仁里、福德里、步高里等多处石库门里弄为背景,描述了上海人对石库门的复杂情思。
红砖易保,乡愁难追。很多搬出石库门的上海人开始怀旧,往昔那些矛盾和痛苦的回忆统统烟消云散,充满的是对稀缺的心理补偿,怀念的是守望相助、邻里之情。没有住过石库门的人,也想探究影响上海人那么久那么深的石库门文化究竟为何物!
相信读者阅读本书以后,一定能通过石库门历史与文化,加深对于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进而加深对于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的理解。
(本文节选自居平《天井》一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