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17:15:38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2023年10月30日下午,林静瑶老师在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齐礼讲堂开展了以“中国好声音,娱乐产业与流量经济”为主题的情志教育课,这节课林老师带同学们了解娱乐节目的制作过程及背后的工业化模式,探讨人为什么会追星,如何看待追星现象,引发同学思考。
课前互动
“你平时看什么综艺节目?它为什么吸引你?”林老师首先通过有趣的课前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进而引出了这节课的主题——中国好声音,娱乐产业与流量经济。
课堂讨论
1.什么是电影工业化?
林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究了什么是电影工业化?电影工业化,就是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任何事情都可以项目化、标准化、价格化。也就是说,小到一枚钉子在什么时候被放到什么位置,大到电影拍摄进度和拍摄人员的安排和管理,都可以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被提前量化出来。投射到具体的娱乐产业就是用工业化模式来生产如娱乐节目、短视频、电影等内容。
2.你认为什么行为算追星?为什么会追星?
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到,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用来描述人们爱上明星的这种关系:拟社会关系,简称PSR。如果你非常了解一个人,甚至迷恋或者爱上了Ta,但Ta却对你一无所知,那么你就身处在一段“拟社会关系”里。拟社会关系是一段单向的关系,你塑造的也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型人格”,而不是所谓的“双向奔赴”,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那人们为什么会追星呢?林老师总结到主要有以下4种心理原理:
(1)宣泄效应:追星是一种情感压力释放的载体,当情绪消沉的时候,观看自己偶像的参演的电视节目,就能释放负面情绪并获得满愉悦感。
(2)投射效应:我们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便是将对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了他们身上,而当一个明星涵盖了某个人所期望的自己能够拥有的特质后,他便容易被这个明星所吸引。
(3)归属效应:青少年因为追星有了共同的话题,使得个体很容易融入同龄群体,提升了群体归属感、满足了自己的认同需求。
(4)人设效应:偶像明星通常会设立一个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人设,并随时在大众面前展现出符合这个人设的价值观、外貌形象、人格特征等方方面面,粉丝们便会对这种包装出来的角色结合自己的偏好产生认同感,进而加深自己对偶像的情感。
互动思考:谈谈你对追星的看法和理解
林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以下三点理智追星小贴士:
1.追星需理智,底线不可破。
理智追星,在追星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能盲目地去效仿某些人。明星在光环的后面也有许多的缺点,我们要学习的是明星们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去。
2.追星需理智,梦想不可抛。
“偶像可能是你生活中的星星,你自己才是太阳”。理智追星,要知道偶像是人生的插曲,可生活还需我们自己谱好主旋律,不辜负梦想,不影响自我。
3.追星需理智,尺度要控好。
理智追星,必须有个合适的尺度:“自己因为追星感到快乐而生活积极,被追的明星生活不被打扰,你自己的家庭朋友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不受到影响。”
本期情志教育,林老师从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说起,让同学们了解电视娱乐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了解了媒体的影响力和潜在危害,并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筛选和接受媒体信息,理性追星,帮助同学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感想
高一(1)班 苏家铭
对于现在的娱乐产业是人们去享受快乐并产生快乐的一个源泉,但许多人通过这种方式去恶意炒作,去骗取人们的关注度,这是我所在追星这个过程中所看到的不利之处。在很多二级市场上,明星的周边和签名照都会被无底线的哄抬物价,导致粉丝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还在被人所骗,运用粉丝的爱好以及狂热去赚取这哄抬之后的差价,实在是令人唏嘘。所以这种娱乐产业,最终我们应该的是保持最原始的那份初心的热爱,而不是失去理智后的狂热追求,以至于到最后头撞南墙。
高一(4)班 蒋筱涵
本周的新闻主题聚焦于著名节目《中国好声音》。自李玟事件的持续发酵,中国好声音也被扒出了许多黑幕,许多人士也勇敢发声发文。在此我无心去评价这件事情,只是通过这件事发现综艺节目的本质性。通过播放的视频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图乐子的综艺节目,本来就是有脚本,为了戏剧冲突甚至会带些演绎的成分,所以节目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琐碎而零杂的碎片化信息时代以及被快节奏推着走的人们来说,将信息娱乐化是唯一的排解方式。所以“娱乐至死”是当代人的悲剧但也是事实。我们应该学会分辨这些信息,不一味的随波逐流,为了所谓的合群合众赶潮流而失去了自己的判别能力。可以在闲暇时间去短暂地观看,笑笑娱乐放松,切记不沉溺于它们,要回归自己真实的生活。